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年來最大組織架構調整,美團傳遞出什麼信号?

6年來最大組織架構調整,美團傳遞出什麼信号?

6年來最大組織架構調整,美團傳遞出什麼信号?
6年來最大組織架構調整,美團傳遞出什麼信号?

一家巨頭公司,不能指望進入「自動巡航」狀态。

作者 | 董潔

編輯 | 喬芊

到店業務腹背受敵、股價跌破發行價之際,王興宣布了美團6年來最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

這次調整的最重要變化是,将到家與到店兩大事業群,以及美團平台與基礎研發兩大中台部門整合,共同向美團進階副總裁王莆中彙報。此前擔任到店事業群總裁的張川,則将接管大衆點評、SaaS、騎行、充電寶等業務。其他組織保持不變。

對于這一調整,多位美團員工都表示突然,尤其是對于張川的調整,此前幾乎沒有任何風聲傳出。有内部員工透露,上周末整兩天的到餐作戰封閉會,還是張川在規劃。就在前不久,張川還曾向到店全體員工發出新年寄語,号召管理層“到一線去”,改變作戰方式和建軍思想,以應對與抖音激烈的本地生活之戰。

上一次美團發生如此劇烈的架構調整還是2017年。當年12月,美團成立到店事業群,由張川擔任負責人至今。從此,美團形成了到店和到家兩個事業群齊頭并進的格局——到店按照消費場景劃分,聚焦團購模式;到家則将餐飲外賣、閃購等作為核心業務。

網際網路大廠的組織架構調整,往往是為了更好應對激烈的競争環境,此次美團也不例外。

2023年,是美團全面失勢的一年。抖音在本地生活的突飛猛進,讓市場開始擔憂美團的市場霸主地位,為了維護市場佔有率,“躺平”多年美團再次砸出巨額市場營銷和補貼,但這稀釋了它的利潤率和現金流。疊加美團優選等新業務虧損仍然巨大,美團股價也在近期跌破發行價,創了3年多來的新低。

一種沮喪情緒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美團内部蔓延,不少員工開始擔心公司和自己的未來。“管理層是時候做出改變了”,一位美團中層感慨。

王莆中,美團最信賴的大将

盡管在财報口徑上,美團已經将到店和到家等業務合并,統一稱為“核心本地商業”,但在組織架構上,兩大事業群此前并而行之,王莆中和張川共同向王興彙報。

此次調整後,王莆中将一人肩負起美團兩大核心業務,這在美團的發展曆程中前所未有。“團購與外賣在供給側重合度較高,内部也一直試圖推動到店與到家業務的協同”,一位接近美團的知情人士如此解讀這次調整。在他看來,這是美團提高組織效率的舉措,也是應對本地生活之戰非常有效的手段。

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的GTV(核銷後交易額)超過了2000億,逼近美團到店的1/3,這超過了美團管理層的預期。從去年底開始,美團内部就開始擔心,到店業務份額被蠶食将很可能威脅外賣業務的進展,這一擔心在市場傳出“抖音将收購餓了麼”後達到了頂點。

這一擔心與餓了麼如出一轍。36氪了解到,在2022年将UE作為核心考核名額後,餓了麼在2023年把“市場規模”考核放在了首位,再度加大了市場補貼,這導緻其2023年的财務表現有所惡化。一位餓了麼管理層表示,這正是處于對競争對手到店業務迅猛增長,可能會影響到家業務增長的考慮。

一個清晰的對比是,近一年,餓了麼周末相比周内的交易額增幅大概在5%~6%,這相比正常時期的7%左右(部分時間甚至達到 10%)有明顯下降,使用者的下單頻次也保持在較低水準。

之是以是王莆中,跟其過往的顯赫戰功有關。

自2015年加入美團後,王莆中曆任外賣配送進階産品總監、外賣事業部兼配送事業部負責人等職務,也是目前美團S-team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唯二的80後。

王興此前有一套“艱難理論”,即人的成長路徑 —— 打過仗、打過勝仗、打過硬仗、打勝過硬仗,2015年加入美團的王莆中,無疑完美複制了這一路徑。他經曆了美團與餓了麼的“外賣大戰”,成功将外賣做成美團最支柱的業務,市場佔有率超過70%,營收也占到了集團總營收的60%以上。

在負責美團醫藥時期,他也在短短10個月内,将美團的藥品零售規模做到第一梯隊。2020 年社群電商業務開戰時,王莆中就判斷,拼多多是最強大的對手,“這是一場持久戰,創業公司和沒有相關經驗的公司很難取得勝利”。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曾評價他,“莆中能跟我溝通,不是因為溝通能力強,而是因為能力強”,這也是美團内部員工對王莆中的一緻評價。

