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法院星期一(1月29日)向中國恒大集團發出清盤令,曆時兩年多的恒大債務危機終于塵埃落定。盡管恒大被清盤在市場預料中,但這家房地産巨頭回天乏力,對仍在谷底的中國樓市以及金融市場仍是一記重擊。
香港高院法官陳靜芬星期一指出,恒大清盤聆訊已持續了一年半,但公司仍未能提出具體重組方案,且不斷要求延後聆訊,“現在是時候由本庭說‘适可而止’(enough is enough)了。”
恒大于2021年底發生境外債務違約,2022年6月債權人向香港高院提出清盤申請後,恒大多次送出聆訊延期申請,導緻聆訊接連延後七次。有消息稱,恒大在此次聆訊前曾向債權人送出新的債務重組方案,但未能達成重組協定。
恒大去年補發的财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集團總負債額超過2.4萬億元人民币(4548億新元),為全球負債最多的房地産開發商。
清盤令釋出後,在港上市的三隻恒大系股票均盤中停牌。中國恒大下挫20.87%至0.16港元(0.03新元),恒大汽車停牌前滑落18%。跌幅最小(2.5%)的恒大物業,則将于星期二(1月30日)複牌。
過去兩年恒大步履蹒跚,三隻股票也反複停牌,但仍有業務運轉。清盤令頒布後,恒大須停止公司業務,由清盤人對資産評估變現,并按法律規定順序償還債務。清盤程式終止後,公司也将随之解散。有分析稱,整個過程需要至少五年時間。
業内人士指出,恒大可對清盤令提出上訴,但期間清盤過程将繼續進行。若恒大還能提出新的重組方案,或有願意提供資金援助的“白武士”入場,還有可能取消或暫停清盤令;但鑒于恒大負債過高,這一可能微乎其微。
恒大的大部分資産已被出售、被債權人扣押或被法院當機。咨詢公司德勤(Deloitte)早前分析,若恒大被清盤,債權人追償回收率預計為3.4%。恒大董事長許家印去年因涉違法犯罪接受調查後,回收率降至低于3%。
恒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彭述剛向媒體分析,恒大境外債權人追讨欠款時面臨的挑戰,包括陸港法律體系和清盤程式差異,跨境執行判決可能面對程式複雜和時間漫長的問題等。
恒大被清盤同天,陸港兩地互認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正式生效,但互認内容并不包括破産(清盤)案件。在承認香港破産令的三個大陸試點城市中,恰巧有恒大注冊地深圳,但彭述剛指出,這類試點案例并不多見。債權人除了利用陸港法律協助安排、委托大陸律師,可能也須要在大陸啟動獨立清盤程式等。
“由于恒大債務金額巨大,在建未完成項目遍布各省市,還有購房人付款後未取得房産等巨大社會穩定隐患因素的影響,香港法院針對恒大的清盤判決在大陸得到認可和執行,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
恒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就清盤表示“已盡全力、非常遺憾”,并強調清盤令所涉主體是在港上市的中國恒大,集團會盡可能保障境内業務和經營穩定,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也會積極與清盤人溝通,依法履行相關程式。
繼恒大之後,多家中國房企相繼陷入債務危機,對樓市和金融市場的重創至今仍未修複。盡管官方去年來接連出台多項救市政策,但尚未逆轉樓市跌勢。恒大走向清盤,預計進一步沖擊其他正進行重組的房企和投資者信心。
房地産咨詢機構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說,恒大清盤事件演變過程令人唏噓,是房地産金融風險領域非常重大的事件。“但清盤本身有助于更好防範化解風險,相關企業也要注意此類問題,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