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作者 編輯|高樂

在第一期圍繞境外元宇宙詐騙進行分享後,《元宇宙反詐》專題的第二期,我們聚焦頻次更高、花樣更多的數字藏品詐騙,以期為各位讀者與身邊的家人、朋友降低損失,安心、喜悅地迎接龍年到來。

雖然這幾年數字藏品的相關騙局已經屢見不鮮,各種與之相關的花樣也基本被開發殆盡,但不論從法院執行案件的數量,還是警方相關反詐宣傳的頻率與力度來看,圍繞數字藏品的騙局依然很多。

與此同時,包括頭部平台在内的一衆平台的不合規操作,也讓本就已經混亂不堪的數字藏品行業雪上加霜。

本期《元宇宙反詐》,就讓我們通過具體案例以小見大,一窺數字藏品行業的堕落的現在與尚未明晰的未來。

1 屢禁不止 數藏詐騙亂象橫生

2022年6月,陳某注冊成立A公司并開發了B平台,用于公開銷售一款數字藏品。

由于平台沒有網絡經營許可證(ICP證),陳某的行為從最開始就已經違反相關網絡經營規定。盡管如此他仍然通過微信公衆号等管道大力宣傳,聲稱所售藏品限量發行,投資可以穩賺不賠。

緊接着在2022年7月,B平台首次發行這款數字藏品,衆多使用者被“保本回購、穩定升值”的宣傳所吸引,在平台上購買了該款藏品。僅僅一個月内,B平台對外售出近3萬份藏品。

随後,陳某開放了二級市場交易,通過操控賬戶和雇傭水軍的方式虛增交易價格和炒作市場熱度,以此聚集資金。在這期間,陳某從平台套現了90餘萬元。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但在2022年10月至11月,陳某停止了伺服器的續費,導緻平台關閉,使用者無法提現和檢視他們所購買的“數字藏品”。2022年12月底,陳某被公安機關抓獲。

這樣的事件其實在數字藏品行業内屢見不鮮,但作為近期宣判案例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其警示意義重大——陳某被法院最終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币五萬五千元。

該判決可以說将數字藏品詐騙的危害性赤裸裸展示在人們眼前。

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今年1月17日釋出的《警惕!數字藏品的“陷阱”》一文介紹,法院在審理此案時,對于“數字藏品”詐騙行為的定性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認定:

一是陳某的詐騙行為,他通過虛構事實和隐瞞真相,使客戶産生錯誤認識并傳遞資金;二是陳某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他持續提現涉案平台資金用于個人消費,并關閉平台,導緻客戶無法退還損失。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而這并不是數字藏品詐騙判決的第一案,早在2022年6月,一起圍繞數字藏品的集資詐騙案件就在法院審理中引起了公衆關注。

案件圍繞被告人張某和劉某共同建立的“通古平台”展開——這是一個以區塊鍊技術為依托,将普通圖檔包裝為“數字藏品”進行銷售的虛拟平台。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宣稱與官方文化機構合作,虛假承諾投資者可享受高額回購和其他專屬權益。

案件調查發現,該平台通過設立特殊規則和獎勵機制吸引使用者投資,包括合成稀有“數字藏品”和兌換實物獎勵等。随着平台的流行,張某和劉某獲得了可觀利潤,并在目的達成後突然關閉平台,導緻使用者無法提現或檢視購買的藏品。此舉對數千名使用者造成了總計134萬餘元的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認為,張某和劉某的行為構成集資詐騙罪。鑒于二人認罪态度良好并已退還全部非法所得,法院決定給予從寬處理。

最終張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十萬元;劉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十萬元。

但除了純境内的數字藏品詐騙,該領域的跨境詐騙事件同樣層出不窮,而跨境詐騙因為其特殊性,導緻相關案件在危害性與破獲難度上都“更進一步”。

2 跨國資金盤 家底被榨幹

就在幾個月前,“華英會”的NFT藏品銷售騙局被逐漸曝光,據稱其涉及資金規模超過3500億美金,該案在去年7月就已經引起新餘市、吉安市、臨泉縣等多地政府與警方的注意。

華英會的起勢要從一億美金收購NFT龍頭企業REVA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講起:REVA作為英國大公國國際拍賣行的全資子公司,專注于NFT質押拍賣業務,被業界看好為Web3.0領域的首個紅利風口。

彼時,華英會聲稱對REVA推出的NFT質押托管拍賣業務進行戰略合作,從NFT藏品的發行、銷售到質押、拍賣,建立一個完整的價值保障體系。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華英會的真實面目漸漸暴露——它實質上就是一個披着區塊鍊外衣的資金盤。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由于投資者的質疑越來越多,華英會不得不在2023年6月30日至7月4日進行所謂的“維護更新”,暫停提現服務,而這實際上是在為崩盤做準備。

