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五名開國中将

作者:水新營 來源:《黨史博采》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是個說不盡的話題。其中,177名開國中将是個重要的群體,對一些在曆史上一度有較高任職的開國中将,總是經常有人評論他們軍銜的高高低低。本文結合最新的史料,披露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5名副兵團級開國中将的情況。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副兵團級幹部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問題就擺上了議事日程。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釋出《關于幹部評級工作的訓示》,明确提出全軍所有幹部均評定個人級别,為今後實行軍銜制度奠定初步基礎。并規定應以“德”、“才”、“資”的标準衡量幹部現任職務,來确定其等級。

1952年3月14日,中央軍委在《評定各級幹部等級訓示》中确定軍隊幹部級别分9等21級。其中,兵團級幹部分為正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兵團及相當于兵團的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正兵團級”;兵團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副兵團級”;同時還規定,“個别不适宜者應酌情降低”。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釋出《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訓示》,指出以軍隊級别為主要依據,參照編制軍銜确定軍官軍銜:“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将;副兵團級、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将”。在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的開國将帥中,副兵團級幹部一共有42人。具體授銜情況如下;

副兵團級上将19名:周純全、陳再道、彭紹輝、陳伯鈞、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劉震、楊至誠、王平、鐘期光、郭天民、韋國清、呂正操。

副兵團級中将22名:蕭向榮、張經武、張震、劉志堅、閻揆要、鐘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骅、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

副兵團級少将1人:賀晉年。

不過,對開國将帥所授軍銜的醞釀,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就授予元帥、大将、上将軍銜人員等問題進行研究。經過與會人員讨論,取得了一緻意見。1月16日,由國防部部長彭德懷與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聯名上報毛澤東主席關于元帥、大将、上将預授名單。在這份大将預授名單中,有周純全、陳再道、彭紹輝等3名副兵團級幹部。在上将預授名單中,有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李濤、洪學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劉震、楊至誠、王平、鐘期光、郭天民、韋國清、莫文骅、郭化若、廖漢生、程世才、李天煥等諸多副兵團級幹部。

上述元帥、大将、上将預授名單經過多方讨論,到正式授銜時都有一定的變化。元帥人選由11人調整到10人,大将人選由22人壓縮到10人。由于張宗遜等12名大将預授人選被調整為上将人選,使得原有的上将人選數量有了進一步的增加。是以,正式授銜前對上将人選數量也進行了壓縮。主要包括除原作為上将預授人選的陶鑄、李井泉、曾希聖等一些兼職政治委員不再授予軍銜外,莫文骅、郭化若、廖漢生、程世才、李天煥等5名副兵團級幹部由上将預授人選調整為中将人選。1955年9月,莫文骅等5人被授予中将軍銜。

來自紅一方面軍的開國中将莫文骅、郭化若

在從上将預授名單退出的5名副兵團級開國中将中,來自紅一方面軍的有兩人,即莫文骅、郭化若。莫文骅、郭化若投身革命較早,解放戰争時期均擔任過解放軍的兵團政治委員。在1948—1949年解放軍整編後的十六個兵團首任政治委員中,除5名兵團政治委員(含第一兵團未到職的政治委員張子意)後來到地方工作未授予軍銜之外,其餘11名兵團首任政治委員在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1人被授予元帥軍銜,3人被授予大将軍銜,5人被授予上将軍銜,隻有莫文骅、郭化若兩人被授予中将軍銜。

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五名開國中将

莫文骅

莫文骅,1910年1月生,廣西南甯人。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9年底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1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曆任紅7軍參謀、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紅7軍直屬隊政治處主任、湘贛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5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13師政治部主任,紅8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軍幹部團政治處主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等職。

抗日戰争時期,莫文骅曆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八路軍南下支隊副政治委員等職。

解放戰争時期,莫文骅曆任沈陽警備司令部副政治委員,南滿(遼東)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政治委員、第41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14、13兵團政治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莫文骅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軍區副政治委員、南甯市委書記兼南甯市市長、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在1952年軍隊評級時,莫文骅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被評為副兵團級。作為解放軍第14、13兵團的政治委員,僅被評為副兵團級,這是莫文骅沒有被授予上将軍銜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在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正兵團級幹部除了徐立清因再三申請降銜為中将之外,其他正兵團級幹部均被授予上将及上将以上軍銜。

