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作者:深圳光明

79次“科技”,70次“創新”,43次“科學城”,132次“産業”,24次“人才”,17次“科研”……在深圳市光明區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創新成為高頻詞,也是這座科學高地最鮮明的氣質。光明已成為大灣區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布局最集中、創新動能彙聚最迅速、綜合創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區域。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2023年,光明向光而行

經濟發展主要名額

全部超預期完成年度目标

發展成果更有“溫度”

科學答卷更有“厚度”

幾個關鍵名額,可以窺斑見豹:

規上工業增加值1006.97億元,增長9.2%;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預計925億元,占GDP比重突破60%。未來産業企業超過140家。上市公司增至32家,國高企業突破2000家。專精特新企業增至751家,其中“小巨人”企業56家;全年引進落地項目864個……

當下

在加快建設好世界一流科學城

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征程上

光明如何激發新動能、

奪取新勝利、塑造新優勢?

創新載體加速集聚

釋放更濃“科學味”

伴随深圳建市以來投資最大的科學設施、世界頂級的第四代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開工建設,光明科創資源正加速集聚。去年,光明科學城規劃布局的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建和營運數達到20個,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100億元。

從今年兩會報告看,光明科學城的創新載體快馬加鞭,超算二期機房樓封頂,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拟、材料基因組三大裝置正式營運。大院大所也加快引進,定量合成生物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揭牌啟用,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産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深圳)等9個重點項目簽約落地。

同時,加快大科學裝置“投建運轉”,打造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資訊科學、材料科學大科學裝置叢集,加快形成強大科學磁吸效應,光明的“科學味”更濃了。

衆所周知,科技創新有不少難點,其中一大“硬骨頭”便是原始創新。在業内人士看來,大陸面臨的很多“卡脖子”制約,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投入跟不上,缺乏源頭創新的底層邏輯。隻有高品質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供給,才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光明科學城以源頭創新為引領,通過高水準開放共享大科學裝置,深度融合研究型大學和基礎研究機構,促進創新擴散關聯,産出一批高品質原始創新成果。與傳統科研遵循“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産業開發運用”的線性不同,光明科學城更加注重應用引發的基礎研究,實踐在産業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創新成果的新範式,推動科學與産業深度融合。

正如深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委改革辦副主任孫華明所期許,光明要從大處着眼,更加注重原創性、引領性、系統性改革,為深圳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光明力量”。

“科學賦能”

助推科研成果加速湧現

“光明衆多科研機構、創新團隊都在傾情投入、日夜奮戰,希望能夠産生更多的創新發明,占領科研經濟新高地。”在本次兩會上,區政協委員陳建民如是感慨。

從基礎前沿方向到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湧現,這是光明從0到1激活科技創新動能的必然路徑。

實際上,科技創新路上的另一個“硬骨頭”正是成果轉化。一些業内人士指出,科研經濟存在一種尴尬: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過于“高大上”,企業用不上;而國内企業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很多技術難題,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願做或無力去做,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市場需求與科研供給處于嚴重脫節的狀态。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何賦能産業?

當科學遇上産業會碰撞怎樣的火花?

本次兩會,光明給出了答案:

向科學賦能邁進

科學賦能的一個重要名額,就是成果轉化。2024年光明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成果轉化能力正持續提升,國家生物制造産業創新中心獲國家發改委批複,正式落戶光明。光明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投入運作,精密儀器裝置、神經系統疾病幹預技術等2個概念驗證中心獲市級認定,新材料中試産業化基地等專業驗證平台建成投用。市級以上創新平台新增33個、區級孵化器新增6個。全市率先試點“合成生物”“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市區關聯重點專項,推動企業承接17項市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創新聯合體數量突破50個。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目前,以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拟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陸續投用,創新載體從建設為主轉向建設營運并進。而在資訊領域,光明科學城布局的“鵬城雲腦”網絡智能大科學裝置,建成後将促進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應用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

“科學無處不在,需要攻關的科技問題實際上都來源于各行各業的生産實踐。真正解決問題的科學家一定有行業背景支撐。”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認為。

光明日益成為大灣區以科技創新帶動産業創新的主戰場。這座科學之城,正在着眼“0-1-10-∞”的創新全過程,為城市發展帶來“核聚變”效應,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将基礎研究“最先一公裡”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後一公裡”有機銜接,疏通雙向連結的“雙車道”。

“串珠成鍊”

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

以新質生産力激發新動能,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就必須落棋到企業主體本身,更關注創新鍊路、産業鍊路,“串珠成鍊”,既看重“珠”也看重“鍊”——這是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應有之義。

從珠到鍊,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光明有何成績單?從産業能級看,穩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占GDP比重突破六成,未來産業産值增長超7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專精特新企業增至751家、“小巨人”企業56家,入選“2023年全國工業百強區”。建成産業項目18個、開工25個,全年引進國藥GE、西門子、海爾等優質項目超700個。

需要留意的是

本次黨代會和兩會上

都特别重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明确提出支援大企業“頂天立地”

發揮龍頭企業

鍊主企業創新主引擎作用

在這樣的理念下,加快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也就順理成章。去年,光明重點産業叢集加速壯大,産業發展也從點狀發力逐漸向叢集化邁進,以鍊主企業集聚産業鍊上下遊,帶動産業叢集全面躍升。比如,超高清視訊顯示、新材料等産業叢集規模突破千億,高端醫療器械産業叢集規模超五百億,智能傳感器成長為百億級産業叢集。