一位内部員工就曾告訴36氪,“莆中除了有很強的 business sense,擅長方法輸出外,與美團衆高管最大的差異是,極強的執行力以及接地氣。” 他也是内部少數,既可以與王興對談戰略,又能夠與一線外賣員喝酒、吃飯的高管。

相對比下,張川在2017年加入美團時,美團已經在到店擁有絕對霸主地位,“除了必吃榜和黑珍珠餐廳,過去多年川哥最大的貢獻是,将到店的市場佔有率和利潤做大”,一位在美團到店多年的員工評價。相比王莆中,張川帶隊打硬仗,以及打勝過硬仗的經曆并不多。而抖音是他加入美團多年來,面對過的最強競争對手。

此次調整後,張川将繼續負責大衆點評,這也是他最喜歡的業務之一,此外SaaS、騎行、充電寶等業務也将由他接管。一位到店員工表示,将美團到店的應對不力,完全歸功于張川是“不公平的”,“何況在經過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後,美團到店現在的份額已經基本穩住了”。但從公司唯二的事業群總裁位置上下來,對張川來說算是不小的打擊。

為了讓王莆中更好的調動資源,提升組織效率,此次王興還将美團平台與基礎研發兩大中台部門劃為他負責,此前這兩大平台的負責人S-team成員,美團進階副總裁李樹斌以及美團副總裁韓建都将向王莆中彙報。

提升效率是美團現在迫切需要改善的。一位美團到家員工就曾向36氪抱怨,美團最早開始直播探索時,想讓戰略牽頭,“但戰略沒有對業務了解那麼資深的人,就組織讨論,商分、使用者增長、代理各自出政策”。但過了3個月,美團管理層才拍闆要做低價、直播(但沿用的是22年停掉的直播思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這也是美團應對抖音競争遲緩的一個映像。

對這次調整,多位内部員工評價,”能看出興哥的魄力,以及對當下競争環境惡化的擔憂”,一位美團中層也表示,“如果能找到一個人,幫助美團扭轉局勢,隻有王莆中”。

王興重回台前?

王莆中統管到店和到家事業群之外,此次調整另一個重點是,無人機和境外業務将彙報給王興。至此,美團在國際化與科技兩個方向的探索性業務都将直接向王興彙報。

要說明的是,此前無人機業務一直劃歸在到家事業群,其負責人毛一年直接向王莆中彙報。有内部人士透露,雖然在業務上有所協同,但此前王莆中一直主張将無人機業務剔除到家事業群,“一來這一業務仍在虧損,影響整個事業群的财務表現,也會稀釋整體預算;二來這一業務更适合獨立探索”。

此次調整完畢後,美團的核心也逐漸清晰——“本地+零售”由王莆中分管,“科技+國際化”則直接由王興牽頭。一位内部人士笑談,“一個負責“入地”,紮穩核心業務;一個負責“飛天”,擔負美團未來的想象力”。

本地和零售業務遭遇挑戰之際,這一次王興再度走到台前,親自承擔起美團尋找新增長極的重任。

此前36氪就報道,去年5月份,美團創投海外負責人朱文倩曾連同王興和王莆中等多位核心高層到訪中東,探索在當地落地外賣業務的可能性,但後來不了了之。原因是,“内部擔憂中東市場的外賣單量和增速是否值得做,以及能否短期内盈利。尤其考慮外賣是個重線下、強履約和執行的業務”。

但大航海時代來臨,這是美團不的不做的努力。王興也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在海外業務拓展方面,公司會保持謹慎的态度”,但他也認為“全球化是絕對的必須,也是巨大的機會”,在三季度的電話會上,王興再次透露,公司不排除尋求海外增長的可能。

作為出海第一站的香港,前不久也傳出好消息。有市場調研顯示,美團香港KeeTa開業不足半年,在全港已有約31%市場占有率,單量份額已超越Deliveroo,後來居上成為香港第二。

但相比電商,外賣的業務模式天然不夠規模經濟,這意味着美團需要極高的營運效率才能保證盈利,對于當下現金流并不充裕的美團來說,這充滿着挑戰。

相比出海,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為代表的業務雖已探索許久,但也仍在虧損,短期内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能有限。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王興此前就批評過自動配送車項目成本過高的問題,“内部的核心考量是,減少虧損,盡量将現金流給到核心業務”。

眼下的美團,正面臨上市以來最大的挑戰。業務遭遇阻擊,股價不斷下滑,内外部都充斥着沮喪情緒,但這次調整多少讓人看出了改變。

王興曾說,“創業公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不能指望進入「自動巡航」狀态”,這是過去幾年美團的常态,但在未來幾年,它可能要重回創業狀态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