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趙胡說《水浒》之細看豹子頭林沖(26)看錯人會要了命

作者:期待明朝陰霾散

王倫打定主意,必要恭送林沖下山,于是一邊與衆人推杯換盞,一邊叫來幾個小喽啰暗中吩咐。

眼看酒宴将終,林沖等人喝得十分盡興,王倫卻站了起來,一招手,幾個小喽羅舉着裝了五十兩白銀的盤子,拿着兩匹纻絲。衆人一見,以為王頭領因山寨添了林沖,十分高興,要重賞于他。不料王倫說的一番話卻讓衆人瞠目結舌。

王倫對林沖說:“柴大官人舉薦教頭來入夥,可惜小寨糧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我擔心日後耽誤了足下前程,是以聊備薄禮,還望教頭笑納,另尋一個大寨安身,請勿見怪。”

王倫的這一招叫做自輕性拒絕,即故意貶損自己或所屬組織以減輕拒絕給自己帶來的心理負擔以及給對方帶來的情感傷害。這和自我印象管理中的自貶政策約略有些相似,但其不同之處在于:自貶政策是為了給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自輕性拒絕是為了減少雙向的情感傷害。

王倫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想到這麼一招的。此前他早已用實際行動表示了對林沖的接納(我在上一篇說過,王倫看完了柴進的書信之後立馬就讓林沖做了第四把交椅),此刻卻又要自己加以推翻。 這當然會讓王倫産生認知失調,也會激怒林沖。為了和緩而堅定地表達拒絕,王倫不得不以犧牲山寨的形象與聲譽為代價,期望通過自輕性的表達,讓林沖另覓高枝。

林沖和杜遷、宋萬、朱貴等人都沒有想到王倫會玩這麼一手,一時都驚呆了。林沖在走投無路之際,好不容易有了這麼一個安身所在,怎麼肯輕易放棄呢?他最先反應過來,立即說:“王頭領容禀,小人借着柴大官人的面子,千裡來投,雖然不才,萬望收留,當一死向前!望頭領明察。”

一個人在猝不及防的時刻,往往會本能地采用自己最為慣用的應對圖式。林沖的這個應對就是印象管理的第五個基本政策——求懇政策。所謂求懇政策,就是通過表現出自己的無能或不堅定,以獲得别人的幫助或支援。

這并不是林沖第一次使用求懇政策。自他落難以來,他對公差董超薛霸,對牢城差撥都多次運用過這個政策。我們之是以要到這裡才明确來開展分析,實際上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觀點——林沖這一路走來,在心性上一直故步自封,缺乏成長。而這等于是完全浪費了磨難的建設性價值。這也是他的人生最終以悲劇收場的最基底的原因。

事實上,面對王倫的拒絕,林沖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應對。王倫先迎後拒,從一開始就處于理虧的态勢,再加上柴進的權威性推薦,林沖完全可以假借發怒,語帶譏諷,從氣勢上壓倒王倫。林沖甚至還可以拍案而起,拔刀相向,用武力迫使王倫屈服,這其實是江湖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展現,并無多少不妥(如果是魯智深,一定會這樣做)。

但林沖偏偏習慣性地采用了低姿态的求懇政策。要知道,在強弱分明的情形下,弱勢一方的軟弱退讓反而會進一步助長強勢一方的盛氣淩人。

王倫見林沖并未動怒,内心更是堅定,說:“我這裡是個小地方,哪裡安得下你呢。休怪,休怪!”

朱貴剛剛因薦舉林沖而榮升為山寨頭領,與林沖利益一體,唯恐林沖被逐後,自己剛到手的頭領交椅不保,馬上站出來為林沖幫腔:“哥哥在上,莫怪小弟多言。山寨中糧食雖少,近村遠鎮可以去借;山場水泊,木植廣有,便要蓋千間房屋卻也無妨。這位是柴大官人力薦來的人,如何教他别處去?況且柴大官人一向與山寨有恩,日後得知不納此人,臉面上不好看。這位又是有本事的人,他必然會為山寨大出氣力。”

杜遷宋萬一看,也來勸說王倫。杜遷道:“山寨中那争他一個。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時見怪,顯得我們忘恩背義!”宋萬也勸道:“柴大官人面上,可容他在這裡做個頭領,也好。不然,見得我們無義氣,使江湖上好漢見笑。”

朱杜宋三人均以柴大官人說事,希望以有恩必報的江湖鐵律的權威性來說服王倫。但是為什麼三次提到柴大官人卻依舊打動不了王倫心裡的小算計呢?

