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作者:葡萄架下

我們魯南農村有在“立春”節氣給孩子佩戴“春雞”的習俗,寓意孩子在新的一年裡茁壯成長、吉祥平安。我在民間行走,探尋民俗文化:龍年立春馬上到了。立春俗稱“春雞兒”的習俗,據老輩人講,雞和吉同音,取其吉利的意思;再者,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這天開始戴,象征娃娃從小便吉星高照,寓意整個一年都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戴春雞寄托着人們希望兒童不受任何毒蟲傷害的美好願望。因為立春之後,氣候轉暖,各種毒蟲紛紛出現,讓兒童在立春之日戴春雞以避毒蟲。至于扔春雞象征扔掉疾病,就猶如某些地區放風筝時有意剪斷線,寓意放掉晦氣的習俗一樣。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一般地,從立春之日起開始戴春雞,延續好多天。在山東一些地區,元宵節或者正月十六趕廟會時要扔掉春雞。在民間,蜈蚣、蠍子、蟾蜍、蛇、馬蜂(或者蚰蜒)被稱為“五毒”,而雞能降服這五毒,是以春雞便成了兒童的護身符和保護神。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我們漢族傳統民俗,立春節一般在春節前後,早些時候剛進臘月,家有孩子的農家婆媳,便從針線筐兒裡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剪剩下的花布頭兒,開始縫制春雞兒。

民俗上,一般是村裡或者是家裡的老人縫制春雞。魯西南有些地區還會特意請孩子們未出嫁的姑姑輩的姑娘給孩子縫制春雞。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兒,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為什麼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祥之意。其次,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征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了。再者,民俗上有雞能食五毒之說,給小孩子們佩戴春也有驅邪攮災之意。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讨飯的并不鮮見,農人窮怕了,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将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饑)荒之苦。

一般來說,立春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帶的春雞越多,說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立春之日,俗稱為“打春”, 在魯南城鄉的農村,大街小巷在立春前夕,就有老年人售賣春雞,這一天人們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縫成公雞飾品,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立春時節魯南有戴“春雞兒”的習俗

魯南農村有在“立春”節氣給孩子佩戴“春雞”的習俗,寓意孩子在新的一年裡茁壯成長、吉祥平安。春這一天帶春雞。

雞因為跟“吉”諧音,是以一般都寓意着吉祥、平安。而公雞一般都有打鳴的習慣,打鳴過後,人們開始勞動,開始新的一天,是以它象征着光明之象、奮鬥之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雞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般将雞比作為“鳳”,鳳則是某些部落的圖騰之一,預示着希望跟光明。而雞又能夠啄食毒蟲,是以在有些地方,還有将雞作為鎮宅的象征。現在的四川地區,還有過年的時候,在門楣之上貼雞圖案的風俗習慣。而雞也有勇猛好鬥的習慣,是以人們将鳳也寓意着勇士與守護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