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書賞讀 | 是平等對話,也是即興演出

作者:遼甯出版集團
好書賞讀 | 是平等對話,也是即興演出

作者: 劉天伊 著

責任編輯:劉靜 蘇萍

出版社: 遼甯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3-01

是平等對話,也是即興演出

遼甯省兒童文學學會會長

甯珍志

劉天伊新著《客從山中來》是散文筆法的兒童故事集,全書共11篇,圍繞着11個動物展開,既獨立成篇,又有互相銜接的連續性。作品集以第一人稱講述,讀者就像坐在作者對面聆聽,聽她的憂慮、驚駭、傷懷與喜樂,聽她的“與豬為伍”“狡兔三窟”,聽她的驚心動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喜怒哀樂怨等諸多情緒往複中,作品的“愛憫”主題悄然浮現,像一條串聯起全書叙述情節的彩線。愛憫能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也能表現在人與動物之間。《客從山中來》的動物故事,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抑或是動物世界在人類面前的一次次即興演出。在自然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則之下,人類有責任和義務向弱者動物施以同情和扶助的人性關懷。

愛憫是善良的力量。主人公是從城裡搬到鄉下的年輕人,住在離森林最近的小院。在北方,小院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動物們的光顧之地。面對“新房客”黃鼠狼的到來,“我”由開始的擔憂、害怕,轉而變為好奇、驚詫。當黃鼠狼驚擾雞舍時,“我”拿起掃帚不願與之對決,這片刻“軟弱”與内心的愛憫情懷有關。在“又遇偷雞賊”裡出現的愧疚,并非為黃鼠狼“正名”,而是因誤判産生的情感波動。對夜間“揍癱了”的紫貂的描寫更加細膩:“黑眼睛慘兮兮地望着我”“小鼻子一抽一抽的”“蜷成一團”“全身瑟瑟發抖”“更加畏懼地縮了縮”“眼睛裡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慌”……誤打紫貂,埋怨怪罪自己,其使用的詞彙滿是憐憫,既為客觀印象,又為主觀自責。檢查紫貂是否有傷,紫貂感受到了善意,沒有過多地掙紮,警惕地“用小鼻子嗅了嗅”送來的蘋果塊,才放心啃食。然後“放肆地抻了抻身體”,又吃過一塊牛肉之後,才“滿意地晃了晃自己的大尾巴”,又和一個毛線球“玩得不亦樂乎”。第二天早晨,紫貂吃完蘋果牛肉後、回歸山林前,“我們注視着彼此,良久”,直至把它抛至地面揮手告别,紫貂“還是一動不動,烏溜溜的小圓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在作者仔細入微的動态、情态、神态描述下,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憫逐漸滲透,互相感應,彼此領會。通過諸多細節呈現,讓讀者領略到了愛憫所包含的善良軌迹。

愛憫是柔軟的力量。小野豬被小院栅欄卡住時,“我”熱心出手、及時相救。作者的描寫充滿母愛的憐憫,散發出強烈的人情味:“小東西突然不叫了,它靜靜地低下頭,眨了眨眼睛,細長黑密的睫毛上竟然挂上了淚珠。它虛弱地哼了兩聲,像無助的小孩在啜泣一樣。”随後小野豬滿院撒歡兒,拱得塵土飛揚,“我”不僅任其一意孤行,還要喂它牛奶粉、青菜殘渣和剩飯。漸漸地,小野豬竟像一條小狗似的,跟随主人出入小院内外。四個月、八個月,小野豬日漸長大,身上的絨毛變長變粗變硬,兩隻獠牙咄咄逼人,獸性也越發明顯,終于在冬日雪後的一天,撞破栅欄不辭而别。“一時竟辨不出眼裡的淚是被寒風吹的,還是被那延之山林間的積雪晃的”,将主人的依依不舍表現得生動鮮活。此外,還有野兔于雪地竭蹶之中的毅然相救;有遇見馴鹿的緊張、好奇、膽怯、敬畏,小心翼翼而“一動也不敢動”;有夜間遭遇貂熊時的靈機一動,并寄希望貂熊“今夜能夠安全地飽餐一頓,在第二天能精力充沛地在樹上跳蹿玩耍”;有猞猁一家在主人小院的“毫不客氣”,以及它們走出小院的“昂首闊步,姿态優美”……如此種種,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發生的“偶遇”事件,突出表現了動物與人的有愛互動,人以“低下頭”的憐憫姿态,幫助闖進小院的動物們渡過難關,舉起了一面關愛自然生靈的旗幟。作品不僅與動物為善,更向動物們施善,小小的山林一角,回響着愛與同情的人道主義之歌。作者對動物的叙述描寫生動而又俏皮,肖像、表情、動作,甚至是心理活動,以拟人化的手法寫作,葆有童話的某些特質和情趣。

《客從山中來》是一本山居“自然筆記”,帶有主觀的創造情調,引人入勝,卻又不失真實性。作者把臨山而居的所見所感生活化、日常化、筆記化,袒露内心的所有情緒,把愛憫情愫投射到動物身上,顯得真實可靠。如,面對東北虎捕捉小鹿後灑在栅欄上的血迹,“我”還是感到害怕,隻好搬到遠離山林的另個小院。陪伴自己身邊的小狗松松何嘗又不是恐懼的見證者呢?愛憫帶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性,它的飽滿表現正是在一遍遍的恐懼中發展壯大。面對“剛失去了母親,還目睹了猛虎行兇的場面”的熊崽,本想第二天來給它送吃的,卻不見蹤影。熊崽的命運危在旦夕,“我”感到悔恨和遺憾交織,難以自拔:“怎麼不在當時救它回家呢?”這一留在山裡的遺憾,令愛憫的深刻顯得意味深長。本書的最後一章“永遠不會到訪的客人”,讀來有蕩氣回腸之感。記憶喚起的救狐狸、等狐狸、與狐狸親密接觸等童年故事,與成人世界言行舉止之間形成了距離。愛憫在童年世界可以悄然成長,在成人世界裡卻逐漸消逝,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悲哀與傷痛的事。由此,愛憫情懷的滋養需要伴随人的一生,直至長成參天大樹,代代護佑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