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作者:Hello劉同學啊

#我來唠家常##來點兒幹貨#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今日精彩話題,感謝大家的閱覽,希望能獲得您的

點贊 關注 評論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開心,日進鬥金!

自公元7世紀起始,日本參照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體系,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律令制”國家。在此之前,日本社會主要通過實物進行交換,是以,發行通用貨币成為日本建立國家過程中的關鍵一步。

然而,在律令制國家形成之前,來自中國的大陸移民(日本稱之為“渡來人”)已經将漢代的半兩錢、五铢錢成功帶到了日本。長久以來,日本學術界普遍認為公元708年仿制唐朝“開元通寶”鑄造的“和同開珎”是日本自鑄的最古老的貨币。

然而,随着1998年日本對奈良縣明日香村飛鳥池遺迹的發掘,發現了33枚鑄造時間為7世紀後期的“富本錢”,這一記錄得到了重新整理。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盡管如此,“和同開珎”和“富本錢”都屬于銅錢,值得一提的是,7世紀的日本還流通着一種被稱為“無文銀錢”的銀币。根據《日本書紀》記載,當時的日本天皇頒布诏書:“自今以後,必用銅錢,莫用銀錢。”

在708年至958年這段時間裡,日本推出了12種銅錢,統稱為“皇朝十二錢”,其中“和同開珎”是第一種。與此同時,金币和銀币也被鑄造出來,但主要用途是作為獎賞或禮物,并不在民間交易中使用。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在日本國内經濟逐漸發展之際,社會各界對貨币的需求不斷增長。然而,日本缺乏銅礦資源,且硫化銅的精煉技術還未發明,這導緻日本自鑄的銅錢品質下降,價值迅速貶值。到了十世紀中葉,日本不得不停止鑄造銅錢,轉而進入了一個以實物(主要是米、絹、布)作為交易媒介的實物經濟時期。

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日本從11世紀到13世紀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的銅錢。由于日本國内金銀礦資源豐富,日本在宋日銅錢貿易中主要出口黃金和砂金,以換取宋朝的銅錢。

在宋理宗淳祐年間,日本商人在南宋台州大量采購銅錢,導緻當地銅錢一時之間供不應求。太政大臣西園寺公經派遣商船到宋朝進行貿易,一旦貨物售罄,他們隻收取銅錢,一次就運走了十萬貫銅錢,這個數量相當于南宋一年銅錢的鑄造量。這一現象充分展示了宋日銅錢貿易的繁榮。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明朝成立之初,國内禁止銅錢流通,但在外交貢賜方面卻表現出了極大的慷慨,多次向周邊國家大量贈送銅錢。在這樣的背景下,永樂通寶和宣德通寶等銅錢大量流入日本。

随着室町時代的到來,日本的商品貨币經濟開始複蘇,大宗交易逐漸開始采用銅錢作為支付手段。根據日本今堀日吉神社儲存的土地買賣契券,我們可以看到實物貨币在交易中的比重逐漸下降。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然而,1467年日本爆發了應仁之亂,國家進入了一個戰亂頻發的戰國時代。

為了争奪霸權,戰國大名們不斷地進行戰争。支付巨額軍費和賞賜家臣的需求使得各個割據勢力迫切需要大量貨币來支援開支。

但是,銅錢價值小、難以搬運的缺點,中日貿易的不暢,以及明代的禁錢政策,使得僅僅依賴中國銅錢已無法滿足日本日益增長的财政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金、銀作為貴金屬貨币開始在日本國内流通。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到了16世紀上半葉,日本從中國引進了銀礦精煉技術——灰吹法,位于本州島西部的石見銀山成為日本首個采用這種技術的銀礦。灰吹法的引入大幅提高了日本金銀的産量。

在内外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國内各個割據勢力開始大力開發領内的金銀礦山,很快,日本社會廣泛開始使用金銀作為流通貨币。日本白銀通過葡萄牙人等外國中間商大量出口到中國,協助明代中國完成了“貨币白銀化”的經濟轉型。

在當時日本國内市場上,甲斐武田家的“甲州金貨”成為影響力最大、體系最健全的貨币體系,其确立的“兩、分、朱、目”機關體系也被後來的德川幕府所采用。

自16世紀中葉起,織田信長奠定了全國的統治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頒布了《撰錢令》,對貨币及金銀貨币的流通規則進行了明确規定,進而初步梳理了戰國時代以來日本混亂的貨币市場,展現了他統一全國貨币市場的決心。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然而,織田信長在統一的道路上不幸身亡,他的部下羽柴秀吉(後改名為豐臣秀吉)成功地繼承了他的遺志,實作了日本全國的統一。豐臣秀吉在确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後,也計劃統一貨币制度,鑄造了天正大判等金銀貨币。

但這些貨币主要用于軍事開支和賞賜部下,并非普通流通貨币,其重量和兌換比率均無固定規律,未能建立起以金銀為主要通貨的貨币體系。

豐臣秀吉去世後,德川家康,作為五大老之一篡奪了政權,并成為征夷大将軍,開啟了江戶幕府。德川政權獨占了全國的金銀礦山,并設立了金座、銀座、大判座、錢座等貨币發行機構。同時,他們允許金币、銀币和銅币在市場上流通,并制定了這三種貨币之間的統一兌換比率,建立了慶長币制。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到了1636年(寬永十三年),幕府首次官鑄了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币——寬永通寶銅錢。這種銅錢在日本國内廣泛流通,壟斷了國内錢币市場,甚至大量流入中國。寬永通寶上的“寬永”年号二字曾讓乾隆帝誤以為是有人謀反,一度震驚了清朝。

随着江戶幕府财政壓力的加劇,商品流通市場上銀币的供應不足,是以在元祿八年(1695年),幕府實施了一系列貨币改革。通過在金币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銀,在銀币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銅,幕府暫時緩解了财政危機。

不可錯過的日本文化精髓:揭秘那些看不見的因子

這次改革為幕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以至于在寶永三年(1706年),幕府再次改鑄貨币,以此獲得了巨大的财政收益。

在寶永三年(1706年),幕府再度改鑄貨币

然而,在1714年至1715年,幕府再次進行了改鑄,這也是江戶幕府唯一一次提升金銀貨币品級的改鑄。然而,這次改革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未能改善下級武士的生活狀況。

此後,盡管江戶幕府又進行了幾次改鑄,但效果并不明顯。進入19世紀,日本在黑船開國後,遭遇了西方列強的經濟掠奪。當時,日本國内金銀比價遠高于國際市場,西方商人和各國使館人員利用這一差額,大量購買日本黃金,導緻黃金大量外流,貨币價值下跌,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問題。

萬延元年(1860年),幕府再度進行改鑄,以阻止黃金外流。

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政府于1871年學習歐美現代貨币制度,頒布《新币條例》,進行了貨币改革,規定金1.5克等于1圓(元),1圓等于100錢,100錢等于1000厘。1882年,日本成立央行——日本銀行。

通過一系列政策,日本完善了貨币體系,使得日本貨币正式進入了紙币時代。

  • 參考資料:
  1. 倪佑密《略論古代日本貨币的曆史意義》
  2. 周愛萍《日本德川時代貨币制度研究》
  3. 黑田明伸《十六世紀日本的錢币流通》
  4. 陳洪偉《11至13世紀宋日銅錢貿易與錢荒問題》
  5. 武末純一《日韓交流と渡來人——古墳時代前期以前》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好了,感謝各位看官的閱覽,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别忘了點贊關注留言哦

我們評論區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