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呀,阿姨你來了呀!”
“你怎麼長這麼高了?你還記不記得張阿姨?”
“來來來,你幫我和一下肉餡。”
……
進來一個人,張敏華就熱情地招呼上去,如果不是屋子外面大大的“鄰裡社群文化家園”八個大字,可能都要誤以為這裡是誰在辦家宴。
鄰裡社群和其他社群不大一樣,是全杭州首個全部由外來務勞工員組成的社群。對于張敏華而言,這個社群對她來說意義非凡:曾經的她,也是一名外來務勞工員,後來成為了社群社工,再後來鄰裡社群成立,她成為黨支部書記,為居民們做了一頓又一頓的年夜飯。昨天,是她掌勺的第19個年頭了。
2024年春節,鄰裡社群産業勞工留杭過年人數約1100人,張敏華要給報名參加的60位居民準備年夜飯,還要制作100人左右的便當與水餃送到各大企業的在崗保安手中,讓他們在這個大年夜裡,也能吃到一份熱騰騰的年夜飯。
大爺拿來了砧闆
大媽準備了特色點心
67歲的湯和明拉了個小推車,從下午的豔陽裡走進了社群文化家園。他專門拿出去年兒媳婦送給他的大衣,把扣子系的整整齊齊,衣服拉的筆挺,又戴上一頂他最喜歡的以前在老家平頂山買的帽子。“今天過年,來社群吃年夜飯就要正式一點。”
湯和明一身新衣,打扮的精神煥發來參加社群年夜飯
張敏華告訴他,大年三十這天要包餃子,湯和明專門從家裡拿來了一方一圓兩張砧闆,一個大臉盆,用來和面切菜。
兩張砧闆放在桌子上,幾位阿姨開始切起了蔥姜蒜和白菜,她們有的住在社群裡,是在杭務工的子女接過來的;有的還在上班;也有的就是社群物業裡的從業人員。
很快,七八個阿姨就圍滿了一張長方形的小桌子,湯和明也沒閑着,一會去張敏華那看看,梅幹菜焐肉需不需要幫忙,一會又跑回來,包餃子需不需要打下手。
張敏華很喜歡這個大叔,社群裡的大事小情,湯和明都要找張書記,即便是一塊牆皮脫落,他也會馬上告訴社群,“他呀,是我們社群的網格員,之前作為先進,上台彙報過工作的!”
湯和明來自河南平頂山,但用他的話來說,自己并不是平頂山人,“我的父母是黑龍江鶴崗人,兩個人都是煤礦勞工,因為工作調動來到了平頂山。幾年前我的兒子在杭州生了孩子,我就和媳婦一起來杭州了。”一轉眼,孫子也在杭州上了高中,他也不知道在社群裡,過了多少個年。
同樣來自河南的常阿姨,這回準備了她們老家的拿手點心——棗山饅頭。在北方地區朋友們的過年謠裡,所說的“二十八,蒸棗花”,其實說的就是蒸棗花饅頭,把棗花饅頭凹成山的模樣,便是棗山饅頭了。
常阿姨為大家準備了河南特色棗山,寓意來年風調雨順
聽說社群要辦年夜飯,常阿姨就在家裡忙活這道來自中原地區的小吃了,“棗山寓意五谷豐登、花開富貴、團圓幸福,也是希望我們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紅紅火火。”常阿姨端着手裡的棗山饅頭,笑得很開心。
社群書記親自掌勺
給保安師傅們準備了好幾個大菜
阿姨們忙着包餃子,張敏華在一旁翻着整整一大鍋梅幹菜焐肉。一個臉盆加上一個大電鍋,裡面有整整一百塊五花肉,張書記說,這些是一個來自千島湖的居民拿來的,都是千島湖上好的土豬肉,之前拜托街道食堂師傅燒好送來,下午還要再焐熱,晚上給保安師傅們送去。
張敏華在挑選梅幹菜焐肉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的五花肉。還有一部分五花肉,在鍋裡正焯着水。“酸菜豬肉炖粉條你吃過吧?我這個你肯定沒吃過。”
酸菜豬肉炖粉條是有名的東北菜,但張敏華說,她往裡面加了一點點海南特産的黃燈籠辣椒醬,“原來吃着不是比較清淡的嘛,我放一點點進去,整個湯一下就鮮起來了。這個是我自創的咧。”
掌勺這件事,張敏華有着相當的自信。她翻出去年的照片,給記者看了她做的雞爪明蝦炖洋芋,“我的菜很多都是自己想出來的,一方面好吃,另一方面也夠大,算大菜。”今年的年夜飯,張敏華就給保安師傅們準備了酸菜豬肉炖粉條、梅幹菜焐肉、洋芋炖雞塊、油豆腐炒白菜和鹵蛋,主食配的是豬肉白菜水餃和米飯,也給來社群的居民們,準備了排骨清湯火鍋,和肥牛、金針菇、娃娃菜等涮着吃的菜。
