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作者:琦子(爸媽精讀作者)

之前,刷到一個視訊。

視訊中,包子媽媽說:“小包子,我昨天在樓下看見一個小朋友因為太生氣,用力拍打自己的臉,感覺好吓人。”

小包子淡定地回答:

“那他媽媽一定沒有教過他生氣時可以做這三件事情。

1、用語言表達憤怒,生氣時大喊我太生氣了。

2、用動作+語言表達憤怒,生氣時可以邊跺腳邊喊,我太生氣了。

3、描述自己的情緒值+主動請求幫助。我的生氣溫度已經到100攝氏度了,我需要幫助。”

聽孩子說完,媽媽開心地贊揚道:

太棒了,我們要學會正确地表達憤怒,而不是憤怒地表達。

視訊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複,我不禁問自己,孩子發脾氣時,我到底是怎麼做的。

不得不承認,大多父母都選擇了立即制止,卻很少有父母,及時給予孩子“引導式溝通”。

其實,孩子發脾氣,才是教育的最佳時機。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溝通方式

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每一種憤怒的背後,都隐藏着我們的期望和需求,表達憤怒,就是充分地将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

看過這樣一段視訊:

一個孩子,3、4歲的樣子,突然發飙發狂,隻見他不斷朝媽媽吐口水,用手拍打媽媽,甚至搬起闆凳砸媽媽。

孩子莫名其妙地發火,媽媽無法了解,于是生氣地朝孩子吼道:

“你是想砸死我嗎?為什麼突然發火?”

哪知孩子非但沒有停止亂發脾氣,反而再次費力地朝媽媽襲來。媽媽一把抓住孩子,這才發現孩子的褲子尿濕了。

武志紅号上小男孩多多的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下雨,學校原本定去公園的計劃取消了,多多是以感到煩躁不安。吃飯的時候,他開始胡攪蠻纏。

媽媽百般哄勸,多多就是不動筷子,嘟着嘴非要吃餃子。

出于心疼,媽媽煮了多多最愛的韭菜餃子,但他隻吃了一口,就喊難吃,又哭鬧着換吃湯圓。

結果媽媽的耐心被磨完,不再依着多多,沒想到孩子卻更加無理取鬧,一邊哭鬧,一邊扔碗摔筷子。

是以,你看,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無法解決外界困境或無法表達清晰内心的混亂。

腦科學中有項研究證明: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渴望秩序,右腦主要情緒。

孩子出生時,情緒腦已發育完善,然而邏輯腦則需要到30歲之後才能發育完成。

遇到問題,孩子一旦無法正确應對,情緒腦立刻被糟糕的感受所吞噬,可惜邏輯腦此時并不能把思路理順,最終導緻出現行為偏差。

發脾氣是表象,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是:我遇到困難了,我解決不了,我需要幫助。

父母眼中的無理取鬧,很大一部分是孩子尋求幫助的溝通信号。

親子教育,少的是無緣無故發脾氣的孩子,多的是沒耐心弄清緣故的父母。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回應方式,決定了溝通品質

生活中,相信你一定見過這樣的父母。

孩子一旦發脾氣,他們要麼言語阻止,要麼暴力終結。

孩子為了某個東西撒潑打滾,他們因為顧及面子,隻好選擇順從。

更有一種父母,估計你在網上也看到過,孩子歇斯底裡地哭泣,他們則選擇淡定圍觀。

……

以上種種回應方式,其實是錯誤的,最終可能養出了一個病态的孩子。

這些孩子長大後要麼暴躁易怒,自卑又懦弱,要麼順從,成為讨好型人格,要麼通過自殘,來達到自身的目的。

就像心理治療師彼得·萊文所說:

“未被處理和釋放的能量殘渣會被困在神經系統中,它們伺機報複,會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産生嚴重破壞。”

繪本《傾聽孩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弟弟過生日,媽媽送給弟弟一份禮物,但當弟弟看到禮物的那一刻,卻崩潰大哭。

他朝媽媽吼道:“為什麼要送我這種禮物,你隻愛哥哥,根本不愛我。”

