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作者:京彩台灣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編者按

2013年,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著作《曆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出版。當時書評介紹:“這是一部預測10年内國際格局發展趨勢的作品。未來十年,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東亞能否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歐盟、俄羅斯、日本将風采盡失?‘金磚國家’将成為曆史?中國應放棄不結盟政策嗎?中國應采取何種外交方式?中國的周邊國家,孰敵孰友?中國該以何種思想引領世界?”

如今10年過去,書中預測有多少是正确的?2024年1月13日下午,“國際關系預測——《曆史的慣性》再探究”研讨會在清華大學舉辦,多位知名學者對書中的預測進行了檢驗,并分享了相關的經驗。在研讨會結尾,閻學通教授對10年前的預測進行了系統性複盤,并總結了今後十年進行國際關系預測的五條建議。

本文為閻學通教授的書面總結,獨家授權鳳凰網《鳳凰大參考》釋出。

核心提要

1. 不做檢驗的國際關系猜測是沒有意義的。為了實作科學的國際關系預測,需要理論指導、科學方法和經驗知識三者結合。據統計,《曆史的慣性》共做出298項預測,正确率達到82.3%,達到了“具有參考價值”的75%的标準。還應該以天氣預測科學作為國際關系預測研究的樣闆,在永遠達不到100%準确率的條件下,不斷提高預測的準确率和精度。

2. 通過對錯誤預測的分析,在今後十年的國際關系預測中要注意以下五點。一是多考慮逆全球化的曆史倒退趨勢比如民粹主義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二是從體系和國内兩個層面進行預測,考慮決策者的個人執政權力;三是要盡量排除個人主觀期許;四是要關注主流意見之外的小機率事件,關注預測價值;五是宜将預測時段分為前五年和後五年,分别根據慣性和折點原理預測。

作者丨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閻學通

原标題:對《曆史的慣性》預測的檢驗及建議

編輯丨王睿

缺乏預測研究常識的人誤以為國際關系專業隻能做馬後炮的分析,無法做出有用的預測研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預測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預測,不做檢驗的國際關系猜測是沒有意義的。不檢驗國際關系預測是否正确,無異于做科學實驗不看實驗結果,釋出天氣預報不看實際天氣變化。

國際關系預測需要理論指導、科學方法和經驗知識三者結合,三者都是科學預測的必要條件,缺一則不屬于科學預測。承認《曆史的慣性》預測中的錯誤可強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分析預測錯誤的原因可避免以後再犯同樣錯誤,總結預測準确的經驗可提高預測研究的能力。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根據初步統統計,這本書共做了298項預測,其中兩項因缺少2023年的資料無法判斷正誤。預測2023年中美是前兩大網絡使用者國隻對一半,因為2022年印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網絡使用者國。是以,所檢驗的296項預測中,243.5項正确,占82.3%,52.5項錯了,占17.7%。

這個檢驗結果說明,該書預測使用的方法具有科學性,超過了65%的準确率标準;所做的預測有較強的參考價值,超過了75%的準确率标準;同時接近了有應用價值的标準,即85%的準确率。目前,天氣預報24小時的準确率在95%以上,48小時的為90%左右,96小時的為70%左右。天氣預測科學是國際關系預測研究的樣闆,即在永遠達不到100%的準确率條件下,不斷提高預測的準确率和預測精度。

根據大家對預測錯誤原因的分析,可總結幾條預測今後十年國際關系的建議。

一、從民粹主義對國際關系影響日增的角度預測,多考慮逆全球化的曆史倒退趨勢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本書諸多預測錯誤源于低估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及其推動大國決策者們選擇去全球化戰略。如今美歐的決策者們不再遵守自由主義的國際規範,美國甚至成為逆全球化的最大推手。

逆全球化将在經濟和政治兩個領域同時發生。民粹主義興起還不到十年,具有再持續十年上升趨勢的大機率可能。中美戰略關系以競争為主,合作主要是防止沖突更新為戰争。為了所謂“經濟安全”和“技術優勢”,大國互相防範的政策會增加,逆全球化的沖突和對抗将呈上升趨勢。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脫鈎政策加劇,無視人權規範的暴力行為會更加普遍。民粹主義決策者面臨較大的政權不穩定性,其對外政策主要服務于鞏固政權,是以對外政策随國内政策變化而左右搖擺的幅度大且頻率高。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2023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指令,限制美國向中國高科技産業發展投資。

