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下午,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童心劇場舉辦了一場“星星家庭非遺迎新秀”舞台演出。特殊兒童家庭的媽媽們換上旗袍、非遺民族服飾,用服裝秀展現魅力,用舞蹈傳遞能量。照顧“星孩”的漫長時光在她們的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迹,但經曆過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她們在舞台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優雅、從容。
完成這場走秀的揚愛融合媽媽旗袍團今天也還未滿三周歲,是以成員都沒有專業的走台經曆。揚愛融合媽媽旗袍團的成員張宇淩介紹,旗袍團由揚愛家長俱樂部理事長戴榕成立,創辦初衷是讓為孩子沖鋒陷陣身心疲憊的“星星”媽媽們,能有一個讓她們的身心得到療愈喘息、重新燃起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勇氣的事業。旗袍團現在有40 多位團員,年齡最長的今年已經74歲。
旗袍團創辦之初,團長魏玲是團員們眼中與旗袍“完全不搭嘎”的人。魏玲有一個26歲的孤獨症兒子。她常年一頭短發,從來不化妝,不穿裙子,常穿男士襯衣休閑服,走路像男人,說起話來像“連珠炮”,很少聽音樂。但在旗袍團的兩年裡,整個人變得溫柔起來,“從一位女‘漢子’變成一位溫潤優雅的女性”,也能用平和的語氣笑着說過去的故事。
“因為照顧孩子比較辛苦,身體比較差,我就想在這個歲數身體不能這樣差下去,我就報名了一個形體課,後來發現還有旗袍課,我也馬上報了名。”魏玲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其他的團員大多也是為了健康和快樂報名參加旗袍團,大家每周三聚在一起訓練一次,有位70多歲的阿姨也堅持訓練,這次也來到現場表演節目。
作為團長,魏玲還會給自己加課。每周一組織學舞進度較快的幾個成員一起練習,在周二或周四還會向專業的舞蹈老師讨教學習。為了讓旗袍更有韻味,魏玲也去學習古典舞,空閑時經常看各種舞蹈類節目,現在“手機視訊号裡全是這類内容”。
旗袍團裡的另一位成員杜杜有一位24歲的孤獨症兒子,在去年患新冠之後,杜杜的兒子身體狀況變得很差,需要全程陪護。在這樣一份沉重的壓力下,杜杜還是擠出時間參加旗袍秀的學習和排練,在和姐妹一起學習排練的過程中,她找到了快樂,忘卻了生活帶給她的傷痛。用她的話來說就是:開心也要跳舞,不開心也要跳舞。
在魏玲眼裡,參加旗袍團對“星星”媽媽來說不隻是一次喘息,因為“這樣太消極”。
“我們在這一次次排練中擷取了更大的能量,能夠有更積極的心态和更美好的笑容去面對孩子,這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力量的來源、快樂的來源。”魏玲說。
文、圖|記者 甘卓然
編輯:秦小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