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作者:傳化公益

孝善皆順安,山水承昭華。

走進安山村,山水環繞,村莊幹淨整潔,随處可見的曆史遺迹和孝善文化的點綴,仿佛一塊淳樸的玉石,正在鄉村振興的春風中,一點點被擦亮。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謝徑安·傳化農創村項目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安山村應該抓住這次機遇,通過項目建設,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産業,最終實作鄉村振興,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朱萬豐說道。

01

改善村容、傳承曆史,為機會的到來做好準備

生于安山,立于安山,從2014年3月起,朱萬豐擔任安山村黨委書記已近十載。

“基層幹部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解決老百姓的難題。從上任起,我們村委重點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推進一戶多宅整治,解決農民建房中的問題,同時回收村集體資産,為後續美麗鄉村建設騰出空間,打下基礎。”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這過程中,安山村的村民也非常配合和支援。”這十年間,通過一開始打下的基礎,安山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改善村容村貌,投入大量資金修建道路等基礎設施,讓老百姓直覺感受到鄉村的發展。

“必須要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政府确實是在給老百姓考慮,這也是鄉村工作中很珍貴的一部分。”如今的安山村整潔明淨,綠化基本覆寫全村,“那些常年在外回一趟村的人開玩笑說‘抽煙都不敢亂扔煙頭’,因為環境實在是太好了。”朱萬豐頗為自豪地說,“我也告訴他們,再過三到五年,我們這裡會更好。”

不僅僅是村容村貌的提升,走在安山村,曆史文化也很濃厚。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安山村由前朱、魚池頭、安山、曹家灣4個自然村組成,村裡95%以上都姓朱。”朱萬豐介紹,安山村朱氏宗祠“玉泉堂”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機關;曹娥殿始建于清道光十年,為紀念孝女曹娥而建,距今有193年曆史,目前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還有韋陀殿,始建于清末,殿内儲存清朝探花郁崑(蕭山人)題詞的牌匾,這些都是安山村的文化寶藏。

如今,玉泉堂依然作為安山村村民的活動場所,“玉泉社戲”是浦陽八景之一。“也因為有這些曆史文化的熏陶,安山村民都崇尚孝善文化,通情達理,性情淳樸。”在朱萬豐看來,曆史文化發揮着巨大作用。

02

服務村民,發展造血功能産業

“安山村的産業底子比較薄弱,2023年安山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130萬元,主要來源于土地承包費、項目分紅。”對于他而言,如何撬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他關注的重點,“産業振興是第一位,要發展具有造血功能的産業。”

他所說的“造血功能的産業”,目前一方面通過收歸集體土地,統一對外出租,增加村集體收入;另一方面則規劃更多的産業空間,“比如我們目前村委所在的這塊地,有機會希望能建成4000平方的标準廠房,到時每年能有幾十萬的租金。”

“鄉村振興除了産業振興,當然還有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振興,這就要我們善于充分聯合各方力量。随着村莊建設起來,鄉村發展起來,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最終的目标。”朱萬豐始終不忘鄉村發展為了村民的初心。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2023年5月成立的新鄉賢會,在朱萬豐眼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也讓安山村充滿着“人情味”,“新鄉賢會的氣氛非常熱烈,成立以來碰頭會已經不下四五次,為村裡一些困難戶、老人、學子提供一些資金支援。前幾天他們又為安山村年底事務、新一年發展展開讨論,為我們村兩委出謀劃策。”

不僅僅是鄉賢,村裡本身也有較好的公益氛圍,每當村裡有需要,随時可以組織一支幾十人的志願者隊伍,“都是自發的組織,這群人都是顧大家舍小家。”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随着傳化力量的加入,百姓受益更多了,公益方面更豐富了。玉泉堂邊上的共富工坊也在開始謀劃了,前段時間慈善大棚落地,我們村的3位村民都很希望能通過勞動進一步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他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期待了。”

03

利用機會,繪畫發展新圖景

“傳化項目落地,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産業和村民的就業機會,提升了安山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未來我們希望争取政府支援政策和資金投入,帶動村裡人才回流,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依托安山村依山傍水、自然散落的村莊面貌,如何發展安山村産業與“農文旅”深度融合,與謝家村、徑遊村形成業态互補,差異化發展,塑造自己的村莊特色?朱萬豐也有着一些思考。

安山村黨委書記朱萬豐: 要有底氣把安山變成一張金名片

“新八徑線和老八徑線剛好構成了一個合圍,與我們正在建設中的安山遊步道串聯起來,結合安山村的文化資源,把玉泉堂、曹娥殿、韋陀殿等曆史文化遺迹串聯成一個個農文旅的打卡點,同時,做活土地文章,帶動村裡農産品加工、手工業等産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

在鄉村振興中,當然也有很多的困難和挑戰,“村裡幹事情就是要群策群力,對症下藥,我總是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把鎖總有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對自己有信心,對我們這個村委班底有信心,對我們安山村的老百姓更有信心。”

“任何一個人進到村裡,都能走得進來,能停下來看看。我希望安山村能變成一張金名片,未來我也要有這個底氣。”朱萬豐充滿期待。

“安如山兮”,這片依山傍水、碧水饒芳的土地上,“鄉村振興”的清風,正從田野吹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