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作者:近代說史

随着人們生活不斷的變化,一些以前的老行當也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随着許多老藝人年齡的增長很多以前的老手藝再都慢慢的在消失,下面這些曾經的老行當不知道你還得多少?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絞面

絞面是婦女一種古老的美容項目。全國各地也都有相關技藝傳承人。其行頭其實很簡單,隻需要兩把線,一盒粉,一支眉鉗,兩張凳子供攤主與顧客對坐即可。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絞面”也稱“開面”,是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修面美容技藝,僅用一盒粉、幾根細線就可以讓人的臉部肌膚容光煥發,在缺少化妝品、美容院的年代,這項手藝受到萬千婦女的喜愛。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在福建、台灣和粵東地區。古時候,粵東地區的女子在出花園、出嫁、過節、生子滿月、長輩喪禮等重要場合都有“挽面”的習俗,為她們“挽面”的人稱為“挽面婆”。但是随着時代不斷的進步絞面這項老行當也逐漸消失在了大衆視野中。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染匠

染匠是一個古老的職業,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嘗試着将自然中的赭石、朱砂等有色礦物或者草木等植物研磨成粉或者漿液,用來塗抹衣物以染色了。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染匠是掌握印染技術的人,他們要麼在染坊裡當技師,要麼走村串巷為農戶印染零碎的布匹。一般情況下,人們把在染坊裡當技師的人稱為染師或先生,隻把那些走村串戶染布的人稱為染匠。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挑貨郎

貨郎擔是實實在在的“擔”,一根扁擔,兩頭各自挑着特制的木箱子。一頭箱子裡擺着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像逢衣服用的大針、頂針、扣子、秀花用的彩線、發夾、木梳篦子、五顔六色的頭繩、雪花膏、香粉,鏡子。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最被小朋友懷念的當然是挑貨郎。他們的貨擔裡藏着的是最好吃的水果糖,不管孩子們拿什麼來換,都能心滿意足得離去。隻不過如今各個行業想要生存都非常難,像挑貨郎這樣收入微薄的行當自然也就難以維持下去了。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剪紙藝人

隻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手指輕盈的舞動下,随着紙屑的飄然落下,片刻中,一幅幅氣勢恢宏的剪紙作品就誕生了,有和諧農家樂、有作物大豐收等等……每一張剪紙都是那麼精美,惟妙惟肖。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它是一種镂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剪紙作為中國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曆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曆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内外人士所喜愛。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磨刀師

每個在鄉村長大的都熟悉這樣的聲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記憶裡是那樣的安甯,那樣的與世無争。倘若真真考究起磨刀這個職業的起源來,可說是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任何一種行業,都有做到極緻的人,這就是工匠精神。在舊社會,磨刀磨剪子也是一種行業,若是菜刀剪子鈍了,就找磨刀人打磨一下,保證鋒利無比。小小的菜刀也成了消耗品,用壞即扔,磨刀行業也就落寞了。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接生婆

說到了古代的婦産科,“穩婆”就不得不提了,是舊時民間以替産婦接生為業的人。因曆史時期和南北地域及民族文化的不同,其有“隐婆”、“産婆”、“收生婆”、“接生婆”及“老娘婆”等,為屬江湖“三姑六婆”之列。

接生婆通常都是随身帶着三大件:一個裹着剪刀的紅布包袱,一個木盆裡放一條毛巾,還有一杆稱量為十多斤的小秤。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在古代由于醫療條件很差,很多時候會由于衛生等原因導緻産婦與嬰兒死亡。是以,古代接生婆這個職業即是個危機行業,也是讓人害怕的行業。大部分都是又年紀不叫大的老婦女擔任,年輕人沒一個願意幹。

在上世紀80年代,接生婆這個職業還很常見,大多數的80後出生,都是由接生婆接生。到了90年代,接生婆就已經不是很多見了,雖然村裡的婦女們生産,依舊沿用接生婆,但城裡的婦女大多都選擇去醫院生産。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剃頭匠

剃頭匠在中國古代有多種稱呼,包括剃工、待诏、篦頭師傅、剃頭師傅、剃頭匠及整容匠等。《詩經》中寫到“予發曲局,薄言歸沫”。當時的理發主要是沐發和梳理修飾頭發。

在農村的“當圩”上經常能看到“剃頭匠”,肩上背着“挑子”,找個背影的樹蔭下就開工了。從來不見集市上的剃頭匠招攬生意,理個發價錢便宜,非常的劃算。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剃頭以後,手藝好的剃頭匠,還要給顧客捶肩砸背,等同于現在的“按摩”:剃頭匠在顧客肩背一番敲砸,最後在一個清脆響亮的巴掌聲中結束剃頭程式。

過去的年代,人們對于服務行業存在一種歧視心理,認為是伺候人的,很多人都不願意幹。但是剃頭師傅們有自己的理論。他們說,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甭管貴賤,都得被我摸着腦袋說話!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街頭上已經很難再聽到那些熟悉的叫喊聲,一代又一代的老手工藝人正悄然遠去,成為人們心中的記憶。那些傳統的老行當還有很多,他們随着時間的腳步,變得鮮少見到,但不可質疑的是,這些手藝在大陸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間逐漸消失的幾個老行當,勾起讓人淚目的回憶,你還記得幾個?

這些行當都在逐漸的被取締,但是有些行當的技術卻是值得傳承下來的,比如棕匠制作日用品的手藝和漆匠那份高超的手工上漆技術,其實很多的傳統手藝不應該被時代所抛棄,因為許多的傳統手藝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