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文|赫熏辭

編輯|赫熏辭

前言

在中國古代曆史中,有一位令人沖突而深思的君主,他就是越王勾踐。這位君主經曆了十年的卧薪嘗膽,成功滅吳建國,卻在建國後對功臣進行殘酷清算。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那麼為什麼他在建國後針對有功的臣子呢?就不怕寒了人心嗎?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國,陷入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戰争。越王勾踐挺身而出,親自指揮軍隊,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華。他的戰略布局和頑強抵抗,使得吳軍在越國的土地上屢屢碰壁,最終慘敗而歸。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阖闾臨終前,對兒子夫差提出了一個執念:要替他報仇。夫差心懷父親的囑托,誓言要完成這個使命。

兩年後,夫差再度率領吳軍出征,這一次的目标依然是越國。夫差秉承着父親的意志,決心将越王勾踐徹底擊敗,為吳國奪回尊嚴。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一戰,夫差動員了更龐大的軍隊,準備全力以赴地奪取勝利。越王勾踐面對吳軍的強大壓力,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夫差的複仇心切,使得他的軍隊更加戰意昂揚,士氣高漲。越國的處境變得舉步維艱,越王勾踐陷入了絕境。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但謀臣文種以其高瞻遠矚的智謀,在這危機時刻提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建議——賄賂越國大臣伯嚭,以求得越王的投降。

這個建議對于越王來說,看似屈辱,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謀略高明的舉措。文種深刻了解到,在此刻與吳國的正面對抗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是以,他巧妙地選擇了通過賄賂越國大臣伯嚭,以謀取越王的投降。這個決定不僅展現了文種卓越的智謀,更是一種在困境中尋找轉機的非凡手段。

賄賂大臣伯嚭的舉措,實質上是在外交上尋求支援,通過巧妙的手段改變局勢。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文種深谙外交遊戲的規則,他知道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手段。這個計策不僅有可能削弱吳國的支援,還能在越國内部尋找到潛在的支援者,為越國的複興創造條件。

此外,文種的建議也是一種明智的權宜之計。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越王不得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性。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選擇與吳國正面對抗可能會導緻越國的覆滅,而通過外交手段尋求轉機,則是一種相對明智的選擇。越王在接受文種建議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一位君主應有的果斷和智慧。

文種和伯嚭成功地說服了吳王夫差,成功讓他相信勾踐已經沒有了反抗的心思,已經願意投降了。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夫差為了追求吳國的短期利益,選擇了放過越王勾踐。然而,伍子胥看到這一切卻警告夫差:“治病要除根,放過越國必将留下後患。”

夫差在這一關鍵時刻,被權謀的誘惑所蒙蔽,他追求吳國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文種和伯嚭的謀略讓夫差認為越王勾踐已經願意歸降,于是他選擇了寬容,放過了越王。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一決策表面上看是一種外交手段的勝利,但伍子胥卻以深遠的目光看到了其中的隐患。

伍子胥的警告“治病要除根”道出了一個治理國家的基本道理。他認為放過越國将會留下潛在的後患,如同不徹底治愈疾病會導緻複發一樣。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種指導性的忠告暴露了夫差過于短視和急功近利的一面,他隻看到眼前的勝利,卻忽略了長遠穩固統治的考量。

夫差的聽之任之,對伍子胥的忠告不以為意,最終成為後來吳國興衰的關鍵之一。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越王勾踐和文種在吳國伺候吳王,他們混迹于敵營,通過放牛牧羊的方式擷取吳王的信任。這期間,越王嚴苛地苦修自己,以免被奢華的生活迷失初心。在三年後,他們終于獲得釋放,回到了越國。

越王回國後,并沒有陷入安逸,而是更加發奮圖強,立志要複仇。他深知卧薪嘗膽的艱辛,為防止自己的志氣消磨,他每晚枕戈待旦,常年睡在稻草堆上,時刻提醒自己的初心。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他甚至在家中挂起了一隻苦膽,每天早晨都會嘗一嘗,以提醒自己過去的屈辱。士兵們時常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而越王的堅定回答是:“永遠不會忘記!”

越王通過艱苦的奮鬥,将越國由衰弱轉變為強大。十年的卧薪嘗膽,越國重新崛起,吳國則在内憂外患中逐漸衰落。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最終,越王勾踐再度親自率兵攻打吳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吳王夫差在深感懊悔和羞愧之際,選擇了以自殺了斷自己的生命。

為何要殺掉功臣?

正當越王勾踐成為越國的創始者、建國英雄之際,卻出現了一場令人沖突的清算。在建國初期,越王勾踐做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選擇對功臣進行清算,其中範蠡和文種遭到了最慘烈的對待。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範蠡,曾是越國的謀士,為越國付出心血,卻在建國之初被越王勾踐所清算。他為越國的複國大業立下赫赫戰功,但卻遭受到了無情的對待。

文種,同樣是越王的謀士,也未能幸免于難。這個決定引起了社會的廣泛争議,甚至在越國内部也掀起了波瀾。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關于清算功臣的原因,曆史上衆說紛纭。有人認為這是越王勾踐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消除潛在的政治威脅而采取的手段。