激發科技創新動能,金融又是一大關鍵變量。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倡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契合,去年光明“科技金融”可謂密集出招、乘勢生長。比如,出台支援科技金融發展若幹措施,成立光明科學城創投聯合會,舉辦光明科技金融大會,開展深圳創投日走進光明,發起“百億級”光明科學城母基金,落地總規模75億元的智能傳感器、合成生物、腦科學3支市級産業基金,設立光明緻遠、軟銀欣創醫合等子基金。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産業鍊路創新元素齊備,未來如何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上展現新作為?光明區給出了答案: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按照部署,2024年,光明區将在繼續壯大合成生物産業、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産業等未來産業的基礎上,瞄準電化學儲能、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細胞和基因等産業發展風口,找準細分賽道精準發力,并對超高清視訊顯示、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智能傳感、生物醫藥等産業叢集提出整體産值目标。

人才“金字塔”

折射戰略遠見

創新動能背後的關鍵變量是人。如何打造創新人才集聚地,同樣是光明的必考題。

從“答卷”來看,光明人才高地初具規模。全市率先出台海外引才專項獎勵政策,實施全市首個青年科技人才專項培育行動,首推“才享光明”人才綜合服務平台,集聚院士團隊超20支、高層次人才2500餘人。去年有94名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新增PCT國際專利申請251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萬件,同比增長24%。

科學氛圍日漸濃厚。成功舉辦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2023深圳企業創新發展大會、首屆國際生物科技創新與投資大會等國際性論壇峰會,吸引百名國内外院士、萬名“政産學研用資”代表齊聚,光明的“科學影響力”大幅提升。

那麼,荟萃天下英才,光明有何獨到之處?

其中一個“招法”是敢為人先。

比如在深圳率先推出海外引才伯樂獎,又釋出深圳首個區級“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面向全球釋出招賢令。

另一個“招法”是不拘一格,突破正常引進頂尖人才。

比如率先實施“一事一議”面向全球引進戰略科學家,提供科研經費、團隊支援、生活保障等一攬子“政策包”,給予最高1000萬元自主支配科研經費支援。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響應這份動員令,光明構築特色“人才金字塔”。

何謂“人才金字塔”?相關人士闡釋,依托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集聚優勢,強化平台聚才、以才聚才,大力引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等“塔尖”人才,為原始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能。光明區進一步明确人才認定标準,大力引育卓越工程師、科技型企業家、科技型職業經理人等“塔腰”人才,為科研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盡快制定基礎人才引進方案,發揮光明科學城人才港作用,壯大基礎性“塔基”人才隊伍,為産業高品質發展和企業成長壯大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與人才心心相印,光明區黨代會報告裡描繪的願景讓人心生向往:把科學元素融入城市,打造科學漫城、文化潤城、煙火滿城的人才“夢家園”。

深化改革

激蕩生态“蝴蝶效應”

“希望光明區政府借鑒更多經驗,對轄區中小企業提供創新咨詢和技術支援服務。同時加大金融服務支援力度,激發湧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光明區政協委員廖德南如是希望。

委員們的期許,都正在一一兌現。近年來,光明從制度型開放和政策保障等次元打開“施政錦囊”,加大探索力度,配置全球要素資源,不斷營造生态氣候,厚植科技土壤,讓創新活力迸發。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方面,去年統籌推進光明科學城國際科創中心體制機制改革等19個重點項目,推出改革舉措80餘條,形成制度創新成果30餘項。

2023年6月,全國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為光明科學城建設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不久前,《深圳市光明區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幹措施》也抛出了大手筆。比如,“支援世界頂尖科研平台、國際一流高校院所等在光明區設立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科技創新載體,按相關協定約定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招商引資方面,去年光明引進世界500強項目10個、中國500強項目5個、上市公司項目22個、國企項目10個、專精特新企業23家、國高企業29家。德國西門子、德融寶、萊茵等一批跨國企業,國藥、中兵、海爾、美的等央企、龍頭企業布局光明。緊盯500強、“國字号”“央字頭”、著名跨國企業,招大招強,依然是2024年的招商主旋律。

在發力招商引商之外,光明區也注重安商穩商,推出“光明店小二”服務品牌,創新“園長制”“小分格”等服務舉措,深化“拿地即開工”“光明政幫辦”“我為企業找市場”等服務模式,持續優化改善營商環境。産業空間保障更有力,去年釋放産業用地102公頃。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每一個數字,每一次探路,都是深化改革開放、呵護創新生态的微樣本。光明通過“有為政府”前瞻布局創新生态、“有效市場”高效承載創業需求,充分發揮科學賦能産業、産業激發創新的“蝴蝶效應”。

探照未來,光明區正謀劃建立一套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彰顯科研經濟特色、引領産業發展的光明科學城名額體系,聚焦科學濃度指數、科研高度指數、成果轉化指數、融合發展指數,為加快推進“三地”建設提供目标指引。

結 語

書寫時代新答卷之際,也是奮楫再啟航之時。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光明如何高品質作答?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聚光燈”下,2024年光明“戰略規劃書”和“行動路線圖”愈發清晰。這片實幹的熱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科學基因”加速融入城市血液,“科學城IP”引力場越來越強,持續吸引優秀人才、優質企業和創新要素落戶。可以預見,正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明,将為深圳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動能,為深圳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内容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麥泳妤

校審:靳峰 陳圓圓 謝燕麗

如需轉載,請注明以上内容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