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張湯審老鼠

張湯自幼天資聰穎。

話說 “三歲看小五歲看老”,一日,小張湯父親下班回家,發現煮好的一塊熟肉不見了,父親認定是小張湯吃了,生氣之下打了張湯。

幼年張湯自覺委屈,為了找出真相一洗冤屈,張湯在其父上班之後便在家裡仔細查找。首先将禍首鎖定為家裡的活物——老鼠。于是,他在家裡開始煙熏火燎,通過挖洞等方式終于捉拿了一隻肚子鼓鼓的老鼠,并在老鼠洞裡發現一塊未吃完的肉。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之後小張湯将老鼠捆綁起來,他設下大堂,對老鼠進行拷打,打得老鼠皮開肉綻。并錄有記錄,講述自己如何拷掠,老鼠如何認罪,最後拷打,判處老鼠斬立決,俨然當起了執法嚴明的獄吏。

其父回家看到這份“司法文書”深以為奇,贊賞道,“文筆如老獄吏”,遂教他法令案獄。後來父親将此事告訴業界同僚,長安縣衙為之震動,然小張湯的殘酷也由此可見一斑。

父親死後,張湯才出來做官,在長安縣做了一名小吏。雖然官職不高,但張湯在長安縣衙認真工作,在此期間,張湯遇到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貴人——田勝。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此人因被冤枉而下獄,張湯發現其人系被冤枉,就憑借一己之力幫田勝洗清冤獄。落難受助的田勝十分感激,田勝不是一般人物,是劉徹生母王美人的弟弟,其兄乃後來的宰相田蚡。

漢武帝繼位後将其舅父田勝封為周陽侯,田勝舉薦張湯去甯城那裡做了甯城掾。甯城欣賞張湯才幹,舉薦張湯為茂陵尉,茂陵乃長安城南漢武帝的陵寝,古代皇帝一旦繼位,第一件事情便是開始給自己修建陵寝。

故而這一職位很容易受到漢武帝劉徹的重視,很快茂陵尉張湯就被提拔為侍禦史。不過,張湯真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重用,是從審理“陳皇後巫蠱案”開始的。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陳皇後巫蠱案

張湯在擔任侍禦史期間,辦理了一件驚天大案,“陳皇後巫蠱案”。

漢武帝元光五年,漢武帝已經執政十多年,羽翼漸豐。窦嬰被殺,田蚡已死,影響其執掌大統的外戚幹政慢慢得以解決,隻剩下後黨一支對其有所掣肘,而在這一年恰好發生了一件涉及陳皇後的巫蠱案。

陳皇後顯貴至極,享盡榮寵。然陳皇後自恃娘家勢大力大,性情跋扈,希望皇帝專寵。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建元二年,平陽公主将自己家裡的歌妓衛子夫推薦給漢武帝劉徹,衛子夫在短短三年便生下了三個女兒。這讓陳阿嬌更加憂慮。

陳皇後深覺金屋藏嬌的允諾在漢武帝對衛子夫的寵愛中化為烏有,妒火中燒的陳皇後預測到,漢武帝身後衛子夫會子以母貴,屆時自己則後位不保,家族也會是以落勢。

失去理智的陳阿嬌對于衛子夫又嫉妒又怨恨,輾轉請到女巫楚服,要求楚服緻衛子夫于死地,以消除心頭之恨。楚服依借巫蠱作法詛咒衛子夫,野史記載稱果然有效,衛子夫幾次心疼差點兒緻死。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巫蠱事件敗露後,漢武帝選用張湯來徹查真相。漢武帝本就對後黨多有不滿,此次要求嚴查。

張湯接到漢武帝的指令之後迅速行動,封鎖後宮,軟禁陳皇後,關押後宮所有宦官、宮女,逮捕了楚服及手下小巫等數人,并對其進行刑訊拷打,很快得到真相,張湯禀明漢武帝,有确鑿證據證明楚服等人受到陳皇後指使運用巫蠱來宰殺他人,漢武帝聽後雷霆震怒。

漢法嚴懲巫蠱,且受害人乃漢武帝所愛女子衛子夫,可能為皇帝生下太子,此關家國社稷,故而勃然大怒。張湯受命後深入調查事情的原委,絲毫沒有留情。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本來此事隻是涉及陳皇後與楚服,然張湯在審理中将自己的嚴酷與智慧發揮到了極緻,依法判處楚服死刑,接着又深入追查參與者及知情者,落難受牽連者數人。最後受株連被殺者達三百多人。

陳皇後被判為“大逆不道”,廢掉後位,幽禁在長門宮。從此以後外戚之禍被清除。

張湯在陳皇後巫蠱案中的出色表現,在審理此案時,深入追查餘黨的做法及表現出來的幹練作風,深受漢武帝賞識。很快被提升為太中大夫,掌管法令、政策的草拟。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三王謀反案

