天天看點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作者:企鵝聊世界

最近一部國産古裝劇明顯“倭化”,引發熱議

日前,一部名為《我叫劉金鳳》的古裝輕喜劇熱播,劇中女主角辣目洋子及多名配角的服裝打扮明顯帶有濃濃的日式風格。在先期曝光的宣傳海報上,辣目洋子就已穿着紅色和服與日式發型出現。

這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紛紛質疑劇組這樣設計是否有意在“以倭代華”。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該劇改編自以中國曆史為背景的同名小說《皇後劉黑胖》,講述的卻全是發生在中國的故事,内容與日本無關。但劇組在視覺呈現上獨樹一幟,辣目洋子及其他演員的服裝、發型從頭到腳都散發着濃郁的日式風格,絲毫找不到中國古代服飾的影子。

觀衆們也對這樣的背景戲劇表現提出了質疑。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就連飲食方面,劇中的演員們吃的居然是日本壽司。這種異國 элемент的大量滲透使人不禁要問,到底是出于無心的粗制濫造,還是有意借古喻今、渲染日式氛圍?無論如何,這都與曆史常識相違背,也有悖大陸主流文化價值取向,判斷失誤的成分過大。

早有前車之鑒,多部國産劇均存在“倭化”

事實上,在《我叫劉金鳳》播出之前,已經有多部國産古裝劇在人物形象設計上出現了“倭化”的情況。比如去年熱播的《星漢燦爛》,女主角身着漢服,腰間卻系着一個日式打結腰帶,這在先期曝光的劇照中就引起了網友們的批評。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知情人士指出,中國古代絲毫沒有這種打結腰帶,這是日式和服特有的元素。

對此劇組并沒有狡辯,而是在之後順勢做出了修改。然而這到底是無心之失還是故意為之,我們無法得知真相。類似的案例還有《蒼蘭訣》中出現的日式發簪、誇張妝容,以及表演日本藝妓舞蹈的劇情等,在國産古裝劇中屢見不鮮。

這使人不禁想問,華麗絢爛的中國漢服與這些“外來導入”相比又有哪點不足,非要放進些日式裝飾品?是否是刻意迎合所謂“新潮”審美而輕視了本國文化内涵?無論出于何種考量,這種“以倭代華”的做法都是值得反思。

更多國産劇中的細節透出“倭風”

不僅是人物造型上出現倭化元素,一些國産古裝劇中的場景細節也常常透露出濃濃的“倭風”氣息。比如在去年熱播的《風起洛陽》中,劇中設定的武則天形象為一位披頭散發的美貌女子。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這與中國曆史上端莊大方的婦女形象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于日本平安時期豔後中的妃嫔形象。

類似的案例還有《夢華錄》中出現的點心種類。該劇以展示唐朝風物作為賣點,卻在點心的設計上嚴重違背曆史常識——劇中出現的點心五花八門,色彩絢麗,形狀各異,而事實上中國古代的點心以簡單的面食為主。

這種的表現手法同樣引發了衆多觀衆的不适。

上述種種表現手法,不管出于導演刻意還是無心,客觀上都是在影響觀衆特别是年輕人對本土曆史文化的認知,是以必須引起重視和深思。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當成為吸睛的商業手段,而要從根本上警惕和反對這種“以倭代華”的做法。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倭風”就是日本文化,我們須警惕

事實上,日本民族自古就善于從周邊國家和地區汲取優秀文化因素,加以消化吸收後并入自身文化體系中。中國的漢服、飲食、園林藝術在日本曆史上都有廣泛影響和借鑒。

日本人在汲取這些元素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日式化”的處理和改造。

是以,這些國産劇中出現的種種“倭風”,其實就是在給觀衆灌輸日本文化認同。它們大多是建立在中國元素基礎上的日式改編版本。如果我們不加警惕,長期處于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之下,很可能會不經意間改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

面對電視熒屏上這種悄無聲息的文化滲透,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應該警惕日本及其他外來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侵蝕性影響,同時自信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呼籲尊重中國傳統文化,抵制“倭化風”

面對國産劇中“倭化”現象的泛濫,我們有必要正視其對民族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這些劇組加入日式元素,目的雖或出于吸引眼球,但其結果很可能誤導廣大觀衆特别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曆史文化的認知,這是我們必須警惕的。

以辣目洋子在《我叫劉金鳳》中的形象為例,其舉手投足間的日式韻味根本就是在刻意營造出一種“改朝換代”的氛圍感。如果長此以往,觀衆很容易誤以為那就是中國古代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能容忍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文化異化行為出現。

是以,我們呼籲廣大觀衆群體提高警惕性,應抵制各種“以倭代華”的傾向。國人不應該因電視劇的輕佻浮誇而喪失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華夏文明那博大精深的曆史積澱,絢麗多彩的服飾語彙,才是我們的泉源活水。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同時我們也懇請劇組不要再刻意迎合某些所謂的“審美趨勢”,而應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在創作中準确反映其本來面貌。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值得我們自信地弘揚光大。

劇組應傳遞正能量,國産劇的使命

這類影視作品的影響力決不容小觑。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在滿足大衆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導和引導着廣大觀衆群體特别是青少年對曆史文化的認知和态度。

如果長期處在那些散發着“倭風”的作品氛圍之下,他們很容易在無意識中就接受了那種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歪曲解讀。

是以,無論出于商業還是其他什麼目的,這些散布着“倭風”的國産劇都是值得反思和警惕的。它們不僅無法反映中國文化的本原風貌,反而在一定程度消解着觀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這是危害巨大的。

“倭文化”入侵國産劇!皇後穿和服,大臣戴天皇頭冠,以倭代華?

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國産劇更應承擔起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這一曆史使命。

具體來說,我們呼籲廣大影視從業者要用心和智慧來挖掘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元素,以積極陽光向上的價值取向來展示我們燦爛的曆史文化底蘊。通過精心設計、匠心打造,讓中國元素在影視作品中綻放出璀璨光芒,使之成為豆本民族文化認同和自信的源泉。

這是國産影視劇的神聖使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