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不能說孰是孰非,隻能說自站位不同,言說的對象不同,是以會有不同的說法,甚至相反。正如孟子說“性善論”,荀子說“性惡論”。
脫離他們的言說環境和對象而孤零零地了解,容易給我們帶來迷惑。
老子的“善不善一樣善待”,是“道法自然”的必然要求
老子說:“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老子說的是聖人之治,而聖人之治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這就要求聖人“能輔百姓之自然”,順應百姓意願,幫助他們自由發揮自己的技能與潛能,并使全體社會成員和諧相處。是以,個人或團體的自由意志必須服從于社會整體的秩序要求,整個社會的和諧高于個人之間的恩怨。
道家聖人沒有個人的好惡取舍,他面對的是普天之下的百姓,他以輔助百姓的實作各自的意願為自己的使命,世人所謂的“善與惡”“唯與诃”,在聖人看來,“相去何若”——不過就是各說各話的口舌之辯,隻要不危及社會和他人正常生活生産秩序(自然),都一樣善待之。
既然沒有善惡之别,那就意味着“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聖人之治之目的就是要天下人“無不為”,進而實作自化自富、自然和諧,跟百姓之間不應該存在利害沖突,是以無論在世人看來多麼大的仇怨,聖人都一樣以德報之。
道家的聖人沒有是非觀、善惡觀嗎?當然是有的,那就看能否以“百姓之心為心”,能否和光同塵于百姓,能否“法自然”而“輔百姓”。
是以,“聖人皆孩之”——做父母的怎麼會跟自己的嬰幼兒有怨恨呢?
很多人認為這是老子超越的境界,其實這是聖人為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老子說“報怨以德”。
況且,“聖人執右契,而不以責于人,有德司介,無德司徹”,有德者按契約辦事,無德者按徹法辦事——契約是雙方平等商定,徹法是權力者的單方強制執行。
孔子的“以直報怨”核心在于是非分明,對惡人惡行要堅決回擊
孔子的談話對象是弟子,這不同于老子的言說對象“聖人”,是以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有明顯的“非官方場合”特點,談話可以更輕松,更人性化。是以當弟子問“以德報怨,何如”時,子曰直接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原話很清楚:你要“以德報怨”,拿什麼來回報怨恨呢?是以應該對等回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意思很清楚:都來“以德報怨”,那是對社會風氣敗壞的“鄉願”,那是“德之賊”——社會風氣的敗壞者。
我們如不加分析,一定會認為,孔子否定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主張。其實是混淆了他們的言說對象。
現在的儒家經典解讀,多以與時俱進的善意來“糾偏”古人真義,以百度百科為例,它對“以直報怨”的解釋說:
“‘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是以在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孔子沒有直接反對,而是反問:‘如果用恩德來回報怨恨,那麼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應當如何報答呢?以同樣的态度來回報怨恨和恩德,豈不是恩怨不分?是以孔子說‘以直報怨’,就是以正直之心來對待怨恨。’’
既然孔子說了“以同樣的态度來回報怨恨和恩德”,那叫“恩怨不分”,那麼,“以正直之心來對待怨恨”又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真的是“以正直之心來對待怨恨”,跟老子的“以德報怨”又有什麼差别呢?
孔子主張是非分明、明辨是非,最厭惡鄉願式的老好人,朱熹更批評老子說“鄉原猶在人倫中”,老子連“人倫”也不顧及了。
從社會風氣的角度而言,真的應該像孔子說的那樣,不能慣着“鄉願式”的老好人,不然這個社會誰來路見不平一聲吼?誰來制止不良言行和邪惡風氣?
是以,“以直報怨”有利于維護道德對人生、對社會的正面引導,發揮其遏止錯誤行為或罪惡的作用。
“以德報怨”的最高關切與“以直報怨”的負面影響
“以直報怨”的正面意義剛才已經說過,現在讨論它的負面影響。
老子說“正複為奇,善複為祅”,有“正”必有“邪”,說“善”必有“祅”,因為對同一件事、同一句話,甚至對錯誤、恩怨的看法也往往各不相同,當整個社會都來分辨“是非善惡”,而“以直報怨”的時候,“直”“善”就會被有“話語權”的人曲解和利用,是以會壓制異端、激化沖突,分門立派,累積新怨。
同時,道德原則确實能用來“自律”,也确實有利于社會和諧。然而,現實卻是“律人”易而“自律”難,責人嚴而待己寬。批評他人者都會站在自以為是的“道德高地”标榜自己而責人之過,這樣的道德評判豈不是埋下了仇怨的種子?
而且,越是面臨利害沖突,“以直報怨”就越會延續和加劇仇恨,日常生活如此,國際争端也不例外,曆史上的曆次“階級鬥争”“黨同伐異”,文字獄等等,無一例外地加劇了人與人、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分歧與沖突。
事實上,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當以暴易暴、冤冤相報,以直報怨成為常态,那麼,不斷重複的“曆史周期率”就不可避免。侯景、黨锢之禍、以色列等等,都是“以直報怨”的典型。
是以毛先生當年告訴黃炎培先生“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當官不是當官老爺,而是做人民公仆,公仆不會跟主人“以直報怨”的,不會生怨,哪裡會有冤冤相報的曆史周期律呢?(行筆至此,感慨萬端)
“以德報怨”是需要資格的,因為它是大道衍生出來的必然原則
有人認為“以德報怨”也有弊端,那就是躲避沖突,息事甯人,最終會養虎成患。
這是對老子思想主張的不了解所緻。“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并非孤零零的一句話,在這句話前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之後是“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說是有“無為之治”的聖人,是有“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的聖人,才有資格“報怨以德”,這是“為道”聖人的主動積極決策,而不是消極回避和妥協。
而一個落魄者就沒有資格說“以德報怨”,他的生存都成問題,要說他有自信和力量對他人“以德報怨”,那多半是出于無奈。
是以,能夠“以德報怨”的隻能是大國首領、深孚衆望的長者,以及高蹈遠舉的青年俊傑。
很多人将老子跟孔子比較說:老子代表“陰”“柔”,孔子代表“陽”“剛”,不妥。孔子始終要做一個強者,老子是自知其雄強,而要守住雌柔不恃強淩弱,是以才有“知其雄守其雌”之說,“柔弱”的前提是他自己必須是“雄強”。
是以“以德報怨”是大道哲學衍生出來的必然原則。當然世俗哲學上,普通人在有限的範圈内也可以“以德報怨”,也能化解不少不必要的恩怨糾紛。
#妙筆生花創作挑戰##微頭條首發挑戰賽##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