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橫空出世,已逾八千年。人文始祖伏羲,人首龍身,或曰龍是上古部族圖騰;龍與麟、鳳、龜并稱四靈,二十八宿有東方蒼龍七宿,或曰龍來自星象;十二動物與地支配屬,遂有十二生肖,龍是惟一瑞獸。秦漢以降,龍與皇權結緣,龍文化影響遍及宗教哲學、典章制度、文學藝術、社會民俗等領域,龍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翻開辭典,與“龍”有關的成語多有吉祥寓意:生龍活虎,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鳳呈祥、望子成龍。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國家圖書館,從“龍吟書香——甲辰新春賀歲展”中了解龍的無窮魅力。
展覽分為“龍之為字”“龍之形貌”“龍之曆書”“人中之龍”“典籍載龍”5個單元,通過文字描述、文物圖檔、典籍書影等,生動而全面地介紹“龍”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至楷書的演變,有關龍的文物,龍年曆書,龍年出生的曆史名人,以及《周易》《山海經》《楚辭》《史記》等典籍中載錄之龍,詳細介紹了作為中華民族之象征的“龍”的方方面面,展現龍在不同時期、不同器物中的多元形象,突出龍作為中華民族象征所具有的美好寓意、精神底蘊和文化内涵,營造濃厚的春節氛圍,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也為甲辰龍年增添一抹書香。
通過展覽,我們可以了解到龍從遠古圖騰、古老星象、神人坐騎、端午風俗,至漢代定型為帝王化身,曆宋元,至明清,旗章宮室、輿服器用,帝王禦用,規制森嚴。龍高踞九重宮阙,也活躍于百姓日常,融入文學藝術和民族情感中,幾乎無所不在。20世紀40年代,著名學者聞一多《伏羲考》認為,龍從帝王象征演變為每個中國人的象征,在救亡圖存的抗戰時期凝聚了國人心魂;70年代末,一曲《龍的傳人》傳遍全球華人圈,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唱出炎黃子孫的共同心聲:“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甲辰龍年就要到了,恭祝朋友們龍年大吉!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