二、以體系層面和國内層面的雙變量進行國際關系預測。以體系層次要素預測趨勢,以決策者權力因素預測過程和事件。體系層面因素具有較強的慣性,是以對國際格局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影響較大。本書對大國實力對比和國際格局的變化方向預測錯誤較少,主要是因為實力對比變化較慢相關。然而,中美競争的兩極格局剛剛形成,是以今後十年,當下形成的中美競争兩極格局難以改變,可将其做為常量使用。

本書一些預測錯誤源于低估了決策者的權力作用。決策者的權力因素通過制造事件影響國際關系變化過程,即可推動曆史進步,也可導緻曆史倒退。2014年的俄烏克裡米亞事件、2017年美對華發動貿易戰、2021年德國新政府對華采取強硬政策、2023年菲律賓新政府加劇仁愛礁争端、2023年以色列政府大規模殺害加沙平民,都與維護決策者個人執政權力直接相關。對今後十年的預測,需要多考慮為維護個人權力而對外用武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武裝沖突現象将可能多于上十年。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當地時間2024年1月15日,加沙城,在巴以沖突持續100天後,謝赫拉德萬社群被破壞的景象。

三、有意識地控制主觀期許對預測的影響。在當下民族國家為最主要行為體的環境裡,預測者難免因民族感影響而過高估計本國的發展。民族情感導緻的意願思維使作者低估了“新常态”從領域向其他領域的擴散,進而使本書高估了中國各領域的實力增長速度。與高估實力增長相關的一些預測錯誤是高估的實力差距拉大對雙邊戰略關系的影響力。例如,我周邊國家并未因為與大陸實力差距拉大而采取主動改善雙邊關系的政策,日、韓、菲等反而采取了更加不合作的政策。

對于今後十年的預測,要以現實主義理論而非自由主義或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更多考慮強權政治的回歸,關注對抗性政策的偏好。未來十年,國際沖突的增加和國際合作受到更多的限制,都會增加全球經濟增長的困難,大國都将大機率地面臨低增長、不增長或負增長的前景。中美很可能繼續拉大與其他大國的綜合國力差距,但這并不排除中美實力差距拉大的可能。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2023年8月,日本和南韓上司人與美國總統拜登在馬裡蘭州戴維營舉行曆史性峰會,意在加強三國合作。

四、發表與主流看法不同的國際關系預測。預測準确性的機率與所預測趨勢或事件是大機率的還是小機率的相關。社會的主流看法通常反映的是大機率趨勢或事件,與主流看法一緻的預測即使檢驗結果是正确的,其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都非常有限,是否值得公開發表在兩可之間。然而,與主流看法不同的預測,即對小機率趨勢和事件的預測則有較大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

本書預測2013-2023年中國拉大與大國實力差距的預測,就屬于大機率趨勢一類的預測,而未能預測到他國在中美競争中拉大與大陸戰略距離的小機率趨勢。大陸的一些周邊國家放棄了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戰略,加強了與美國的經濟安全合作,使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向美傾斜。預測這些小機率事件有着更大的社會意義。對于今後十年的預測,在全球軍事沖突增長的趨勢下,哪個區域安全合作能得以發展?在逆全球化的趨勢下,哪個全球治理的議題能得以推進?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下,哪類國家能逆勢增長?在民粹主義盛行的趨勢下,哪些國家會推進民主化?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2023年6月,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晤來美進行國事通路的印度總理莫迪,美印兩國宣布了一系列國防和商業協定,推進美印軍事和經濟關系。

五、預測的時間段分為前五年和後五年。事物的慣性随着時間的延長而弱化,是以對近期預測準确率高于遠期是規律。本書對2013-2023年國際關系預測錯誤主要是後五年,特别集中于2022年和2023年。例如,2022年中國不再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國,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印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網絡使用者;2023年中菲海上沖突加劇,俄羅斯成為北韓最重要戰略夥伴,以哈戰争使人權高于主權原則終結。

根據事物慣性作用鈍化原理,對今後十年國際關系預測可分别做前五年和後五年兩個預測,前五年預測主要依據慣性預測原理,後五年的預測則多使用折點預測原理。進行分段預測會更加符合國際關系變化的規律,即時間越長,發生轉折性變化的可能性越大。

十年之約!清華閻學通盛邀同行檢驗298項預測,得到五條收獲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0日,北韓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會見了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

目前,大陸從事國際關系預測研究人員還比較少,研究的手段還不夠先進,研究水準還不高。要推進此類研究的進步,需要培養承認預測錯誤的科學精神,學習先進的預測方法,不斷發展預測理論。希望今天大家對《曆史的慣性》預測的檢驗能達到促進國際關系預測研究發展的目的。

來源:鳳凰網國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