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姨帶寶寶回外公家,發現視角巨大差異
那天,林阿姨抱着僅有3個月大的寶寶,開開心心地回到了熟悉的外公家做客。剛一進入房門,活潑好動的寶寶就迫不及待地爬到床上玩耍起來,在柔軟舒适的床上滾來滾去,非常開心。
林阿姨溺愛地看着可愛的寶寶,決定在床頭架上挂一個毛茸茸的轉圈圈玩具,她認為這一定能讓寶寶高興。然而當林阿姨躺在床上,從寶寶的視角望向玩具架時,她驚訝地發現,寶寶的視力還非常模糊,根本無法看清距離較遠的玩具。這一刻,林阿姨恍然大悟,作為家長需要時刻設身處地站在嬰兒的視角思考問題。
小瀾的天真舉動逗樂林阿姨
過了一段時間,林阿姨的鄰居小瀾和媽媽也來拜訪外公。頑皮的小瀾剛一進入房門,就興奮地跑到床上跳來跳去,把柔軟的大床當成了自己專屬的小蹦床。林阿姨看着小瀾活潑可愛的樣子,忍俊不禁。
後來,兩人玩起了捉迷藏遊戲,小瀾把自己藏在了房間角落的一叢裝飾花草後面,天真地認為這樣就能完全避開林阿姨的視線,然後小聲說“藏好啦!”。林阿姨聽到後回頭一看,隻見小瀾把兩手舉過頭頂,彎腰蹲在花叢裡的樣子活像一朵靈動的小花。
這一系列可愛天真的舉動,再次逗樂了林阿姨,她這下終于深刻意識到,孩子和成人的世界觀有多麼大的差異。
林阿姨啟發:用愛心引導孩子成長
林阿姨感歎孩子和成人之間巨大的認知差異,這讓她想起一個月前發生的一件趣事:當時林阿姨的孩子正處在喜歡塗鴉的敏感期,經常在牆上亂塗亂畫,到處都是他的“藝術品”,這讓林阿姨很頭疼。
後來,一個資深的育兒專家給了她一個妙計,讓林阿姨準備了許多紙和畫筆,通過鼓勵孩子在紙上盡情塗畫,慢慢教育他認識到牆不是畫畫的最佳選擇。林阿姨這才恍然大悟,作為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不合常理就批評他們,而是需要用充滿愛心與耐心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走入成人的世界。
她決心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用溫暖的愛包裹孩子成長。
寶爸意識到視角造成年齡認知偏差
林阿姨的丈夫寶爸也有過相似的經曆。一天,寶爸興緻勃勃地拉着4歲大的女兒布妞來了一次輕松有趣的問答時間。
寶爸原本以為女兒會報出一個與自己實際年齡相近的數字,但出人意料的是,布妞理所當然地回答:“你已經60歲啦,已經很老啦!”
聽到這答案的寶爸瞬間楞在了原地,他萬萬沒有想到4歲的女兒竟會認為自己已經“古稀”了。寶爸這才恍然意識到,在孩子對時間的認知裡,60歲确實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數字。
這種大大的偏差其實源于父女雙方站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視角差異,作為家長,寶爸意識到不能用成人的标準要求孩子。這段插曲讓寶爸反思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角度了解事物。
視角差異啟發成年人同理心
林阿姨和寶爸的這一系列看似瑣碎的小經曆,啟發了他們許多作為人生導師的家長應具備的品質。
他們意識到,作為成年人,需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去了解問題,用充滿愛心與耐心的态度去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獨特的個體,都在追求心靈的升華,都值得我們用同理心去了解。
林阿姨和寶爸決定,在生活中要設身處地為每一個人着想,傾聽每個人内心獨特的聲音,用更開闊的心胸去包容這個世界。他們相信,隻要每個人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我們就能化解誤會,獲得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林阿姨和寶爸的觀念轉變,也啟發了他們在工作中與同僚的相處之道。面對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換位思考,了解每個人的難處,而不是簡單批判。團隊中的每一個員工都應該被當作獨特的個體對待,隻有效應激發每個人的潛能,團隊才能創造奇迹。
成人應承擔引導責任,活出生命素養
一個健康向上的社會,需要每一個成員都能寬容包容、積極進取。作為社會的前輩,成年人肩負着引導後輩的重任。孩子與生俱來的天真爛漫,需要在成人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理應用充滿愛心與了解的态度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簡單地強制規訓。
孩子的每一個奇思妙想,每一處與常理不同的舉動,其實都值得我們深思。也許,正是這些與衆不同,将來能讓我們的孩子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康莊大道。我們不應該給孩子标準答案,而要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判斷對錯。
同時,成人也要在工作中展現出同理心和生命素養。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難處,都在努力追求進步。我們要學會站在員工的角度設身處地感受,通過傾聽和了解化解誤會。
隻有當每一個個體都被充分尊重和了解,團隊才能創造奇迹。
從每一處細微之舉開始積累同理心,我們的生活就會是以變得更加充實與美好。讓我們從孩子身上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用愛與善感化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