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唠家常#臨近大年三十兒的菜巿場裡,可能是當下最熱鬧,也是最能展現煙火氣的地方之一。
肉眼可見的是所有的攤床子前,少了往日的斤斤計較和讨價還價,更多的是,顧客們對攤主們的了解。
一年到頭,偶爾一次半次地把錢的金融屬性“忘”在腦後,也無可厚非。
一年365天,每天,天還沒亮,就全家齊上陣。蹬三輪車的,頭頂着星星,蹬着三輪車去批發市場進貨;負責在菜市場裡,守攤兒賣菜的,往往比登三輪的人,起得還早。她們不是不能,而且不忍讓蹬三輪車的那個人,掐着癟肚子,就奔向批發市場。
不存在大富大貴,可讓那個披星戴月的人,蹬着三輪車,踏出家門口之前,吃口熱乎的,是力所能及,也是必須的。
熱熱鬧鬧的攤位前,很少見到顧客如往常一樣的挑挑揀揀。更多的人,連自己上手挑挑選選的動作都免了。此時此刻,他們好像更願意相信攤主兒的眼光和經驗。
此刻,攤主兒這邊兒的頭頂上,倒是顯得壓力山大。相信從來都不應該靠“一錘子買賣”的攤主兒,絕對不會對在第365這天,花大價錢,登門買菜的顧客們,動一絲一毫的小心眼兒,進而,錯失掉364天,一直都不敢怠慢,更不願意撒手的任何一位“老主道”。
一邊是一年到頭,都始終對自己,乃至一家老小的“吃穿住用”,這幾項剛性支出,有着明晰打算的顧客。一邊是一年到頭,隻有為數不多幾次賺錢機會的攤販。
這對沖突,就是在這一瞬間,突然之間,便有了一種莫名的默契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