簡單來講,華英會的操作模式涉嫌傳銷。它的業務模式主要是通過組織會員發展下線來擷取利益,以“數字藏品”之名,通過設定門檻、各種返利活動、承諾低風險高收益等方式,吸引了大量人員加入。加入華英會後,成員需要不斷“更新”才能獲得更多收益,形成了典型的上下線層級關系。

其本質上依然是典型的殺豬盤模式,初期允許小額提現以吸引更多投資,随後對大額投資者進行限制和監控,最終拒絕提現并封鎖賬戶,這與我們上期分享的相關案例如出一轍。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但這些案例也僅僅能展現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隻要看一眼發展多年依舊烏煙瘴氣,離合規運作遙遙無期的數字藏品行業,就知道這樣的案例或許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内,依舊會隻多不少。

3 發展多年 數藏行業愈發堕落

經過了2021年的摸索、起飛,2022年的爆發、衰退,進入2023年後數字藏品市場并沒有如預期一樣在合規運作中迎來健康發展,反而進一步崩壞,快進到了群魔亂舞階段。

其實在2022年步入衰退期後,行業内對于“數藏平台2.0”的期待就開始發酵,而在2023年初數藏行業也确實迎來了2.0時代,隻不過是一次與預期截然相反的時速狂飙。

“數藏平台2.0”正式開啟的标志,是一些老平台的重新啟動和新功能更新,但這些所謂的2.0版本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或增加更多應用場景,而是借助市場回暖之機,以2.0之名,重新開機之前擺爛的平台,試圖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投資,在丸卡與十八數藏打頭陣後,元本藝術、iBox、七級宇宙等數十家數藏平台也開始迅速“疊代”。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通過引入所謂的“兌換”玩法,平台内藏品價格短時間内暴漲,引起了一波跟風效應;與此同時,許多平台宣布暫停寄售并公布兌換規則,導緻數藏圈掀起了一股所謂“數藏平台2.0”的狂潮。

但2.0中所謂的兌換,其實是平台單方面的強制行為:通過收回使用者已上鍊的數字藏品置換為特定數量的限價藏品,進而人為增加藏品稀缺性使其價格飙升,引發新一輪的入局熱潮。

這樣騷操作的結局也很明顯,不但對行業發展毫無正面推動作用,反而讓數字藏品變成了純粹的投機工具,當然接盤俠們受到的損失自然也更為嚴重。

而“數藏平台2.0”亂象的尚未完全結束,另一波“個人數藏平台”的興起又讓行業的發展雪上加霜——所謂“個人數藏平台”,即一些無正規企業注冊、無相應資質、無任何信譽保障,以個人身份營運的數藏平台。

這一輪亂象的代表,就是“螞蟻NFT”。

其憑借大量營銷在短時間内就獲得了上萬點選量,并引來衆多效仿者,大量圈内人士利用現成的數藏平台代碼,快速部署上線,形成了一種批量複制、快速上線的模式,同時其在名稱上也如“螞蟻NFT”一樣大打擦邊球,碰瓷知名平台或品牌。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這些對法律與道德毫不遮掩的挑戰無疑進一步拉低了行業下限,而在這輪“個人數藏平台”熱潮過後,行業混亂進一步加劇:

正規平台和真正具有創新和價值的數字藏品被劣質平台和投機行為淹沒,“數字藏品”也徹底淪為騙局的代名詞。

然而行業大環境也并沒有否極泰來,繼丸卡與十八數藏的“數藏平台2.0”騷操作後,Bigverse等頭部平台在去年中也開始強制置換使用者藏品,而這樣的操作也導緻兩平台市值的大幅度跳水,引發了使用者的強烈不滿和維權行動。

相關維權事件還被上海新聞綜合頻道專題報道,但即便如此,數藏平台在面對維權時也隻會給予避重就輕的答複,表明自己的操作是合規的,一切以執法機關的調查結果為準。

這其實也反映出一個無奈的現實:即便被大量維權,但除非平台主動跑路,很難影響平台的正常運轉。

而這樣的現實也成為大量平台有恃無恐的底氣,可以說,不論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平台,亦或是從誕生起就決定跑路的“野雞”平台,目前數字藏品行業的亂象與發展初期相比依然隻多不少,衆多不合規的操作反倒在所謂的“更新疊代”中愈發變本加厲。

詐騙被判12年,但依然阻止不了野雞數藏平台的堕落

發展多年來監管的缺位,同樣縱容着亂象的不斷增加,一方面是合規平台無法可依,難以依托邊界進行合理探索,進而逐漸喪失活躍度與創新力;另一方面,“野雞”平台在沒有法律法規體系的限制下大搞炒作擦邊,不斷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高額利益,讓行業更加混亂。

就目前數字藏品行業依舊叢生的亂象來看,僅靠有限的判決案例顯然難以震懾相關主體,唯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行業監管,以頭部平台的合規化帶動行業健康發展,才能讓數字藏品真正回歸合理的價值區間,進而不斷縮減相關騙局的生存空間。

作為元宇宙中最混沌但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數字藏品行業的理性發展之路,可以說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