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年是哪一天?為何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看完明白了

作者:甜媽很努力

在你的家鄉小年是哪一天呢?每年到了年底,關于小年是哪一天,就容易引起南北方人的争吵。有人說是臘月二十三,因為每年都是這天送竈神。

小年是哪一天?為何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看完明白了

而南方的朋友則會說,從小到大一直都知道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從來沒聽說過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還有些網友則說,他們的家鄉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五日。那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早期小年一直都是臘月二十四日。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小年。它作為大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民間也叫它“交年節”、“竈神節”、“祭竈節”,或者是“小年下”、“小年節”等。

關于小年這個傳統節日的起源,民間有種說法是由于古人對火的崇拜。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祭竈的習俗了,并且它還位列“五祀”之一。到了魏晉以後,竈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竈較為隆重。

小年是哪一天?為何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看完明白了

關于祭竈是祭誰,在民間也有不同的版本,一種說法是炎帝,另外一種說法是祝融,還有一種則說是竈神。但是在民間有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說竈神是一個叫張生的小夥子。

這個小夥子家裡條件不錯,是當地的鄉紳,很早就娶了個媳婦,但是多年來一直沒有生育孩子,遭到了張生的嫌棄。後來張生又娶了個妻子,進而導緻原配妻子氣不過而跳河自殺。幸好被一個樵夫救下來了,然後日久生情嫁給了樵夫。

而張生也因為好吃懶做,後來家道衰落了,妻子也跟人跑了,他也淪落到乞讨為生。有一年臘月份,張生乞讨到一戶人家,發現女主人正是前妻,不僅家庭幸福,而且還有幾個孩子。張生羞愧難當,然後就鑽進竈膛燒死了。

小年是哪一天?為何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看完明白了

正好被玉帝看到了,看到張生有悔恨之心,就封他為竈神,規定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向他彙報人間每家每戶的情況。也因為這個原因,竈神在民間備受尊敬。從這以後就有了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竈的習俗,祈求來年平安和财運。

據史料記載,在宋朝、明朝等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竈的,翻閱古代的很多史料,在清朝以前,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地區,基本都是記載着臘月二十四祭竈,隻是在清朝以後,小年的時間才發生了變化。

小年到底是哪一天?

如今在北方地區,基本都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在南方地區則多數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還有少數地方是在臘月二十五日過小年。那麼問題也來了,為何在清朝以後,小年的日期發生了變化,而不再是同一天了呢?

小年是哪一天?為何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看完明白了

據史料記載,在清朝早期的時候也是在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但是自雍正皇帝開始,就發生了變化。因為雍正皇帝是比較勤儉節約的,他提倡要節約,而在當時皇家也有個習俗,就是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甯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彙報一下工作情況。

雍正帝為了節省開支,畢竟臘月二十三祀神,二十四國小年祭竈,這樣就有點浪費,于是就在祀神的同時,順便也把竈王爺也給拜了。而皇帝都這樣做了,其他的王族、貝勒随之效仿。

小年是哪一天?為何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看完明白了

之後文武百官也是紛紛效仿,在北京的官府衙門都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祀竈王爺,老百姓看了,也是跟着這樣做,從此以後就開始在臘月二十三祭竈,小年也從臘月二十四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三。

而南方地區和京城比較遠,繼續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有些船家,就是打漁為生的漁民,則選擇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在小年這天也有不少的習俗,比如剪窗花、掃塵土、理發、洗浴、吃竈糖、煮湯圓等,但最重要的就是要祭竈神了。

民間傳說竈王爺要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是以祭竈的時候,就會準備一些竈糖、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而竈糖則是給竈王爺準備的,這種糖很甜,而且還非常的粘牙,這樣做就是希望竈王爺吃了竈糖以後能多說好話。或者是黏住他的嘴,少說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