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伯拉爾
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 1079-1142),法國人。他向邏輯學家羅色林、實在論者香浦的威廉、拉昂的安瑟倫學習。他于1115年在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學校任神學教師,受到學生熱烈擁戴。
巴黎聖母院主教菲爾貝爾安排阿伯拉爾擔任他才貌雙全的侄女愛洛依絲(1101-1164年)的導師。阿伯拉爾與愛洛依絲相愛,而且後來一起私奔,生下兒子阿斯特萊伯斯之後,與阿伯拉爾結婚。然而他們的關系惹怒了菲爾貝爾,他雇人襲擊并閹割了阿伯拉爾。1118年,愛洛伊斯被送進女修道院做了修女,阿伯拉爾成為修士。
1136年他回到巴黎主教座堂學校任教。1140年召開的桑斯主教會議譴責他的學說。貝納爾專門寫了《阿伯拉爾的錯誤》一文,列舉其十六條罪狀。教皇宣判他的學說為異端。他不幸染病而死。他的遺體被交給了愛洛伊絲埋葬。
阿伯拉爾和愛洛依絲之間的情書幸存了下來,并且已經成為了文學上的經典。
(二)沒有什麼能被信仰,除非先被了解。
他的《邏輯進展》和《辯證法》主要讨論的是關于亞裡士多德的《解釋篇》《範疇篇》和波埃修的5篇作品。哲學上采取概念論,既反對極端的實在論,又反對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在其第一部著作《神學導論》中 ,針對安瑟倫的“先信仰而後了解”之說,提出信仰應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沒有什麼能被信仰,除非先被了解。”在《是與否》中他說:“通過懷疑,我們進入探究;通過探究,我們發現真理。”
辯證法的首要任務不是證明、解釋,而是探索、批判。辯證法之是以能夠被運用于神學,原因在于信仰中有不确定之處。“真理不會反對真理”是用來調和辯證法和信仰、哲學和神學的口号。
(三)猶太人釘死耶稣無罪
在《自我認識》一書中,強調動機決定行為之善惡,上帝所考慮的是人的意圖,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犯罪在于我們贊同我們認為是惡的東西——願意去做我們知道是錯誤的事情——是以也就是自由意志的活動。換句話說,道德是一個良知問題。隻要行為者的行動與他的良心一緻,與他認為是正确的觀點一緻,他可能會犯錯誤,但是不可能犯罪。但是行為者的行為隻有在他認為正确的事情是正确時,在他的主觀信念同客觀的正确原則一緻時,才真正有美德。
猶太人釘死了耶稣,但猶太人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其行動與其良心是一緻的,是以他們隻是在犯錯,而并沒有犯罪。
位于巴黎的阿伯拉爾與愛洛依絲墓地
(四)阿伯拉爾與愛洛依絲
1164年愛洛依絲死後葬在了阿伯拉爾的身旁。1817年,他們的遺體被合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甫公墓。阿伯拉爾無疑是中世紀哲學家中最有個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禁欲主義與思想專制主義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