媽媽并沒有急于訓斥孩子,她意識到,孩子之是以如此咆哮,是因為這個禮物和她上次送哥哥的差不多。

她看到了弟弟憤怒的情緒背後,其實想要表達的是:“你不愛我”。

媽媽溫柔地向孩子解釋道:“我很遺憾你不喜歡這個禮物,但我确實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我非常愛你,絕對不會傷害你。”

最後,媽媽給了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在媽媽的引導下,孩子非但沒了怒氣,反而開開心心地接受了禮物。

作家雷布斯說過:“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内心解決問題。”

唯有父母的愛,才能克制孩子内心的躁。

父母之愛子,不是給予他豐盈的物質,不是強制他改變,更不是任他自生自滅,而是積極正面回應,幫助他成長,最終學會獨立應對生活的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引導孩子正确發脾氣,是父母給孩子最進階的教育

《最強大腦》節目中的北大教授魏坤琳說:“每次孩子鬧情緒,我一點都不生氣,因為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大腦整合的機會。”

孩子發脾氣,正是父母引導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

1、描述情緒,幫助孩子安靜下來

情緒識别,是孩子迅速冷靜下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僅僅是給情緒指定一個名字或者貼一個标簽,就可以讓情緒平靜下來。

是以,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給孩子的情緒命名顯得尤為關鍵。

父母可以嘗試這樣說:“我看到你在摔東西,你是因為……,感到生氣嗎?”

還有一種最直覺的辦法,就是帶孩子一起去看電影《頭腦特工隊》。

劇中,孩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腦袋中存在5種不同的情緒小人,樂樂(快樂)、怒怒(生氣)、憂憂(悲傷)、厭厭(厭惡)、怕怕(害怕)。

每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可以問,你腦袋裡的怒怒是不是出來了。

愛孩子,就幫孩子看清自己的情緒。

2、接納情緒,避免孩子淹沒在情緒洪流之中

情緒是自我的延伸,承認孩子的情緒,等于承認孩子自己。

尤其孩子的自我尚在形成階段,他最需要父母給予肯定。當孩子發脾氣,父母盡量不要帶有任何的評判性言語。

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生氣,發洩是可以的哦,但你記得不要傷到自己。我會在這裡一直陪着你,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喲!”

孩子在無助的時候,被肯定,看見和支援,才能不被巨大的情緒所吞噬,避免形成創傷和情節。

3、複述情緒,整合孩子的情緒腦和邏輯腦

《全腦教育法》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4歲的凱蒂,非常喜歡上學。可有一次,她在學校突然生病後,就開始鬧着不去學校了。

爸爸托馬斯明白了凱蒂的心路曆程:學校=生病=爸爸離開=害怕。于是爸爸決定,幫助孩子整合自己的情緒腦和邏輯腦。

他先引導孩子回憶了很多學校好玩、有趣的地方。

随後詢問孩子:“我知道你不願意去學校,是因為你在學校生病了,對不對?”

接着爸爸将孩子生病那天的感受複述出來:

“那天早上,我們很開心地去了學校。後來你感到很不舒服,但老師把你照顧得很好,對嗎?而且爸爸也第一時間趕到了,是不是?”

在爸爸的引導下,凱蒂知道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在經曆着什麼。沒多久,凱蒂就重燃了對學校的熱愛。

除了父母自己,沒有人會對你家孩子的情緒負責。

孩子發脾氣,是情緒體驗最差的時候,也是最無助迷茫的時候。

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負面情緒,才是育兒的最高成就。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很認同一句話: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此時,他把自己所有的不堪、無助以最醜的方式,展現給了父母。

唯有父母的愛,才能帶給孩子正面的經曆和體驗,唯有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才會朝父母期待的方向成長。

是以,從今天起,用充滿愛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感覺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并試着将孩子所遇的危機都轉化為成長的機遇。

要知道,你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幸運。

願父母都能在孩子發脾氣時,把握住教育的最佳時機。

作者簡介:琦子,富書作者,一個心中有夢,眼裡有光,逐夢前行的寫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