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而壓歲錢則是春節期間最具特色的習俗之一。壓歲錢,又稱紅包,是長輩給晚輩的一種祝福和關愛,寓意着長輩對晚輩的期望和祝福。那麼,在古代,古人是怎麼發紅包的呢?
古時的壓歲錢叫“壓勝錢”,也叫“花錢”,是一種非流通性質的貨币,即長得像錢币而不能花,上面鑄有吉語或寓意吉祥的圖案。這個習俗起源于漢代,在春節前,大人會用紅線穿系着幾枚壓勝錢,将其放在孩子的枕邊,寓意驅邪避兇,保護孩子平安度過新的一年。而紅線則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寓意着孩子的生活會紅紅火火,幸福美滿。
比如這枚清代的“壓勝錢”,正面鑄有“多子多孫”,背面為“維熊維罴”,祈盼子孫興盛、人丁興旺,後代勇武多才、堅韌不拔。也有人對此調侃說,維熊維罴,那“熊孩子”的說法是否從此而來?
随着時間的推移,壓歲錢的發放形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到了唐代,壓歲錢逐漸用可以流通的貨币取代,人們開始用紅紙包裹銅錢,形成了現代紅包的雛形。紅紙的紅色象征着喜慶和好運,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會充滿喜悅和幸福。而紅紙包裹的壓歲錢,也逐漸成為了春節期間最具特色的習俗之一。
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的形式更加多樣,除了紅紙包裹的銅錢外,還有用金銀制成的壓歲錢,甚至有用珠寶、玉器等貴重物品制成的壓歲錢。這些壓歲錢不僅具有祝福的意義,也成為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百子圖》局部
在許多傳統國畫中,都展現了“壓歲紅包”的元素。比如《歲朝圖》畫面上出現紅包和元寶等象征财富和好運的物品,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祈願。在一些《百子圖》中,可以看到兒童們手持紅包,或正在玩耍與相關的遊戲,如“抓髻娃娃”等,這些畫面生動地展現了古代兒童過年的場景。《十二月令圖》,是一組清代畫家繪制的國畫,其中正月初一的新春圖就展現了紅封包化的元素,如孩童們正在玩耍與紅包相關的遊戲。
尚得堂手繪九魚圖
實際上,在春節前夕,除了傳統的“壓勝錢”,人們還會贈送各種寓意吉祥的物品給年輕一代,如金魚、蓮花和銅錢等,這些物品象征着财富、幸運和成長。此外,還有那些繡有吉祥圖案的衣物,如龍、鳳、蓮花等,每種圖案都有其獨特的吉祥寓意。這些習俗至今仍在傳承,例如,寓意富貴吉祥的九魚圖,适合家裡有學子的家庭,寓意祈求學業有成,同時它也代表連年有餘,富貴吉祥,挂在家裡可帶來家庭的興旺。
尚得堂手寫家訓《諸葛亮誡子書》
贈書、贈言也是古代的雅事和傳統。例如,那句流傳廣泛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杜甫在饋贈友人書籍時所題寫。文人墨客之女,亦會将書籍納入陪嫁之中。及至近現代,某些文化世家便會選購一些著名的家訓書籍贈予子女,意在培育他們的文化底蘊,并借此強化其自律自強的精神品質。
随着時間的流逝,壓歲錢已經根植于中國人的春節傳統之中,成為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通過分發紅包、互贈吉祥飾品所傳遞的深情與良好祝願,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傳統文化的寶貴一環。讓我們共同期待每一個洋溢着年味的春節,讓這份深厚的傳統文化在心中綻放,不斷繁衍壯大,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