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辰學典】312:第十三篇子路14

作者:渝夫的文苑
【夜辰學典】312:第十三篇子路14

  撰文/夜辰·河南鄭州

  編輯/渝夫·天津河東

  【渝言不止】

  一言興邦也好,一言喪邦也罷,關鍵在于實事求是和付諸實踐。對此,最到位的解讀,莫過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夜辰學典】312:第十三篇子路14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翻譯】

  楊伯峻——魯定公問:“一句話興盛國家,有這事麼?”孔子答道:“說話不可以像這樣地簡單機械。不過,人家都說:‘做君上很難,做臣子不容易。’假若知道做君上的艱難,自然會謹慎認真地幹去,不近于一句話便興盛國家麼?”定公又道:“一句話喪失國家,有這事麼?”孔子答道:“說話不可以像這樣地簡單機械。不過,大家都說:‘我做國君沒有别的快樂,隻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違抗我。’假若說的話正确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麼?假若說的話不正确而也沒有人違抗,不近于一句話便喪失國家麼?”

  李澤厚——定公問:“一句話便可以振興國家,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這樣去期待語言呀。人們說:‘做國君艱難,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幾乎這一句話就可以振興國家嗎?”“一句話可以喪失國家,有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這樣去期待語言呀。人們說:‘我做國君并不快樂,隻是沒人敢違抗我講話罷了。’如果講得好,沒人敢違抗,那不很好嗎?如果講得不好,也沒人敢違抗,那不就是一句話便可以喪失國家嗎?”

  錢穆——定公問道:“隻一句話便可興國,有嗎?”孔子對道:“說話不能如此般的期望呀。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若果知道做君之難,那就庶幾乎一句話可以興邦了。”定公又問:“一句話便可失國,有嗎?”孔子對道:“說話不能如此般期望呀。有人說:‘我對做君不覺有何可樂處,隻是說了話沒人敢違拗。’倘是說的善,沒人違拗,不好嗎!若說的不善,沒人敢違拗,而你認此為可樂,那就庶幾乎一句話可以失國了!”

【夜辰學典】312:第十三篇子路14

  【夜辰心得】

  魯定公,魯國國君,非常欣賞和信任孔子,任其為大司寇,常常向其請教。幾,幾乎、接近,朱子解釋為期望。

  定公的兩個問題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可以喪邦,有諸?”說到底,這兩個問題可以歸一,即一個問題的正反兩面,隻要一個成立,另一個也就成立。夫子首先對這個提問的思維邏輯予以評價,“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就是說這話太過于絕對,楊伯峻翻譯為“簡單機械”更便于了解。這讓我想起一個國王,讓臣子窮盡所能找出世上最智慧的一句話,結果臨終前得到的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夫子說不能太絕對,但相對來說是成立的。他列舉了兩句話,一句是“為君難,為臣不易”,意思是為君的難、為臣的不易,體會到這句話就能夠興邦。為什麼呢?核心在“敬畏”二字,真正知道了難和不易,為君為臣就能夠端正态度、戒慎恐懼,決策行事就會臨淵履深、慎之又慎。一句是“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意思是為君沒什麼快樂,唯有說出的話别人不敢違抗這點享受,說出這話就容易喪邦。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難道這一言如此般神奇,簡直猶如咒語的神通,有移山蹈海、呼風喚雨的力量。是嗎?我以為,言語的力量來自于認知。這樣的一言實在太多了,“民為貴,社稷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哪一句沒有興邦的資本?不說别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等等,《論語》裡随便摘幾句話,我看都有這力量。

  那麼,究竟何謂興邦一言?其本質是一種認知,按照夫子的理念,那就是“仁”的認知,有了這樣的仁德,百川的百言,終将歸入“仁”的大海,所謂殊途同歸。

  按照身國同構的思維,一言亦可以興人,一言亦可以喪人。比如,“有志者事竟成”就可以興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可以喪人。興與喪的大樹下面,連的是知與行的根。正所謂:達摩面壁,愚公移山,各下功夫,各摘果子。人啊,别把一言神化,也别把一言泛化,問題的關鍵在于下功夫,果子後面是耕耘的汗水。

  【作者簡介】夜辰,本名張烨琛,“80後”,生于鹿城,軍裝在身,奔走四方;以勞作砺志,以讀書修行,以文章會友,涵養心智,求索人生,現已出版多部個人作品。

【夜辰學典】312:第十三篇子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