根據子宮理論,安全是人類的元需求。人們在潛意識中都想回到子宮,以逃避恐懼,獲得原初的安全感。王倫被林沖的英雄無敵激發出了恐懼感,擔心自己沒法控制他,而失去自己的地位。為了確定自身的安全,王倫這才冒着遭到江湖唾棄的風險,要将林沖逐之門外。柴進雖然是江湖權威人物,也對山寨有大恩。但王倫之是以與柴進結交,其目的正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安全感,而不是相反。如果因為回報柴進的恩惠而讓自己喪失了安身立命的安全感,王倫是絕對不會做的。

是以,朱杜宋搬出柴大官人也沒有用。因為他們的說服之辭,根本就沒有觸到王倫的要害之處。但雖然如此,王倫的自輕性拒絕的效力也是以被全部抵消。如果王倫以同樣的理由一意孤行,絲毫不給柴進面子,那麼等于是将一個絕好的朋友變成了敵人,而這又會影響到王倫的安全感。可是,王倫既不能就此全盤接受,又不能暴露内心的真實想法,隻好改弦易轍,另換他途來繼續拒絕林沖。

王倫說:“兄弟們不知,他雖然在滄州犯下了彌天大罪,今日上山,卻不知心腹。倘或他是來探看山寨虛實的,如之奈何?”

林沖一聽,王倫轉而懷疑起自己的誠意了,連忙辯解道:“小人犯了死罪,這才來投奔山寨,頭領為何見疑?”

林沖的辯解十分有力。山寨與官府是勢不兩立的關系。林沖既然犯了死罪,成為官府的追捕對象,其立場與利益當然就和山寨一緻了,确實無須過多懷疑。

但王倫怎肯就此罷休?他隻能抛出最後一招,說:“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夥,先把投名狀交來!”

林沖一聽,暗自想到:這有何難,老子詩都能寫,還寫不了什麼投名狀?馬上說:“小人頗認得幾個字,請借我紙筆,我馬上就寫!”

旁邊的朱貴一聽,卻哈哈大笑起來。

他這一笑,有兩層含義。首先,他判定林沖入夥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他本人的這一場功勞也就不會不翼而飛了。因為王倫的态度已經從拒絕轉為考驗了,而對于勇武過人,殺過數人的林沖來說,這個考驗不過是小菜一碟。其次,他是笑林沖不懂梁山規矩。這投名狀并非文書一類,而是要入夥者下山去現殺一人,以明堅決入夥之心志。

朱貴當下将投名狀的規矩解釋給林沖聽了。林沖說:“這也不難,我就下山去等,就怕無人路過。”

王倫說:“我給你三天期限。如果三天之内,納了投名狀,我便容你入夥。如三日不得,就莫怪我了。”

林沖點頭應承。當天天色已晚,林沖回房歇息,心中郁郁,但也隻能等明日一早下山去納投名狀。

王倫要林沖去納投名狀,這個做法本身正暗合江湖規矩中的忠誠度法則,符合當時梁山山寨的根本利益。一個人加入某個組織的過程越是艱難,付出的代價越是巨大,其對組織的忠誠度就越高。

但王倫的錯誤在于,他用錯了次序。他不該在已經接納林沖後,才來考驗林沖的忠誠與否。這樣的考驗,在林沖看來,毋甯是一種刁難。這不啻是在林沖血痕累累的傷口上撒了一把冷酷的鹽。考驗可以加深林沖的忠誠度,但刁難隻能強化林沖的反感度,進而也為兩人之間的最終決裂埋下了禍根。

從王倫的表現來看,其才能确實不堪為山寨之主。說起王倫大多數人都會批判他的心胸狹窄。說真的,我們現實工作中,那種心胸寬廣的上司者是鳳毛麟角的。在事關個人安危或者個人利益的問題上,絕大多數上司者都會像王倫那樣心胸狹窄,不能容人(不說了,說多了心裡頭都是氣,我趙楠自己就沒少被這種人整過)。但是心胸狹窄我認為還不是王倫作為最高上司者最大的問題。

王倫最大的問題是他真正的能力軟肋,這個能力軟肋正是他的識人水準,在林沖問題上他的所謂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其實主要就是源自他對林沖性格、為人的錯誤認識。

林沖是一個忠厚老實,安守本分,毫無野心的人。如果王倫能夠準确地判斷出林沖的這一性格特征,并在落難之際收留他,厚待他,那麼,林沖必然會對王倫忠心耿耿,以死相報。這樣,林沖就極大地補足了王倫以及整個山寨的短闆。有了林沖的強力護航,日後即便再有豪強之徒前來投奔梁山,王倫再也不用擔心他人會取自己而代之了。

遺憾的是,王倫缺乏識人之明,硬生生地将林沖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也直接導緻了他自己的一生以悲劇收場。

老趙胡說《水浒》之細看豹子頭林沖(26)看錯人會要了命
老趙胡說《水浒》之細看豹子頭林沖(26)看錯人會要了命
老趙胡說《水浒》之細看豹子頭林沖(26)看錯人會要了命
老趙胡說《水浒》之細看豹子頭林沖(26)看錯人會要了命
老趙胡說《水浒》之細看豹子頭林沖(26)看錯人會要了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