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的增長引擎正在熄火。德國經濟能否複蘇?

作者:AI商業論
歐洲的增長引擎正在熄火。德國經濟能否複蘇?

火車取消了。航班停飛。公路被憤怒的農民封鎖。

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今年開局坎坷。漢莎航空(Lufthansa)地勤人員周三的罷工,隻是近幾周造成交通混亂的最新一次工業行動。今年1月,火車司機因工資糾紛而罷工,農民封鎖道路,抗議政府削減補貼的計劃。

去年,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次出現萎縮。前景也不容樂觀: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預測,到2024年,德國将成為增長最慢的主要經濟體,勉強維持0.5%的增長。

更為悲觀的預測者認為,由于德國經濟面臨能源價格高企、借貸成本高企以及國内外對德國商品需求疲軟的長期困擾,德國經濟産出将連續第二年全面下滑。

周三,官方資料顯示,德國12月份工業生産連續第七個月下滑,創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下滑,突顯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争引發的能源危機的揮之不去的影響。

但德國的問題也是結構性的,從勞動力短缺和繁文缛節,到拖累生産率的過時的實體和數字基礎設施。

僅舉一個低數字化的例子:根據歐盟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隻有19%的家庭通過光纖電纜連接配接到高速網際網路,而整個歐盟的平均水準是56%。

經濟學家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場經濟改革。

“德國需要進行根本性的經濟轉型,”位于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塞爾·弗拉茨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未來兩年,而是未來10年……它需要重塑其工業。”

政府已經朝這個方向采取了試探性的措施。中國已采取措施刺激投資,增加對初創企業的融資,加快對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并放寬對熟練勞工的移民規定,以幫助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但要讓經濟走上新軌道,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然而,政治家的權力有限,尤其是因為德國憲法對政府借貸的嚴格限制,這可能會破壞大型支出計劃。在因疫情和烏克蘭戰争的雙重沖擊而暫時暫停之後,這些限制在今年的預算中得以恢複。

荷蘭國際集團(ING)宏觀經濟全球主管卡斯滕•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隻要财政緊縮仍是主流,任何經濟改革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這意味着結構性變革将不得不來自企業界。”

歐洲的增長引擎正在熄火。德國經濟能否複蘇?

失敗的商業模式?

德國過去曾克服過更大的挑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慘敗之後,這個國家面臨着食品配給、價格管制、工業生産崩潰以及數百萬勞動年齡男性死亡後勞動力萎縮的問題。

然而,西德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複蘇是如此壯觀,以至于被稱為“經濟奇迹”。

這段美好的時光幾乎沒有中斷過,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德國被稱為“歐洲病夫”,柏林牆倒塌後,德國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飙升,這主要是由于統一的成本。

德國後來擺脫了這個綽号,部分原因是引入了勞動力市場改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裡,德國的出口和經濟蓬勃發展,這得益于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和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

長期以來,這個國家一直是世界領先的制造業國家之一,制造從汽車、洗衣機、電動工具到醫療裝置和藥品的各種産品。

德國仍然以優秀的工程師為榮,并繼續生産大量高品質的産品,但其商業模式已開始出現裂縫。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國和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康斯坦策·施特爾岑穆勒(Constanze Stelzenmuller)說,這個國家正在遭受“全面擁抱互相依存和全球化的戰略賭注”的後果。

她在6月份寫道:“它把安全外包給美國,把出口導向型增長外包給中國,把能源需求外包給俄羅斯。”“現在,它發現自己在21世紀初極其脆弱,其特點是大國競争,盟友和對手之間的互相依賴日益武器化。”

直到不久前還是德國第二大出口市場的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抑制了對德國商品的需求,而中國經濟的根本性轉變意味着需求可能不會恢複。“中國也成為了我們的對手。荷蘭國際集團的布熱斯基表示:“中國現在能夠生産通常從歐洲進口的類似商品。”

歐洲的增長引擎正在熄火。德國經濟能否複蘇?

僅這一事實就威脅到了德國最大的出口産品:汽車。

由于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驚人崛起,尤其是比亞迪,中國的汽車出貨量在2022年超過了德國。這不僅是德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大衆汽車(Volkswagen)面臨的問題,也是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汽車供應鍊上數千家公司面臨的問題。

與此同時,自2015年以來,德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國開始轉向保護主義,根據拜登政府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向美國的綠色能源和氣候友好型産品生産商提供大量補貼。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争後,天然氣價格在2022年飙升,歐洲天然氣價格持續高企,令德國工業陷入癱瘓。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後,日本完全關閉了核電生産,對這種燃料的依賴尤為嚴重。

此外,幾位很少涉足政治的德國首席執行官也對右翼極端主義對經濟構成的威脅發出了警告。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的克裡斯蒂安•賽恩(Christian Sewing)最近在領英(LinkedIn)上寫道:“極右翼的崛起對我們的民主自由和德國作為一個經商之地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一個經濟面向全球的自由國家,不應該有種族主義和不容忍。投資者也被德國強大的民主價值觀所吸引,他們看到這些發展,對投資猶豫不決。”

軟體公司SAP和晶片制造商英飛淩的負責人也發表了意見。

歐洲的增長引擎正在熄火。德國經濟能否複蘇?

“深刻”的優勢

盡管處境艱難,德國在許多行業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它還在繼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包括來自英特爾(Intel)和台積電(TSMC)等制造電動汽車所用晶片的半導體制造商的投資。

德國還擁有數以千計的本土制造商,以其專業知識和創新而聞名。

其中包括總部位于漢堡的永恒力,該公司生産叉車和其他倉庫車輛和裝置。去年,這家擁有70年曆史的公司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廢除内燃機的叉車制造商之一,這要歸功于它開創性地使用了锂離子電池技術。

在德國的另一邊,慕尼黑以西的奧格斯堡,曼恩能源解決方案公司(MAN Energy Solutions)正在改造通常用于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的壓縮機,用于大規模的碳捕獲項目,并在丹麥的埃斯比約(Esbjerg)市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熱泵系統。該公司生産柴油發電機已有幾十年的曆史,但現在已将氣候友好型技術置于其發展計劃的中心。

像這樣的企業,可以為他們的技術找到新的市場和應用,可能是振興德國奄奄一息的經濟的關鍵。還有更多的小公司也在轉型,包括那些以前服務于至關重要的傳統汽車制造供應鍊的公司。

德國機械和裝置制造商協會(VDMA)主席卡爾·豪斯根(Karl Haeusgen)表示:“七八年前,甚至沒有人考慮過電池制造。”該協會主要代表德國著名的“中小企業”——中小型企業。

“今天,我們協會有100多家會員公司,專注于價值鍊的不同環節。”他告訴CNN,德國必須“做很多事情”,但要從“實力地位開始,這真的很重要”。

“德國的工業基礎……我們在許多工程和制造技術方面的優勢仍然是領先和獨特的,我堅信企業有能力适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

#精品長文創作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