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俞在茶園裡新鮮介紹自己的茶。攝影:周豔玲
中國新聞社貴陽10月23日電:返鄉"新農民":農村創業正好在當
作者 周豔玲
走出村子,進城,這是很多農村青年的人生軌迹。當同齡人外出時,"90歲以後"的年輕人選擇"逆家可逆",從大城市回鄉,成為真正的"新農民"。
靈巧的美是俞的第一印象,出生在中國茶文化之鄉——貴州雷山玉清新,從小聞茶,2014年大學畢業後從浙江回到雷山,開始用茶陪伴生活。
"我們家很早就開始種植茶葉,現在有600多畝的茶園和茶加工廠。俞說,為了更好地與茶一起生活,在大學學習時專門學習茶藝。
走進茶園,茶葉綠,茶葉銷售...回到家後,餘昱發現自己茶葉銷售多年來一直"到位一步"。營銷畢業生,尋找旅遊公司、當地專賣店、酒店等合作,最終與他們達成合作協定,進行"捆綁"銷售(如買酒送茶)、定制包裝等服務,推廣自己的茶葉。
圖為俞鮮在茶葉企業工廠中的房間加工茶葉。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作為國家二級茶葉技師于生,還在離家不遠的西江千家廟寨景區,開了一家獨具特色的茶館,将雷山銀球茶作為手禮出售,同時利用社交平台上的短視訊推廣茶葉,使全家的茶葉銷量同比增長20%,帶動了數百名村民緻富,增收。
"當我回到家時,我感到困惑和困惑。俞渝說,雖然網際網路很發達,但在城鄉之間,資訊和思想上仍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不斷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是你回家後一直保持的新鮮狀态。多年來,在外出學習新的管理和營銷理念的同時,她積極參加中國的各種茶葉比賽,幫助雷山銀球茶香中國。
2020年,餘渝被授予"中國新農民先鋒"稱号。在她看來,廣闊的鄉村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她想自己耕種土地,寫下自己的鄉村振興故事。
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各類返鄉企業家和創新人才達到1010萬人,同比增長19%。他們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和"90後",更習慣于"跳出農業轉而務農"。
圖為丁朗一行人拍攝張金秀的老人做食物。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來自貴州省德江市的"80後"青年丁朗,大學畢業後在城裡打了很多年仗,2015年回到家鄉發展電子商務,賣蜂蜜、猕猴桃等農産品,但銷量并不理想。
圖為張金秀制作的食物。截圖
一次偶然的機會,丁朗去了德江環河村,這個被青山環繞的古村不僅風景優美,村裡72歲的張金秀老人也擅長做各種鄉村美食,這讓丁朗萌生了制作美食短視訊、在社交平台上銷售農村當地産品的思路。
一盞燈,一個微單,丁朗朗的張奶奶在村裡古井邊洗菜,在爐子裡滿是培根的火下做飯,折耳根煎培根、啤酒鴨、栗子炖雞......一盤家常菜炒出來,400多段短視訊猶如流淌的貴州食譜,讓丁朗收獲了大量網友的關注。
2019年10月,當地紫薯銷售情況,為了幫助農民推廣紫薯,丁朗和張金秀老人一起拍攝了多段紫薯烹饪視訊,短視訊在平台上達到1000多萬次,幫助農民賣出2萬多斤紫薯。
圖為丁朗和歸來的年輕人的攝制組。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當地生産的根粉已經賣了1萬多條單,有現場直播幫助農民賣了8000多磅新鮮辣椒。丁說,到2020年,超過200萬元的山地商品将在網上銷售,現在與當地五家農民合作社合作銷售當地農産品。
丁朗和拍攝隊的歸來青年不僅讓山貨登上了城市餐桌,還讓山深的"空心村"變成了"網紅村"。該村開辦了小賣部和農舍,2021年"11"國慶節,近1萬名遊客"打"了環河村。
在丁朗看來,農村的未來充滿了機遇,農業創業恰到好處,正因為如此,他和團隊除了拍攝美食視訊外,還把德江大寨村的一等秘書記錄下來的村落生活,讓外界了解農村發展的現狀, 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
近年來,中國各地出台了許多政策和措施,以吸引和鼓勵年輕人參與鄉村振興。吉林"财還"黑土地種水稻,武漢"00後"返鄉操作無人機播種收割...越來越多的"新農民"赢得了田地,玩起了新技術,正在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奔跑。(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