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作者:壹心理

第一批95後,馬上就要30歲了。

很多人一邊喊着“老了,要養生了”,一邊覺得“我怎麼還像個孩子一樣,沒有長大的感覺”。

這不,同齡人結婚、離婚、二胎,隻有我還在旅遊、追星、買手辦......

生命程序好像被按了暫停鍵。

朋友聚會,TA們都在聊伴侶和孩子,我突然失落地發現:

能陪自己“發瘋”的人,越來越少了。

而我的情緒,好像也沒有30歲的人該有的穩定。

心情不論好壞、全擺臉上,不會跟上司說漂亮話,也做不到跟讨厭的同僚逢場作戲。

隻有周傑倫出新歌時最積極,隻要他還在唱,就感覺我還停留在熱血的青春期。

我依然沒能成為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性格沉穩的“合格”大人,有時候很享受其中,有時候又很焦慮自責。

你們會有這種感覺嗎?這是一件好事嗎?怎樣才算一個“合格”的大人?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遲到的30歲。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想問問大家,以下這些話,你聽過嗎?

“你都多大了,還看卡通片,丢不丢人。”

“這麼大個人了,整天就知道玩樂,成熟點行嗎?”

“快30了還追星,怎麼像個小孩一樣!”

“你同學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哪有人像你,天天不知道在幹嘛......”

感覺自己還沒準備好,就到了需要懂事的年紀,被不斷催促着長大。

很多人一邊不想長大,一邊又因這種想法而自我PUA,覺得自己不合群、太幼稚、不應該......然後陷入自責和焦慮。

“30了還覺得自己是個小孩正常嗎?”觀察者網曾在微網誌做過這個調查。

有12.3萬年輕人覺得沒啥不妥,其中點贊最高的評論說:

“我都24了,還在等霍格沃茨的通知書。”

台灣治療學會理事長王浩威認為:

我們這代年輕人,正在集體經曆“延遲成年”,進入“晚熟時代”。

這一點,還真别怪年輕人。

畢竟我們的人生,是被推遲到25歲才真正開始的。

随着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所學生教育的普及,社會學家劃定的成年三要素——“結婚、買房、工作”,幾乎很少人能在30歲前很好地完成。

心理學博士 Seth J. Gillihan認為,我們會感覺自己不像個成年人,是因為:

成年的标志,發生了社會性變化。

比如,以前人們第一次買房的平均年齡是20多歲,現在大多是30多歲。随着社會的發展,年輕人結婚、買房、生子,這些曾經的标志性事件都推遲了。

另外,有些人哪怕結了婚生了娃有了事業,但内心深處仍然覺得自己還沒長大,還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

比如我閨蜜,今年30歲,結了婚生了娃,還不會做飯,被她爸媽無情吐槽:

“我十幾歲的時候,就要養家糊口了”“以前一家那麼多小孩,哪照顧得來,全是自己洗衣做飯的。”

美國社會學家Jeffrey Arnett曾提出過“成年初顯期”的理論:

人在18-29歲的時候,既不覺得自己是成年人,又沒辦法繼續做個孩子。

因為社會對年輕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需要這個階段作為緩沖,找到方向。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但如果暫時立不住的話,允許自己再多躺一會兒,也沒關系的。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前陣子看到一位網友留言,說工作中會接觸到很多來辦業務的人,看着TA們暮氣沉沉的樣子,以為對方40歲,結果資料顯示都是90後、95後。

“比衰老更可怕的,是心死了,對生活沒有熱情了。”

朋友小A深有同感,明明工作到快抑郁了,卻還是不敢辭職,因為有房貸、車貸和“吞金獸”。

我才發現,一個世俗意義上“合格”的成年人,是符合下面這些标準的——

按部就班結婚生娃,接受社會規則賺錢養家;

很懂得人情世故,會分不同場合說漂亮話;

能得到身邊人的認可,看起來總是光鮮亮麗……

好像長大就要以壓抑自己的真實欲望、内心需求為代價,去成為别人眼中事事周全、情商拉滿的“合格大人”。

從某種程度來看,拒絕長大的年輕人,争取了“保留自我”的可能性,那是珍貴的原始生命力。

除此之外,不想長大也往往伴随着“無法長大”。作家王浩威在《晚熟時代》一書中提到:

我們和父母之間過分依賴,習慣在父母遮風擋雨的臂膀裡,以“孩子”的身份生活着。

就像去年很火的“全職兒女”,就是通過陪伴父母,來換取經濟支援。

一邊照顧父母,一邊享受被父母照料的安全感,做“爸媽的寶貝”要比獨自在外承受風雨好得多。

現在的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找個離家不遠的工作或考個公務員;結婚後住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偶爾上門幫忙做個飯、帶個娃......

一生都被安排妥當的我們,怎能長大?

