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作者:司馬狂不起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司馬狂/文

我的家在歙縣大洲源的武陽鄉,孩提時代要想進一次城,可是不容易。車子在盤山公路上來來回回的折騰,早就讓我腹内難受得很。那時候又沒有司乘人員會給你個塑膠袋,隻能硬生生挺着,嘴巴裡實在熬不住了,就沖車窗外吐一口酸水。因為暈車的緣故,對于沿途經過的村莊就特上心,眼巴巴地祈禱着快一些,再快一些。彼時,隻要司機使勁踩油門,車子發出“哄哄”的聲響,我就知道,這是在努力翻越稠木嶺,隻要過了稠木嶺,也就快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稠木嶺是山嶺的名字,也是村莊的名字,這嶺很高很陡,尤其是在年幼的我心目中,更是感覺車子似乎爬不上來,我若是再繼續坐在上面,就恐怕它随時會溜下去。手掌不由自主攥起拳頭,暗暗為司機加油。前幾年騎自行車車去綿潭,出發時候體能好,能直接騎上嶺。回來的時候,體力不支,騎到那個歙硯工作室上去一點,也就隻能下車拖着走了。在沒有走進稠木嶺村之前,這是我對于它,最為深刻的印象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坐一路公共汽車,到稠木嶺嶺頭有停靠站。下車後走幾步,便能看到幾株古木,遺憾的是這幾株樹木,看着年份都不算很久,和不遠的王村茂完全不能比拟。你要知道,我之是以說遺憾,蓋因為稠木嶺這個地名,屬于很典型的望文便能生義。稠木嶺,樹木稠密的山嶺,稠密者數量多且密度大,想來最初給此間命名的時候,這裡的樹木定然是又高又大的。而如今,我們能看到的這處水口,樹木已不能以稠字來形容了。樹旁沒有水壘,卻有一汪池塘,不知道舊時稠木嶺人是否以此為水源,解決生活生産所需呢?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自這處水口往下去,依稀有幾戶人家,遠遠看着就能知道這些宅子營建時間不久,應當是村裡人家愈發多了,自行外擴形成的。在稠木嶺,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時光沖擊感,這種沖擊感是直接在視覺上生成的。一方面,嶺頭那裡便是連着好幾棟徽派老宅,一方面過了嶺便是一棟棟村民建立的房屋。兩者明明是如此不協調,可偏生就互相之間,互不幹涉地相安無事和諧共處了。房屋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你有你的恪守傳統,我也有我的時尚潮流,互相之間各自給彼此一些尊重,不是挺好的嘛?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雖然稠木嶺距離縣城很近,公共汽車也能直接抵達,但這裡的老宅依舊很多,隻是大多集中在嶺上路旁。我從水口又折傳回來,直接往村子裡面鑽,發覺村子内裡其實老宅并不多。或許當年的稠木嶺前人,就是指着稠木嶺馬路為生,房屋自然也是在這附近一棟接一棟地建起來的。1923年那條連通徽州與杭州的公路,稠木嶺是進出徽州府城的重要截點,聰明勤勞的歙縣人,自然不會錯過這等上佳地理位置。隻是如今,我們沒辦法通過房屋的樣式去辨識90年前,每棟房子到底是以什麼為謀生手段的。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根據程愛英女士的介紹,村裡老人口口相傳中說的是,稠木嶺在徽杭公路沒有開通之前,完全就是一個山嶺頭上的小村莊。最早在稠木嶺定居的是張姓,村民們都知曉,隻不過如今稠木嶺一隅也就隻剩下“張家壩”一個地名而已,張姓族人早就不知去向。我查閱資料發現,遷居稠木嶺的張姓是武陽後裔。北宋末年張應周在武陽建别墅,其長子張友淳在南宋高宗建炎、紹興年間定居武陽,友淳公傳5世到張武時候,遷居稠木嶺。按照這個時間點推斷,張氏定居稠木嶺當為南宋時期,那也算是曆史久遠的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如今的稠木嶺,是多姓混雜的村落,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蕭姓(新中國成立後簡寫為肖),來自漁梁和鮑家莊中間的那個琳村,其在稠木嶺逐漸衍脈成五房。在蕭姓來此之前,另有北岸吳姓在此定居,始遷祖為吳和,是吳氏北岸族始遷祖吳用清的次子。吳家在稠木嶺建有祠堂,就在稠木嶺國小後面。而來自小溪的項氏,從來的時候就相中了靠近府城的這邊,占據地界繁衍生息,并取地名項家路口。另外還有程家人在這裡留下程家田的地名,這些都是稠木嶺諸姓并立的佐證。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對于我而言,我記憶裡的稠木嶺,不僅有那座高高的山嶺,還有中巴車好不容易爬上嶺,往下走的時候卻時不時堵車的情形。那時候之是以堵車,一方面是因為民國時期修建的公路本身就不寬,無法适應幾十年後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是這裡道路兩旁的人家林立,多多少少總是會侵擾到公路。但除此兩點以外,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這裡總是有很多兜售白蘭花的婦人,扒着車窗吆喝着讓司機買一朵白蘭花。要知道,小小一朵白蘭花放在車子裡,那瞬間整個車廂都是香氣撲鼻的。我之是以對白蘭花有深刻印象,就是因為每每坐車路過稠木嶺時候,本來人很難受,乍聞花香人就一下子精神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說起來,稠木嶺人種植白蘭花也算是曆史久遠了,不過相比白蘭花,更多的應該是珠蘭花。稠木嶺、鮑家莊、問政山、承舊嶺這一線向來是珠蘭花、白蘭花的核心産地,再加上主要産自深渡、呈村降、北岸、棉溪一帶的茉莉花,就是歙縣當年非常有名的“三花産業”。民國時期,來自北京通州的客商大多集中在稠木嶺,就在當地收購珠蘭花,并且直接窨制成花茶。此時此刻,我桌子上正泡着一杯花茶,隻不過它産自廣西橫縣。曾經歙縣引以為傲的三花産業,如今轉移去了橫縣,俨然成為橫縣的一張王牌。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程愛英告訴我,稠木嶺這位置易守難攻,隻要占據此地,由杭州方向而來的隊伍就很難進入徽州城。是以,在稠木嶺靠近就田方向的山頭上,留存有戰壕。隻不過當地百姓也說不清楚,這戰壕到底是什麼隊伍挖的,隻是村民們都清楚知道戰壕的所在而已。我查了資料,民國38年的時候國民黨73軍15師駐地就在琳村,稠木嶺毗鄰琳村或許這戰壕便是15師挖掘的吧。既然有了這個消息,下次定然要找機會去稠木嶺找找這條戰壕。如此,便有了再探稠木嶺的由頭!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
【行走徽州173】在歙縣南鄉人的記憶裡,翻過稠木嶺就要到縣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