“大過年的,當然要多搞點肉吃,是以素菜就準備了一個。”社工孫璐剛把炖着洋芋雞塊的電鍋插上電,轉頭就跑去切大白菜了。來到鄰裡社群不到兩年,她也是第一次感受社群年夜飯的氛圍,“上午和其他社工準備菜的時候,還很期待今晚;現在一忙起來,還有點忘了是在準備年夜飯。”
社工孫璐正在烹饪一鍋洋芋炖雞塊
孫璐是安徽蚌埠人,和小區裡來自全國各地的居民們一樣,她也在杭州定居了。“我和我老公都在杭州,是以今年也在杭州過年。如果不是做社工,真的沒想到社群裡的年夜飯也會這麼有年味。”
同樣忙不下來的,還有張敏華的兒子鐘宸,和他在文海實驗學校的兩個同學鄭雨陽、徐瑞妤。三個還在讀初二的孩子,要把一盆的鹵蛋全部對半切,三個孩子切得整整齊齊,然後把兩片鹵蛋放到一個個透明的飯盒裡面。
“我媽讓我今天在這裡吃,他們(爸爸和媽媽)應該是要過二人世界。” 徐瑞妤說,她爸爸來自東北,媽媽是福建人,今天吃完年夜飯,就要回福建過年了。
文海實驗學校的三位學生,正在切鹵蛋
“他們這些小朋友都很好的,在學校裡打飯,老師都誇的,是以我和他們班主任商量了,他們班主任也支援,讓他們來參加公益活動。”張敏華說,去年兒子鐘宸帶了另外幾個男同學來幫忙,也都把任務完成得很好很漂亮。
有的孩子剛來杭州打工
有的師傅新年獨守崗位
晚上五點多,擺在文化家園一樓的四張飯桌都坐滿了人。參加年夜飯的人,有的是三代同堂的一家人,也有的是一起出來打拼的好兄弟;有的不能親臨現場隻能留在崗位上,也有的吃完這一口就要回到崗位上。
年夜飯開始,大家舉杯賀新年
在飯桌上,有三個年輕人顯得意外腼腆,他們吃得慢條斯理,也忙着主動給桌上的老人、孩子往火鍋裡下食材。其中一個小夥呂磊告訴記者,他們哥仨都是河南來杭州上班的,今年隻有十七八歲,因為三個人都買不到車票,就選擇留在杭州過年了。
三個小夥分别叫呂磊、陳瑞麟、郭保權,這是他們在杭州過的第一個年,也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在異鄉過年。呂磊說,以前也在老家找過工作,但是從各方面考慮,還是想來杭州打拼。“來杭州以後我們收入都高了不少,住在這裡也很好,張書記也很關照我們年輕人。”郭保權說,雖然這個杭州年的年味不淡,但自己的父母們還是很想念他們,“等下吃完,我要給他們打個視訊電話。”
來自河南的郭保權(左一)、呂磊(右二)、陳瑞麟(右一),和張敏華合影,三個十七八歲的小夥子說,他們很喜歡張書記
在産業園監控室上班的保安師傅洪慶仁,在桌上吃了兩口,就匆匆起身從後門走出去了。“我同僚在替我,張書記這能報名,我就報了,吃完我得趕緊回去看監控了。”老洪說,自己來杭州十多年,也都把妻子孩子接過來了,今年春節,妻子帶着孩子先回了老家湖北,“老家總得有人要看看,但我這邊走不了,得看監控,保障産業園的安全。”老洪笑着說,即便是新年,工作也不能落下。
結婚這麼久
才吃過一頓大年三十的年夜飯
張敏華一刻也不得閑。
居民們就坐以後,有的來給張敏華敬酒的(實際上大家喝的都是飲料),也有像呂磊、陳瑞麟、郭保權一樣和張書記一起合影的,最主要的,還有100份便當還要張敏華去打包好,送出門。
簡單和居民們寒暄一下,張敏華又來到了會議室。會議室一張大桌上,擺滿了飯盒,張敏華的丈夫,和兒子以及他的兩個同學,已經開始打菜了。把飯菜打包好,就要塞進自家的車裡,張敏華和丈夫開車,把一份份便當,送到還在崗的保安師傅手中。
前幾年有一次,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張敏華把食材送到居民家中後,回家吃了年夜飯。“我母親說,嫁出去這麼多年,才真真正正吃過一頓大年三十的年夜飯。”
對于張敏華一家人來說,一個年過三遍是正常不過的。張敏華是海甯人,丈夫來自老餘杭,每年的年三十,張敏華要給居民們做年夜飯,丈夫要在崗位上站好每一班崗,兩份舍小家為大家的堅守,兒子鐘宸也看在眼裡,“我們昨天(年二九)就吃了年夜飯了,其實在哪裡過年,年味都很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