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松比賽中,“兔子”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所謂的“兔子”,在專業術語中被稱為“領跑者”或“配速員”,是經過精心挑選,具有一定速度水準和穩定節奏的跑者。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參賽跑者按照預定的目标配速前進,幫助他們達到或超越個人最佳成績。
“兔子”的存在不僅對參賽跑者有重要影響,也對賽事的市場營銷和觀賞價值有着顯著作用。
一個設有專業“兔子”的賽事,往往能吸引更多追求成績突破的業餘跑者,讓他們在跟随“兔子”的過程中嘗試突破自我,實作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進而提高賽事的知名度和競争力。
“兔子”扮演的角色還展現在帶動整體賽事文化的塑造上。他們不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團結、互助與共享成功的象征。
重馬招募“兔子”
最近,重慶馬拉松在公開招募“兔子”的标準上引發了跑友們的讨論。
主要是因為重慶馬拉松在“兔子”的選拔上,不僅注重其跑步能力和過往成績,在選拔标準中,形象和年齡成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次重馬除了對“兔子”的成績有要求,
另外,還有幾條涉及外貌形象的要求:
主要是:男子身高170cm、女子身高160cm5以上;年齡限20周歲以上,45周歲以下,形象氣質佳。
這一做法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城市馬拉松賽事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北京馬拉松更側重于“兔子”的實力和經驗,上海馬拉松則強調他們的國際背景和多樣性。
是以,有跑友抱怨道:這不是明擺着隻挑“俊男靓女”嗎?首先卡掉一批人因為身高不夠,接着淘汰一批人因為年齡超标,最後氣質不佳的也被一并踢除。真不知道按照這種标準選拔出來的兔子能有多賞心悅目!
有跑友調侃道:基普喬格身高167cm,喬老爺來了也當不了重馬的“兔子”!
也有跑友認為:中國馬拉松賽事規程中并沒有關于“兔子”選拔的明确規定,是以重慶馬拉松的做法并無不妥。
還有跑友認為:能公開招募就算不錯了,很多馬拉松“官兔”都是内定的。
你怎麼看?
争議與思考
在關注重慶馬拉松“兔子”的選拔标準時,特别是形象和年齡因素引發的争議,不難發現這一議題不僅僅關乎比賽規則的設定,更深入到運動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多元度讨論。
首先,從運動經濟學角度看,選拔條件中包含形象和年齡标準,我猜想有一部分原因是贊助商“特步”的要求。
品牌對每一次出鏡的美觀度和傳播度都是有要由馬拉松組織方試圖通過這些因素來提高比賽的市場吸引力和觀賞性。
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賽事的商業價值。
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是否會過分商業化,影響到馬拉松這項運動的本質——挑戰自我與追求極限。
其次,社會科學的視角提供了對這種選拔标準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
形象和年齡作為選拔條件,可能無意中傳遞了一種關于年齡和外表的刻闆印象,進而影響到公衆對于運動,尤其是馬拉松運動的認知和态度。
盡管我們希望馬拉松是一項包容和開放的運動,但這樣的選拔标準可能會讓一些潛在的參賽者有所顧忌。
然而,也有不可忽視的積極面。多元化的“兔子”除了能夠為比賽增添觀賞色彩,讓馬拉松比賽變得更為“養眼”和時尚,吸引更多人加入跑步運動。
盡管重慶馬拉松的兔子選拔标準引發了部分争議,但也帶來了多元化的馬拉松文化,最終仍需回到馬拉松的核心價值和目标。
探索和平衡商業化與體育精神之間的關系,同時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到馬拉松所帶來的樂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