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球員留洋為何越來越難?難以融入别人的圈子,不隻是水準菜

作者:定福莊小霸王

每一次國足兵敗,大家都會進行反思。每一次反思來反思去的原因,也是大同小異!而在這些年國足戰績不斷下滑的背後,中國足球和國際的交流在逐漸減少,大家也在反思,為什麼近些年留洋球員越來越少,中國球員留洋為什麼這麼難?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為五個次元來看:

第一個次元——明明能出去但不太想出去;或者已經在國外立足了,自己主動想回來。

代表人物是蒿俊闵,馮潇霆和黃博文也屬于類似的情況。

中國球員留洋為何越來越難?難以融入别人的圈子,不隻是水準菜

從沙爾克04走的時候,蒿俊闵接到了多家歐洲俱樂部的邀請。當時蒿俊闵如果選擇去荷甲,對方願意為他提供主力位置。他如果去到五大聯賽的其他俱樂部,那也能競争一個主力位置。但是蒿俊闵在沙爾克04的時候,他的場外社交圈主要是以當地中餐館老闆為主的華人小圈子。

喜歡玩但在當地融不進外國人的圈子,在華人小圈子也沒什麼玩頭,這才是他要回來的主要原因。

當然三哥當年回國優先選的是泰達,他主動找了李廣益。但他是自由身走的,泰達不可能掏錢把他買回來,最終是魯能掏了這個錢。

而馮潇霆和黃博文在南韓的情況也跟蒿俊闵有類似之處——他們具備了在全北立足的能力,但因為家庭,因為全北想高價套現,再加之恒大确實給的太多了,也就順水推舟的回來了。

第二個次元——自己想出去,但俱樂部死活不放。

代表人物張琳芃。

中國球員留洋為何越來越難?難以融入别人的圈子,不隻是水準菜

當年切爾西求購張琳芃鬧的是沸沸揚揚,由于他的水準确實不太可能在英超豪門打上主力,再加之切爾西和恒大沒有在回購條款上達成一緻,這也讓恒大當年一口咬定,張琳芃去切爾西是出口轉内銷的陰謀。但當年求購張琳芃的歐洲俱樂部,可不止切爾西一家。

在裡皮離開恒大之後,國米通過小裡皮向恒大問過張琳芃的價碼;恒大的回應是,低于800萬歐免談,國米一聽就沒下文了。

而在西班牙人求購武磊之前,他們早在16年就想引進中國球員開拓中國市場,目标人選也是張琳芃。且當年西班牙人對于恒大在合同裡加入的回扣方案等條款都可以照單全收,但是在轉會費上,恒大一上來就提出了1000萬歐;後來經過拉鋸,談到800萬歐,實在談不下去了。而日後西班牙人從上港帶走,當時剛剛包攬中超金靴+MVP的武磊,才花了200萬歐。

可以說200萬歐,是歐洲市場對于頂尖中國球員,價格認知的極限了。恒大當年給張琳芃開的800萬歐,放到歐洲轉會市場,就是沒有誠意去放人的展現。

第三個次元——努力融入了,但去的時機不好,能力也稍微差點意思,最後不得不回來。

代表人物張呈棟、張稀哲。

中國球員留洋為何越來越難?難以融入别人的圈子,不隻是水準菜

張呈棟當年是在球隊準備期都已經差不多了,才去的西班牙,導緻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融入主教練的技戰術體系,半年聯賽隻有一次租借的機會就回來了。

張稀哲是我們的賽季結束,人家的賽季進行中去的;在人家日常準備聯賽時,他得先從體能開始拉。好不容易體能拉上來了,能跟上人家的日常訓練了,但當時的狼堡中前場也确實競争太激烈了。跟德布勞内、許爾勒、佩裡西奇、阿諾德這些人競争,他确實是競争不過。

而前些年的張玉甯和武磊,他們也是在外闖蕩多年,已經付出了全部努力。但面對着巨大的競争壓力,扛不住回來了!

第四個次元——水準太差,連出去的機會都沒有。

這一類的球員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中國球員留洋為何越來越難?難以融入别人的圈子,不隻是水準菜

21年足協内部讨論過一個留洋名單,那份名單上的女足球員都先後出去了,但那份名單上的男足球員,隻有郭田雨被短租出去了。而之是以郭田雨當時能出去,跟維澤拉本身就是中國經紀公司控股俱樂部,以及21年聯賽打進了10個球,展現了很好的潛力有關。

至于名單上的其他球員,高天意、段劉愚、張玉甯、韋世豪、段劉愚、陳彬彬、楊立瑜和鐘義浩、朱辰傑等等,那是足協動用了各種關系,甚至找到了中資俱樂部的老闆,但還是沒能走出去!

第五個次元——把年輕球員往西班牙、葡萄牙低級别聯賽送。

你覺得是夢想,實際上是投機!

中國球員留洋為何越來越難?難以融入别人的圈子,不隻是水準菜

從韋迪時代的留葡計劃以及萬達西班牙留洋計劃開始,西班牙、葡萄牙的低級别聯賽裡,陸續出現了非常多的中國年輕球員。

在媒體的造勢下,很多球迷一度把這些球員當成了中國足球的希望。但最開始,這些在西、葡低級别聯賽俱樂部效力的年輕球員,不從俱樂部拿工資,他們的工資是經紀人出;就連他們的比賽機會,也是經紀人花錢買出來的,且多為邀請賽,當地正式的青年聯賽出場機會寥寥無幾。

而以中國的經紀人收購東方龍和萊雄伊什等俱樂部為起點,目前在西班牙、葡萄牙,很多中國年輕球員所效力俱樂部的所有權,都在中國的經紀人手上。就連一些中超俱樂部老總,國内知名球員,都在西班牙、葡萄牙有自己的俱樂部。

而這些經紀人、知名球員、老總在國外投資低級别俱樂部的目的也不言自明!很多年輕球員在被送出去那一天,經紀公司就已經開始盤算着,未來用什麼樣的價碼把他們給弄回來。而為了得償所願,往往國少國青國奧就成為了使勁的方向。鍍個金,在國字号刷夠了履曆,再往回賣,這可就比出國前一張白紙的價碼好太多了。而這些在金元足球時期被賣回來的海歸球員,不僅個人拿到了非常好的待遇,經紀公司也掙得是盆滿缽滿!

其實一個國家足球的發展,青訓是根基,聯賽是基礎,留洋是發展的通道;至于歸化,是一種補充!但是當留洋已經從夢想變成了生意,這樣的留洋還能成為中國足球觸底反彈的重要通道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