張湯在任廷尉時審理了 “三王謀反案”。

“三王謀反案”由淮南王劉安所起,淮南王劉安是漢武帝劉徹的叔叔。然劉安對于其父老淮南王劉長的死一直耿耿于懷。

老淮南王劉長在漢文帝時,淮南國土地肥沃,經濟發達,人民安居樂業,軍隊強勢,治理得很好。但劉長在任職時十分嚣張,漸有謀反之心,後來被漢景帝流放到蜀地,在蜀地拒食而死。

在淮南王劉安看來,此乃殺父之仇,早有反心。但因謀反會誅滅三族,而隐忍不發,一直等待合适時機。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田蚡當丞相的時候,邀請來長安辦事的淮南王劉安酌酒閑飲。酒間田蚡逢迎淮南王劉安,稱劉安有才能,且是太祖嫡親,淮南國富庶,被治理得很好。劉安受到田蚡的煽動,回去後就開始招兵買馬,建兵工廠打造兵器,收攬天下奇人異士,養士以備将來之用。

而就在此時,淮南王家裡後院起火——雷被案發。雷被是一個劍術高超的劍士,人稱淮南第一劍,淮南王劉安之子——淮南國太子劉遷,作為一個纨绔子弟自以為是,喜歡逞兇鬥狠。

聽聞雷被劍術高超,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雷被深知劉遷來路,一再避讓。後避讓不及拔劍相向,鬥劍之時因實力懸殊太大,誤傷劉遷。

劉遷輸劍蒙羞心裡生恨,跑去向其父淮南王告狀,控訴雷被故意傷害己命。淮南王劉安聽到愛子受人欺淩,一怒之下将雷被下獄。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雷被在被羁押的時候逃脫,跑到中央向漢武帝告狀,說自己願意去北邊征打匈奴。但是因受淮南國太子劉遷所害被關押不能前去。

依照當時漢律規定,阻礙壯丁應征上戰場是死罪。此事對于漢武帝來說無疑是個機會。

西漢初年諸侯國已經成為與中央抗衡的豪強勢力,這也是漢武帝的一塊心病。漢武帝一直尋機削除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而雷被的告發,無疑給漢武帝送來可以向淮南王發難的一柄利劍。張湯自然了解漢武帝心思。一到淮南國,便大張旗鼓地在相對獨立的淮南國進行搜查驗證。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得知太子劉遷已經被淮南國王後所藏匿,張湯回到京城向漢武帝報告此案的進展。此案大緻已經查清,雷被願意效力國家,以武力應召入伍攻打匈奴。但是被劉遷所關押,劉遷犯有死罪。

而朝廷下令捉拿劉遷,淮南王後阻攔藏匿,這些罪責都應該由淮南王來承擔,懲其死罪。漢武帝緊急召集朝廷重臣上朝議事,專門讨論雷被案。

皇帝對于淮南王的态度衆大臣十厘清楚,在這樣的場合下,朝廷重臣紛紛聲讨淮南王的罪責,要求極刑于淮南王劉安。漢武帝劉徹見時機已到,便主張放淮南王一馬。

淮南王劉安雖然罪當處死,但念及往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要求削去淮南王兩個縣劃歸中央朝廷。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此事傳回淮南國,淮南王一看時勢如此,不得已與太子劉遷匆忙起事,然因準備不足,加之漢武帝羽翼已豐,淮南王謀反兵敗。

兵敗之後,張湯接着審理此案,依照漢朝法律謀反者誅殺三族。張湯對于淮南王進行牽引勾連,首先判處淮南王後荼和太子遷死刑,對于淮南幕僚,也全部處死,并悉數滅族。所有與淮南王家族有直接關系的人都被牽扯進來。

其中,淮南王門客伍被和嚴助也參加了劉安的謀反活動,可漢武帝愛惜他們的才華,又加上他們曾勸阻過淮南王謀反,打算赦免他們二人。

張湯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向武帝進言,認為伍被雖有勸阻之功,但仍然是淮南王劉安的臣子,屬于逆臣,必須殺掉,以儆效尤。并進一步講明了姑息養奸後患無窮的道理,最終獲得武帝同意,仍将二人處死。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三王謀反”主要因淮南王劉安而起,其他同時舉兵的有淮南王親弟衡山王劉賜、江都王劉建。

二王并非真心謀反,而是因與淮南王關系密切,封地比鄰。擔心國土被淮南王吞并,而随之起來,依照法律,三人本應有主犯、從犯之分。但張湯迫使劉賜、劉安二兄弟自殺身亡,此案中數萬人被殺害。江都王劉建因重金走動上下,得以豁免。