據《莫文骅回憶錄》披露,莫文骅對自己被評為副兵團級,也有點想法。他認為,是當時兼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的高崗從中作梗的結果。在延安時期,莫文骅曾不同意高崗兼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委員,對當時軍民關系發生的問題上兩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多年以後高崗仍記恨在心。不過,按照全軍幹部評級時的規定,大軍區政治部主任基本要在副、準兵團級範圍内酌定。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的賀晉年及副政治委員周桓也被評為副兵團級。對于莫文骅的“想法”,後來據他回憶:“總政治部羅榮桓主任知道後,來電叫我到北京,他和副主任蕭華安慰我說:‘胸懷要寬宏一點。個人的事情算了!’并邀我去萬壽山玩。林彪也和我談話,給以安慰。”

1955年9月,莫文骅被授予中将軍銜,時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從莫文骅的履曆看,長期在軍隊機關院校工作,擔任軍政主官的時間短,是他僅被授予中将軍銜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莫文骅來自百色起義的紅7軍,在紅7軍出身的幹部中,已有李天佑、韋國清被授予上将軍銜,應該說也是他沒被授予上将軍銜的一個考量因素。

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五名開國中将

郭化若

郭化若,1904年8月生,福建福州人。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産黨。1926年夏參加北伐戰争,任炮兵大隊第2隊隊長等職。1927年冬赴蘇聯莫斯科炮兵學校學習。1928年冬回國,後參加了朱(德)毛(澤東)上司的紅軍部隊,曆任紅4軍第2縱隊司令部參謀、參謀長、縱隊長,第4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紅1軍團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代參謀長,紅軍總前敵委員會秘書長、中革軍委第二局局長、紅軍教導師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争時期,郭化若曆任中央軍委編譯處處長、中央軍委一局局長、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校長兼中央軍委第四局局長、軍事學院教育長、中央黨校軍事教育處處長、延安炮兵學校校長等職。在延安期間,他從事軍事理論和軍事教育法的研究,在軍内外産生過重要的影響,是公認的《孫子兵法》研究專家。

解放戰争時期,郭化若曆任魯南軍區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副司令員、第4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政治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郭化若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解放軍第8兵團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公安軍司令員等職。在1952年軍隊評級時,郭化若被評為副兵團級。1955年9月,郭化若被授予中将軍銜,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和莫文骅的經曆相似,郭化若盡管參加革命較早,但早年長期在軍隊機關院校工作,擔任軍政主官的時間較短,是他後來僅被評為副兵團級和授予中将軍銜的重要原因。另外,在中央蘇區期間,郭化若一度因“托派”嫌疑被開除黨籍,時間長達7年,客觀上也影響了他早期職務的提升。

來自紅二方面軍的開國中将廖漢生

來自紅二方面軍的開國上将本來就不多,當時從上将預授名單退出的隻有一人,即廖漢生。廖漢生在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還擔任着相當重要的職務: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是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決議設立的上司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的一個重要部門。國防部首任部長由彭德懷元帥擔任。國防部副部長當時有7位。其中,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被授予大将軍銜,蕭克、李達被授予上将軍銜,廖漢生僅被授予中将軍銜。

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五名開國中将

廖漢生

廖漢生,1911年11月生,湖南桑植人,土家族。1927年積極參加農民運動。1928年3月參加賀龍等發動的工農武裝鬥争。193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曆任湖北鶴峰縣第4遊擊大隊副大隊長,紅3軍軍部書記員、軍政治部秘書、第7師黨務委員會書記、第9師政治委員,紅2軍團第6師政治委員、紅2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

抗日戰争時期,廖漢生曆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副團長、團政治委員,獨立第2旅副政治委員、358旅副政治委員等職。1944年後任新四軍第5師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襄南地委書記,江漢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兼中共江漢區委書記等職。

解放戰争開始後,廖漢生曆任晉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晉綏野戰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陝甘甯野戰集團軍副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解放軍第1軍政治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廖漢生任解放軍第1軍政治委員兼青海軍區政治委員、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1952年起曆任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後主持西北軍區工作。在1952年軍隊評級時,廖漢生被評為副兵團級,這在解放戰争時期的軍級幹部中是屈指可數的幾個。1954年10月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9月,廖漢生被授予中将軍銜,時在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

