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要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真相”,卡爾森專訪普京,刺痛了拜登玻璃心

作者:邵永靈
“要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真相”,卡爾森專訪普京,刺痛了拜登玻璃心

因為一位美國媒體人采訪了普京,民主黨及其宣傳喉舌破防了。

據環球網報道,7日克裡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證明,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接受了美國媒體人塔克·卡爾森的采訪。

不久前,美國保守派媒體人亞曆克斯·瓊斯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卡爾森已經完成了對普京的專訪,并承諾這段長達2個小時的專訪将“很快釋出”,卡爾森和普京的談話内容不會進行任何編輯,會以免費的形式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公開。

“要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真相”,卡爾森專訪普京,刺痛了拜登玻璃心

普京和塔克·卡爾森

與此同時,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社交媒體“X”所有者埃隆·馬斯克也聲稱,如果這段采訪視訊被上傳的X平台,他不會進行屏蔽,而是會讓更多的美國群眾看到它,但“有偏見的媒體不希望美國人聽到雙方的聲音”,因為“他們是軍工複合體和華盛頓政治機構的代言人。”

卡爾森對普京的專訪可以說是一枚引爆美國輿論的“重磅炸彈”。在馬斯克承諾不會屏蔽視訊後,美國輿論立刻被他口中的“有偏見媒體”刷屏了,卡爾森被指責“不夠客觀公正”,CNN和《華爾街日報》記者甚至聲稱自己比卡爾森更有資格代表美國媒體采訪普京。

“要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真相”,卡爾森專訪普京,刺痛了拜登玻璃心

卡爾森早從老東家福克斯新聞辭職了

顯而易見,在獲知卡爾森成功采訪過普京後,美國媒體的反應已經不能用“破防”來形容了,因為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這些所謂“客觀公正”的美國媒體不是沒有嘗試過采訪普京,但克宮甯願接受像卡爾森這樣的右翼保守派媒體采訪,也沒有回應那些美國主流媒體的請求。

俄羅斯官方對美國媒體的不同态度,實際上也反映出美國兩黨在俄烏沖突上的立場。正如上文所說,塔克·卡爾森是典型的右翼保守派媒體人,他與特朗普關系密切,而特朗普對俄烏沖突是什麼态度,幾乎不用多說了,他不止一次地宣稱如果自己是總統,會在24小時内結束俄烏沖突。

特朗普這番表态,實則代表了美國保守派的一貫主張:自從烏克蘭未能實作美國政府的既定戰略目标後,共和黨就認為應該及時止損,将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美國内部事務、中東和亞太地區,在今年美國大選拉票階段,某些共和黨候選人甚至還提出了和特朗普一樣的“聯俄抗中”口号。

“要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真相”,卡爾森專訪普京,刺痛了拜登玻璃心

卡爾森還是特朗普的盟友

這點在卡爾森的采訪預告中也有所展現,“冷戰早已結束,俄羅斯不是美國的敵人……如果必須在俄烏之間做出選擇,美國更應該站在俄羅斯一邊”。

而民主黨則恰恰相反。無論是出于維護拜登的政績也好,還是持續給俄羅斯“放血”的目的也罷,現在民主黨的政治綱領實則代表了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潮,這在國際政治上最直覺的表現就是以維護美國全球秩序和霸權為基礎的“華盛頓共識”。

“要讓所有美國人看到真相”,卡爾森專訪普京,刺痛了拜登玻璃心

但有人歡喜就有人愁

在這條原則的指導下,民主黨及其控制的媒體自然要為美國“對抗”俄羅斯披上一層合法性外衣,用卡爾森的話說,就是“拜登政府嚴格控制了資訊流動,大多數美國人不知道他們卷入了一場什麼樣的戰争,也從未聽過普京的表态。”

是以,可以預見的是,這段近乎曝光式的專訪将成為對拜登政府的“一記暴擊”,畢竟在上世紀60年代,正是因為西摩·赫什等記者曝光了美軍在越南犯下的累累罪行後,美國國内才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戰和平權運動,最終焦頭爛額的美國政府不得不退出越南。

現在拜登在烏克蘭面臨着比當年美國政府更糟糕的窘境:今年還是總統大選年,久拖不下的俄烏沖突已經讓美國選民失去了繼續“掏錢”的耐心,此時卡爾森采訪普京,無疑是共和黨對俄釋放的明确信号:如果特朗普赢得今年大選,俄烏沖突未必沒有結束的可能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