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名鼎鼎的長清務子山口

作者:一小群影視漫畫

文/圖 趙福平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道路,大凡有山的地方就有山口。在有山有水,有城有郭的濟南市長清區當然也不例外。比如連接配接歸德街道與馬山鎮的大石門山口,連接配接雙泉鎮和肥城老城街道的劉口山口等。今天介紹的這個山口在長清區可以絕對地說人人皆知,家喻戶曉。這個大名鼎鼎的山口就是務子山口。

大名鼎鼎的長清務子山口

(兩山對峙的務子山口)

務子山口位于文昌街道與崮雲湖街道交界地,因山口坐落着務子村而得名。在長清主城區龍泉街最東端過鳳凰路口後這條道路還是這條道路,但名字卻被官方命名成了丁香路,由此再向東南方向走不遠即是務子山口。此處文昌山南山,務子西山對峙,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山坳狹長地帶就是上述主幹道經過的地方。大體以山坳分水嶺為界,山口以東為崮雲湖街道轄地,西邊為文昌街道地域。山口東邊最近的村莊為務子西村,也就是現在的丹鳳社群。山口西側最近的村莊為東鋪村,也就是現在的東鋪社群。

曆史上的這個山口是長清縣城通往崮山、張夏、萬德、泰安、華東等地的交通要道。但由于時代局限,此處坡陡路窄,落差很大,坎坷難行。由于離長清老城距離較遠,加上周圍山高林密,群峰連綿,是以這裡也是一個強人經常出沒的地方。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在山口北側,也就是現在文昌山公園南端最高的一個台基上,還建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大三開間關公殿,周圍生長着粗壯的桧柏樹棵,殿前豎立着曆朝曆代的古碑數方。隻是由于時代變化的原因,上述古建及遺存現在是難覓蹤迹了。

這個山口之是以叫務子山口,那就不能不提東側山腳下的務子村。

據曆史文獻記載,該村最早建于唐乾甯年間(894-898),以其地勢中間高而平坦,命名兀子莊,也有人寫杌子,都是中間高而平,周邊低而曲之意。由于後來村莊三面環山一面靠河,夏秋清晨彌漫露水遍野滋潤莊稼生長,寫作霧滋莊。又由于漢字逐漸簡化的原因,也寫務滋。新中國成立後幹脆稱作了務子。莊内有前、北、中、西四條街,之後由于人口增多的原因,在這四條街的基礎上又成立了務前、務北、務中、務西四個行政村。

據民國版《長清縣志》記載,明清至民國二十年(1931)之前,務滋莊為山茌區崮保裡所轄。民國二十年後裡制取消,舊區名改為數字序列,此時山茌區改為長清縣第三區,務滋為第三區第五鄉。1958年後為崮山人民公社、崮山區公所、崮山鎮下轄大隊、村莊。現在為崮雲湖街道的丹鳳社群。不過務子四村雖然遷入社群,但村莊機制和名字沒有被撤銷,而是被保留下來。

時間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當時的長清縣舉全縣之力修建一座全省最大的水庫東風水庫。就在大壩合龍後不久,溢水将務子莊不少地方淹沒。随後該莊四村的群眾整體遷出原址。而務子西莊也就是簡稱的務西村就搬遷到山口東南側很近的山腳下建村。海拔高度就比被淹前的老村高了非常多。當時流傳着這麼一段順口溜:

開山炒米店,

一溜大崮山。

跐着杌(務)子

看大(dai)彥。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此時的務子村雖然地勢比較高,但由于是坐落在山峪中,想看到東北方向的開山、炒米店等村,由于大崮山等山脈的遮擋,根本看不到。就是東南方向不算很遠的大彥等村,也得站在凳子上伸長脖子才有可能看見。跐,四聲,長清方言,意為“站”、“立”、“登”之意。

大名鼎鼎的長清務子山口

(山口分水嶺附近)

從實際情況看,文獻中記載的東風水庫溢水,準确講應是回水。因為大壩合龍後河水就由過去的向下流,改為庫水回向上遊的方向走。原來地勢相對較低的務子四村被淹也就不難了解了。

進入新的時代,2008年5月8日,随着長清撤縣設區的實施,長清主城區急劇擴大,原先處在城東很遠距離的山口仿佛一下子就到了城邊上。又由于大學城的建設,過去偏僻荒涼的務子四村附近,建設起了大型居民聚集地丹鳳社群。“山入郭内,城在山中”的城市布局好像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完成了。

大名鼎鼎的長清務子山口

(務子四村所在的丹鳳社群)

城區建設步伐地推進,道路建設自然快馬加鞭。長清主城區通往崮雲湖街道方向原“長崮路”地拓寬改造也就正式提上議程。而處于咽喉位置的務子山口則在道路改造後,高度鑿低了很多,而且還拉長了坡道的距離。此處路段也就由過去的一條窄路改造成了雙向六條機動車道、兩條非機動車道、兩條人行道及兩條綠化帶(預留機動車道)的寬闊通衢大道。成為長清主城區通往大學城區兩條主幹道其中的一條。現在人們開車路過務子山口時,基本感覺不到坡度的存在,似乎一眨眼的瞬間就過去了。就算是騎電瓶車或自行車或幹脆步行,走起來也不像以前那樣特别費勁了。

而真正讓務子山口遠近聞名的還不僅僅是上述曆史、文化、交通等因素,而是20世紀七十年代初,人民政府推行移風易俗等殡葬制度改革地具體實施。

當時由于國家經濟落後,人們的口糧還不能滿足基本要求。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國家在實施人口計劃生育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糧食生産。“不能讓死人跟活人争飯吃”,其具體做法就是平掉良田中的墳墓,用來增加良田面積。其後去世的人們就推行火化,以此改變人們土葬浪費良田的習俗。

長清殡儀館就是在這一時期内建起來的,位置就標明在務子山口西側一偏僻的山坳内。殡儀館雖然在務子山口,但此處的位置和務子四村無關,而是城關鎮東王、東鋪等村的土地,也就是現在文昌街道東王管理區轄地。

從此,務子山口基本就成了長清轄區内每個人生命終結的專用地名詞。“去務子山口了”就是人已逝去,“快到務子山口了”就是人快不行了等。也就是從那時起,務子山口聞名天下。

經過社會各界對移風易俗等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群眾從火化開始階段的不了解,到現在的完全支援配合,無不反映出群眾觀念的巨大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作為一個特殊時刻我們不能忘記,2022年年底時段,三年疫情進入尾聲,原來的管控措施全部取消。此時的新冠病毒雖然銳性大減,但很多有基礎病的老人還是沒有挺過這一關,以至于去世的老人特别多,等待火化的在務子山口排起了幾裡長的長隊。殡儀館迎來了工作過程的巨大考驗。但随着時間地推移,一切都過去了,現在的務子山口又恢複了往日的模樣。兩邊的青山還是郁郁蔥蔥,附近的樹木還是茁壯生長,道路中間的車輛還是川流不息。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巧合,從務子山口去往殡儀館的路口和文昌山公園最南端入口,隻有區區幾十米之遠。長清區最美的公園和長清區最靜的地方竟然毫無違和地連在了一起,這應是人間社會和神靈世界和諧共存的最好诠釋吧。

大名鼎鼎的長清務子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