也有人認為這是出于越王在當時的政治考慮,他可能認為清除功臣可以防範未來的内亂。無論原因如何,這個決定都在越國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勾踐是一個在共患難時能夠團結一心,但在共享歡樂時卻顯露出疑慮和不滿的人。

在越國建國初期,盡管他對功臣們表現出相當的信任,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引起勾踐的忌憚和不滿。實際上,早在入吳服役之前,勾踐對功臣範蠡就已經滿懷不滿。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在勾踐躊躇滿志,渴望報仇的時候,範蠡曾多次苦勸,認為時機未到。然而,勾踐并未完全聽從範蠡的勸告,結果陷入了一場失利。這次經曆深深地烙在勾踐的心中,使他對範蠡懷恨在心。

在這段不愉快的經曆中,勾踐或許感受到了一種被束縛的痛苦,對範蠡的不滿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建國大業受到了阻滞。這使得勾踐在崛起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掌握一切的主導權,表現出對功臣的謹慎和不信任。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在慶功宴上,文種滔滔不絕地為功臣們祝酒,詞中铿锵有力地強調功臣的傑出貢獻。然而,這番話語卻在勾踐心中掀起了一陣漣漪,他感到了一絲微妙的不悅。

勾踐心中對功高震主有一定的忌憚。或許是曆經卧薪嘗膽,或許是在吳國壓迫之下,他對功臣們的功勞心存感激,但與此同時也産生了一種不安。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功臣們的高功勞讓他們成為越國内的威脅,而勾踐顯然不願意讓功臣在國家事務中發揮過大的影響。

在慶功宴上,文種祝酒詞中對功臣的過分誇贊讓勾踐感到了這種威脅的苗頭。勾踐或許意識到,功臣們的強大聲望和影響力可能會對他的統治構成潛在威脅。于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在保持國家穩定的同時,限制功臣們在政治上的權勢。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種思慮逐漸演變成了對功臣們的忌憚和擔憂,成為逼殺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勾踐心中,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或許覺得有必要削減功臣們的權力,以確定自己的統治地位更為穩固。這種内心的沖突與紛争,最終成為越國建國初期的一個重要曆史節點。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範蠡與文種的悲劇

而且滅吳之後,勾踐與功臣們之間的關系并未是以變得和諧,反而産生了關于國家未來發展目标的分歧。

這一分歧早在建國初期就開始顯露,勾踐渴望繼續北上中原,争奪更大的霸權,而功臣範蠡和文種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議,主張鞏固國家内部,發展生産,進行有效治理。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種分歧使得勾踐對功臣們的信任逐漸瓦解。他開始懷疑這些曾經為他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們是否能夠了解他雄圖霸業的志向。

滅吳之後,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成為勾踐與功臣們争論的焦點。勾踐希望通過北上中原,進一步擴大越國的勢力範圍,争奪更大的霸權地位。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是他雄心勃勃、奮發向前的一種表現,對于他而言,這或許是實作個人抱負、建立更為強大國家的唯一途徑。

然而,範蠡和文種的建議卻強調國家内部的鞏固與發展。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在于領土的擴張,更需要内部治理的有序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種分歧使得勾踐開始對功臣們的建議産生懷疑,他或許覺得這并不符合自己的雄圖霸業的宏偉目标。

這樣的思想差異逐漸演變成了勾踐與功臣們之間的隔閡。勾踐漸漸認為,範蠡和文種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自己那麼雄心壯志,他們更關心的是國家的内部穩定和民生幸福,而非擴大國土,争霸中原。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種認知上的差異,使得勾踐對功臣們的不信任逐漸加深,為後來的清算埋下了伏筆。

這一分歧導緻了範蠡在越國建立後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忠誠和卓越的謀略成為了越王眼中的異己因素。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勾踐或許認為範蠡的建議偏離了他所追求的雄圖霸業的方向,更側重于國家内政的建設。這使得範蠡成為越王勾踐清算的對象,他所遭受的命運成為了人們不忍卒讀的曆史悲劇。

文種,越王勾踐建國時的得力謀士,曾為越國的興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在建國成功之後,他卻迎來了悲慘的命運,最終被越王逼迫自殺。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文種在越國建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越王提供了精明的謀略和卓越的智慧。

盡管他的忠誠和貢獻無法忽視,可最後卻成為越王猜忌的犧牲品。這種背道而馳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越王勾踐或許對功臣們的功勞心生忌憚,尤其是對于具有過高政治智慧的文種。在慶功宴上,文種祝酒詞中的強調功臣的功勞,卻讓越王感到不悅。

文種的高明謀略和深厚智慧讓越王覺得有一種無法掌握的不安感,是以他選擇了逼迫文種自盡,以解除心頭之憂。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文種的悲劇在中國曆史上并非孤例,但卻是一次權謀政治下的典型案例。在權謀與野心的博弈中,即便是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也未必能夠幸免于禍。

這一事件呼應着曆史上許多忠臣良将因權謀政治而命途多舛的悲情寫照。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筆者觀點

越王勾踐的事迹深刻反映了權謀政治的殘酷和人性的沖突。他為了國家的複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成功建國後,卻因為各種原因對功臣進行了殘酷的清算。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10年滅掉吳國,建立政權後為何要殺掉功臣?

這種殘酷的清算既是越王對權謀政治的需求,又反映了人性在權力面前的扭曲。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