對于解放軍的首次授銜,《廖漢生回憶錄——續》一書中有詳細回憶,廖漢生認為自己并不符合授上将的條件,他說:“紅軍時期師級幹部,抗戰時期旅級幹部,解放戰争時期兵團級幹部,一般可評上将,自己前兩項符合,但後一項不符,因為解放戰争中自己一直是軍級幹部,而且當時自己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同學們之間誰都不去打聽自己的軍銜問題,直到授銜期臨近,才知道自己被授予中将軍銜和三枚一級勳章。”

确實,廖漢生被授予中将軍銜,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他所言,解放戰争中一直是軍級幹部,沒有擔任過兵團一級的職務。1955年授銜時,解放戰争時期的軍級幹部隻有彭紹輝、賀炳炎兩人被授予上将軍銜。兩人都是軍事幹部,均來自西北野戰軍。彭紹輝是西北野戰軍第7軍軍長,賀炳炎是西北野戰軍第1軍軍長。彭紹輝是最初的大将預授人選,後被調整為上将人選。賀炳炎在漫長的戎馬生涯中,九死一生,是出身紅二方面軍的一員赫赫有名的戰将,也是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唯一的一位準兵團級上将。

來自紅四方面軍的開國中将程世才、李天煥

在從上将預授名單退出的5名副兵團級開國中将中,來自紅四方面軍的有兩人,即程世才、李天煥。他們倆都來自紅四方面軍第30軍,戰争年代一度也有較突出的任職。

程世才,1912年8月生,湖北大悟人。1930年春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1年春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曆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1師連政治指導員、師黨務委員會書記、團政治委員,紅30軍第90師政治委員、第88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紅30軍副軍長、代軍長、軍長等職。後同李先念等一起率西路軍餘部轉戰到新疆。

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五名開國中将

程世才

抗日戰争時期,程世才曆任冀熱察挺進軍參謀長兼第12支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央黨校第四部副主任等職。

解放戰争時期,程世才曆任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司令員、南滿(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司令員、安東軍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程世才任解放軍公安部隊副司令員等職。在1952年軍隊評級時,他被評為副兵團級。1955年9月,程世才被授予中将軍銜,時任解放軍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時任公安軍第二副司令員的韋國清則被授予上将軍銜,他還擔任駐越軍事顧問團團長。同程世才相比,韋國清從抗戰中後期起,長期擔任部隊軍政主官。解放戰争時期在華東戰場還先後擔任蘇北兵團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政治委員等要職。新中國成立之初,韋國清擔負着援越重任,功績卓著,深受越南胡志明主席及毛澤東等中共上司人的賞識。

從程世才的履曆看,盡管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他23歲就擔任軍長,和李先念在紅30軍做過軍政搭檔,是紅四方面軍中一位有名的戰将,也是紅四方面軍中最年輕的軍長。但由于西路軍失敗後,程世才在抗日戰争時期的任職偏低。解放戰争時期,他主要在地方部隊和軍區任職,盡管也一度擔任過南滿(遼東)軍區那樣的二級軍區司令員,但畢竟不像紅四方面軍的老戰友許世友、陳錫聯等人任職兵團司令,戰功突出,這些都是他僅被評為副兵團級和授予中将軍銜的重要原因。

與上将軍銜擦肩而過的五名開國中将

李天煥

李天煥,1912年10月生,湖北黃安人。1928年秋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9年夏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1930年底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11師政治部秘書長、第11師第33團政治處主任、紅30軍第90師政治部主任、紅30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後随西路軍餘部轉戰到新疆。

抗日戰争時期,李天煥曆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委員、晉察冀邊區政府警察局局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

解放戰争時期,李天煥曆任冀察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第3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軍第20兵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天煥任解放軍公安部隊副政治委員、副司令員等職。在1952年軍隊評級時,他被評為副兵團級。1955年9月,李天煥被授予中将軍銜,時任解放軍公安軍副政治委員。

和程世才的履曆相似,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李天煥也擔任過軍政治部主任等較高軍職。但由于西路軍失敗後,他在抗日戰争時期及解放戰争初期的任職偏低,擔任部隊軍政主官的時間也短,盡管後來接替李井泉擔任過解放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但時間較晚,這些都是他僅被評為副兵團級和授予中将軍銜的重要原因。

【作者:水新營 來源:《黨史博采》

編輯:侯夢玮

責編:王媛媛

編審:項東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