然劉建從事不謹慎,挂着天子旗,拿着先帝給其父的将軍印到處招搖。對此有人舉報到京城,漢武帝命張湯查處。

張湯着手辦理,聽聞張湯來辦案,劉建在其封地自殺,三王謀反案到此結束。此案前後株連達數萬人,其中僅受牽連的諸侯、二千石及貴族就達數千人。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這是自西漢建立以來,中央政府對諸侯王勢力最沉重的打擊。至此,諸侯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了。張湯在司法審訊中十分殘酷,用刑苛酷,不赦不宥。

酷吏、廉吏的起與伏

張湯因三王謀反案中平叛有功,獲得武帝的進一步信任。

元狩二年,他被擢升為禦史大夫。張湯在任七年。這期間的兩任丞相李蔡和莊青翟皆平庸無能之輩,因而朝政大事皆由張湯裁決,張湯也達到了其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

張湯在擔任侍禦史時處理了“陳皇後巫蠱案”,在擔任廷尉時處理了“三王謀反案”。前後兩案涉及三百餘人,株連殺害幾萬人。用刑之酷令人膽寒。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但張湯為官清廉可以為官者的榜樣。《史記》記載,張湯死後家産值不過五百金,全部來源于朝廷賞賜與俸祿。蓋棺定論,張湯是一個清官。

可見張湯既是酷吏,也是廉吏。

由于張湯嚴行法度,不避權貴,也引來不少人的不滿與怨恨。張湯在政治上有三大死敵,朱買臣、王朝 、邊通三位長史。

這三長史勾結當時宰相莊青翟共同陷害張湯。三長史逮捕了張湯的親信田信,嚴刑拷打逼問田信。最後從田信口中得知一個重大資訊,每次皇帝與張湯言及重大決策,在決策沒有公布之前,張湯利用友善透露給他消息,根據這個政策囤積居奇,等政策一出就大賺一筆,所獲兩人平分。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三人将此告訴漢武帝之後,漢武帝大怒,有次上朝漢武帝将此事質問張湯,張湯說自己絕沒做過此類事情,但漢武帝已經對張湯心生嫌疑。

之後三長史等人屢屢向漢武帝攻讦張湯。漢武帝連續八次派人去張湯家裡興師問罪。張湯矢口否認,等着真相大白。

但有一天,張湯同僚酷吏趙禹,依漢武帝之命來到張湯府上問罪。趙禹親至府上的一番說辭讓張湯走向了不歸路。

趙禹說:“你為政多年,辦理了那麼多大案,得罪了那麼多權貴,很多人恨你是必然的。他們中有人舉報了你。當今皇帝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三番五次找人來興師問罪。就是要叫你明白,讓你自行了斷而已。難不成非要等待對簿公堂嗎?”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張湯聽後恍然大悟,漢武帝掃清後黨、打擊諸侯等一系列政策是他張湯執行的,而今積怨甚多,漢武帝需要他背負這一罪名,以消靡怨憤。

張湯留下遺書:“臣出身毫末,無能而位列三公,是源于陛下的賞識。現在有人控告我,我必須承擔起責任,但是我要向陛下說清楚,陷害我的是三長史。”

張湯深文周納,他在人生最後一刻,用遺書表明态度願意承擔責任,但是沒有認罪,也沒有說他有什麼罪。同時還向漢武帝告了一狀,說三長史陷害他。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後世有人說張湯了不得,用遺書殺人。自己自殺但是在身後留下了深深的伏筆。果然,事後這封遺書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張湯死後,張湯母親派人将張湯用一輛牛車草草拉出老家,一具棺材草草埋葬。張湯家族子侄後輩受“厚生厚死”的觀念影響,有主張說厚葬的。說到張湯畢竟是朝廷重臣,即便十厘清廉,辦個葬禮還是可以的。

然張湯母親說道:“湯為天子大臣,今為惡言所死,何厚葬為?”這番話傳到漢武帝耳中,漢武帝大為感慨:“非此母無以生此子。”無論是漢武帝心中愧疚也好,還是早有預謀也罷,張湯死後,漢武帝迅速為其平反昭雪。

漢武帝時的酷吏張湯:憑借兩大案件位列三公,最終慘遭誣陷自盡

将此賬算到三長史頭上,将三人殺頭以後棄市,街頭暴屍。并将宰相莊青翟下獄。不僅如此,還将張湯的次子張安世召入宮中,封為富平侯。

據史書記載,頗有乃父之風,張安世低調、清廉,威信很高。由此張湯的家族七代為侯,成為西漢時期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