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老豆腐坊裡的“新”年味

作者:吉報調查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街頭巷尾的年味越來越濃。

每天天未亮,農安縣前崗鄉鮑家村的鮑家豆腐坊加工廠裡,便早已熱氣騰騰,獨有的豆豆腐香沁人心脾。

新春走基層|老豆腐坊裡的“新”年味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在置辦年貨,我們也迎來了一年裡最忙碌的時候。”加工廠負責人臧洪雷告訴記者,從1998年開始營業一直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一幹就是26年。“今年1月份,我們正式建廠,更名為鮑家豆腐坊加工廠。”

企業規模變大了,生産能力提高,但經過時光打磨的“鮑家豆腐坊老手藝”去一直沒變。因為一直堅守的豆腐傳統制作工藝,蘊涵着鄉裡鄉親的喜歡和認可。

新春走基層|老豆腐坊裡的“新”年味

桌子上冒着熱氣的一闆闆豆腐、牆角挂着的一張張豆腐皮、身穿幹淨整潔的員工;浸泡、磨漿等一系列手工豆腐制作流程……走進加工廠,熱氣蒸騰中,記者看到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聊起豆腐制作,老手藝人劉師傅一邊忙着手裡的活計,一邊打開了話匣子。

“我十幾歲就跟着父親後面做豆腐了,以前豆漿還是用那種傳統的石磨磨出來的。當時父親在村裡做了大半輩子的鹵水豆腐,憑借好手藝,十裡八鄉的村民很多都是我們的常客。”

新春走基層|老豆腐坊裡的“新”年味

“用老手藝做出來的豆腐,醇香嫩滑,有着小時候的味道。”劉師傅接着說,一塊豆腐的生産過程需要近十道傳統的操作工藝。“黃豆變成豆腐,至少要12個小時,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不然豆腐就不結實,容易碎,口感也不好。”

作為飯桌上的家常美食,豆腐是東北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年貨。鮑家豆腐坊加工廠的産品已經涉及豆腐皮、豆幹、臭幹、茶幹、百葉、豆腐圓等,每一種都是當地百姓的心頭愛。

采訪中,一位村民說起這裡的豆制品,誇個不停。他說:“這裡的豆腐香味十足,吃起來口感特别好,我們一直買他們家的,每年都要買好多斤備着。”

“還有外地遊客特意過來,實地看看手工豆腐坊,再買些豆制品帶回去。”如今,鮑家豆腐坊加工廠的豆制品,已成為前崗鄉鮑家村獨具特色的年味,走進了周圍百姓家、菜市場、學校、商超市、周邊鄉鎮……

快過年了,鮑家豆腐坊加工廠進入了“戰備”狀态。

“現在一天能賣10多闆豆腐,一闆有90斤左右,雖然很辛苦,但忙得開心。”臧洪雷憨厚地笑道。

26年的堅守,換來小作坊的蝶變,更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吉林日報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柳青

策劃:韓雪潔

執行主編:于悅

編輯:韓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