有些拒絕長大的年輕人,或許還沒準備好面對父母老去的事實,默契地與父母互相依賴,安穩地做個長不大的小孩。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很多人誤以為,拒絕長大就是想成為“巨嬰”。

然而,不是隻有迎合世俗規則,才叫長大。

最近看韓綜《我家的熊孩子》,其中有個嘉賓是南韓歌王金模組化,他做過的幼稚的事,“離譜”到你都想不到。

他喜歡喝燒酒,便瞞着媽媽買了個燒酒冰箱。

擔心被訓怎麼辦?他就将它僞裝成列印機,先拿出一沓A4紙,夾在冰箱門上,同時不忘隻放一半紙的細節,用貼紙遮住logo,還在冰箱頂部放了很多書和筆記本。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來源:韓綜《我家的熊孩子》

喝完的燒酒瓶能用來做什麼呢?他偷偷攢下300個瓶子,把瓶蓋和貼紙一一去掉,拿幾個衣架組裝成樹幹,用絲線把瓶子一層層挂起來,打開開關,成了一棵閃閃發亮的聖誕樹。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來源:韓綜《我家的熊孩子》

他還把超大型魚缸搬回家,用來養石斑、花鲈、鲷魚、海參、海鞘……你以為是用來欣賞的?不好意思,人家是用來吃的。

他時不時叫上三五好友,把客廳布置成大排檔,把那些海鮮現殺現吃,還自诩自己家“不輸生魚片店”。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來源:韓綜《我家的熊孩子》

參加節目前,聽說洋蔥汁能預防老年癡呆,他立刻買了300個洋蔥,剝皮、搗碎,“痛哭流涕”地擠成洋蔥汁,送給節目裡的4位“媽媽”;兄弟金鐘民生日,也不嫌麻煩地親自給他制作了超大的燒酒杯蛋糕......

很多朋友問他:“幹嘛總幹這些沒用的事情呢?”

他回答:“我想我還是沒失去童心,都說失去童心的瞬間就成了大人。”

是以,沒有成為别人眼裡的大人,又有什麼關系呢?

就像50歲的金模組化,活得灑脫又快樂。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擅長“催熟”的時代,很早就有人告訴你,怎樣才是成熟、才算長大。

好在,越來越多人拒絕标準意義的長大,重新定義什麼是成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知道現實有很多規則,但不願趨同、不盲目跟随,而是像孩子一樣去生活,保護自己最純粹、最本真的沖動和追求,沒有把内在小孩完全丢失。

就像畢加索說的:

“我花了4年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卻用盡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不管是像個大人還是孩子,标準應該由我們自己制定。

做個按部就班的大人,很安全;但像個孩子一樣去生活,很有趣。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社會學家Jeffrey Arnett說過: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曆既定的社會标準與個人标準之間的拉扯,我們一邊要貼合社會标準,一邊拒絕過度社會化。

這會讓人痛苦和混亂,但同時也是獲得人生轉機的好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充滿了希望。

因為這是“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期”,為了回答“我是誰”而嘗試不同的生活選擇,更關注自我發展。

那麼,真正的長大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兩個字——責任。

第一,對自己負責。

有個叫蓮蓉子的網友,曾經是個“永遠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的女孩。

上司經常臨時加活兒,她哪怕有其他私事也會推掉,然後逼着自己通宵做完;

同僚經常讓她幫忙,她不敢拒絕,擔心同僚不喜歡自己,處處忍讓。

結果上司還指責她效率太低,同僚抱怨她笨手笨腳,她終于忍不住回怼:

“首先這是我的下班時間,我沒有義務24小時全程線上;其次這本來就不是我的活,下次找人幫忙前先學會什麼叫尊重!”

講完後她突然發現,原來照顧自己的感受這麼爽!她瞬間明白了:

真正的成熟,從對自己負責開始。

第二,對别人負責。

網友潇潇在實習時,某天中午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爸爸病了。

她立刻請假趕去醫院,陪爸爸做檢查、辦理住院手續,最後醫生告訴她:“你爸爸得了癌症”。

從那天起,她白天為了生計奔波,晚上要照顧爸爸,有時還得安慰媽媽:

“沒事,現在的醫學這麼發達,我爸又經常鍛煉,一定可以挺過去的,别擔心啦。”但其實,她自己常因為這事難過、失眠:

“如果我沒有爸爸了要怎麼辦?”

原本“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現在學會了煲湯、做飯,就為了經常給爸爸做好吃的。

她告訴我,自己是被逼着一夜長大的:

“父母生病那一刻,我就是這個家的大人了”。

我知道這挺殘酷的,但當我們敢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和混亂時,我們真的就長大了。

但無論如何都别忘記,給自己保留“像孩子一樣生活”的權利。

最近很火的話題——把自己重新養一遍,就是這個道理。

30歲後才發現: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有人上了7年班後,決定繼續讀書,29歲去歐洲留學;

有人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沒辦法繼續學鋼琴,28歲才重新拾起;

有人30歲還在談戀愛,不着急結婚生小孩,享受愛情,而不是被推着完成任務......

是以,我想說的是:

當我們接受長大就是一場“不可避免的失去”後,還能夠用盡全力、熱烈地活着,你就成為了一個更好、更接近自我的人。

去活成自己想要的大人模樣吧!祝福你也祝福我。

世界和我愛着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部分參考資料:

[1].南京日報.是問題行為,還是未來的常态?2018.10.3

[2].三聯生活周刊.三十不立:真正的成年該如何定義?.2021.08.17

[3].Vista.第一批逼近30歲的95後,總覺得自己剛滿20.2023.05.27

[4].Vista.第一批90後已經快30歲,卻總覺得自己還沒長大.2019.09.23

[5].書單.不想工作、不想結婚、不敢生娃,為什麼90後95後們都不想長大?.2018.07.22

[6].S D Scheer 1, D G Unger, M B Brown.Adolescents becoming adults: attributes for adulthood.1996 Spring;31(121):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