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宇輝“現象”引發的分析和思考

作者:a閑庭信步b

昨天,位大洋彼岸的大妹妹問我,知不知道“網紅”董宇輝,說是看了他帶貨講張愛玲包括其作品,很喜歡。可是我卻一點都沒有聽說,遂上網查一下,并詢問了微信朋友圈裡的部分朋友。

從回報的情況看,年輕人基本都知道董宇輝,至少是聽說過他是“東方甄選”的帶貨人。普遍認為“很有才”,“很佩服”,是“文化帶貨”第一人。年長的朋友,多數與我一樣“不知道”,“沒聽說”。有的朋友轉發了幾個短視訊,有自媒體人蕭大業的介紹,有董“網紅”在平台帶貨的片段等。我認真看了視訊以及其他方面的訊息,大緻了解了董的成長和“爆紅”過程,但帶貨的“高水準”,尚沒有深切的感受。用簡短的文字概括:1993年出生的董宇輝——出身普通(來自西北貧困農村),學習勤奮(中學就展露語言天賦,任職新東方教師迅速熟記十年來英語聯考題目),自信滿滿(被西外老師調侃後的肯定和給老外當導遊後的表揚),伯樂提攜(俞敏洪等慧眼識珠,委以重任,放手使用),平台成就(“東方甄選”獨具特色的“文化帶貨”節目),時代機遇(超級IP的魅力和“小作文”風波的“推波助瀾”),粉絲力挺(成為網紅後帶來的銷售奇迹)……。

關于董宇輝“文化帶貨”的精彩視訊沒有看多少,包括帶貨張愛玲及作品。但短短幾個小時,我對董宇輝從“不知”到“略悉”;還有朋友圈對“網紅”認知的巨大差異等,說明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世界是複雜的,現在每年每月每天都在發生稱得上是“熱點”的事情非常之多,可是由于年齡、職業、興趣、經曆、文化等多種因素(包括刷抖音的偶然性),人們的“關注點”卻有着強烈的反差,以至到了“隔行如隔山”的程度,有時一個問題的提出,如同“雞與鴨講”,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或許這也是某種程度上虛拟世界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

網絡“高速公路”,使全球各地間的距離變短,同一時間段資訊傳輸的閱聽人面無限增大,也給各種平台(教育、時評、表演、帶貨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于是乎,直播、短視訊、超級IP如“雨後春筍”鋪天蓋地蜂擁而至,成就了形形色色的“網紅”。董宇輝與同僚去年6月的雙語直播帶貨,以吟詩作賦的小作文和心靈雞湯的獨特方式抓住線上觀看的10萬人,然後“口口相傳”,迅速“發酵”,3天内直播間粉絲陡增157萬,銷售額加多1777萬。一夜出名,爆出的銷售“奇迹”,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今年初,其直播平台20天賣貨就達8個億。經過“小作文”風波,董宇輝“聲譽”又上了一個大台階。今年1月23日的“作家訪談”,董侃侃而談2個小時,賣出《人民文學》8萬套,價值1663萬元,超過了雜志社2年多的銷售量。這一系列的“神操作”,生動地表明,正是網絡通道,以及與之相伴的人工智能(AI)、生命科學、量子力學等,成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成為新時代傳奇故事疊出的載體和工具。董宇輝的“異軍突起”讓我想起了2年多前的“薇娅事件”,小女孩也是網絡帶貨,火得不得了,賺了好多錢,最後因被告偷稅漏稅罰款13.41億,從此“銷聲匿迹”。共同點都是直播帶貨;不同的是,一個以“色”誘人,一個以“才”服人。網際網路的傳播、聚集、放大、疊加、便捷等功能實在太厲害了。曾幾何時,馬雲的“阿裡巴巴”等網絡公司短時間内急劇斂财做大做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時事造英雄”,“英雄”添“異彩”。毋庸諱言,“東方甄選”孕育出董宇輝,董宇輝的出彩表現又大大提升了“東方甄選”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到“名人光環”的特殊功效。仔細觀察,董的外表壓根夠不上“帥哥”,臉型、表情與“司馬”倒是比較接近。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被他的直播所吸引,甚至還有一衆的“丈母娘”為其“癡迷”、“憐惜”?肯定是有原因的。種種迹象表明,董宇輝的口才、表演、文學底蘊都是非常棒的。而這種才幹和能力,有天賦,更有勤奮努力與機緣。他中學時英語成績很快躍居班級“榜首”,大學時一口“秦腔”英語流利得令任課老師“歎服”,在新東方任教時多次聯考“壓題”成功迅速進入“名師”陣營。轉戰直播平台後,“獨辟蹊徑”,以“文化”線索導引,談古論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硬是把史、書、文、物,講活了,講通了,講透了。“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目前董宇輝個人賬号粉絲數為2409.9萬,加上“與輝同行”平台粉絲數1231.4萬,合計總數已經達到3641.3萬,且勢頭還在“看漲”。一時間,梁曉聲、劉德華、易中天、倪萍等“大腕”紛紛為“新人”點贊,有的甘為“粉絲”作客直播間。

董宇輝“現象”的出現,是時代機緣的客觀性與人才智慧的主觀性相結合的産物。毫無疑問,它應該是去年以來中國民間媒體、微商營銷、文化傳播、網絡輿情融為一體的非常靓麗的風景線。可是這麼大的“熱點”,在幾天前,一直自诩為熱衷觀察國内外新聞“有心人”的我,卻“踩空”了。這與内心深處對新聞“興趣”的潛在偏好和自媒體有意迎合的“選擇性”推送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喚起了我對“物質與意識”相關認知的一些回憶和思考。記得當年學哲學時批判的一個重要觀點:“存在就是被感覺”。換言之,“隻有感覺到了的東西才是客觀存在的”。顯然,這是屬于唯心主義體系的思想認識,與唯物主義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格格不入”。然而現在進一步思考,過去批判過的上述認知,也不是絕對的“一無是處”。作為每一個活生生的個人,沒有“感覺”到的任何外在的事物,在其個體“世界”裡,确實就是“無”,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沒有“意義”的。董宇輝“現象”當未被“感覺”時,于我而言就是一個“零”,盡管社會上早已經傳得紛紛揚揚。隻有後來“感覺到”了,其“現象”的豐富内涵才逐漸地展示出來。在這裡,我特别強調了個體“感覺”在認識世界中的重要性、局限性、相對性。因為,它在現實社會中是經常、大量、客觀存在着的。至于,這種對唯物論和唯心論“對立統一”關系的某一點的“新”認識,究竟有什麼更深刻更廣泛的思辯性,一下子還說不清楚。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