蝕花瑪瑙的曆史與工藝
印度河谷文明,又被稱為哈拉帕文明或摩亨佐-達羅文明,是公元前約3300年至公元前約1900年之間的繁榮古代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遺址和範圍
這個文明繁衍于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其城市遺址,如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洛阿爾和哈達帕,呈現出精心規劃的城市布局、複雜排水系統、精美工藝品和象形文字的使用。
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時期興起。
哈拉帕古城的糧倉和大廳景觀遺址
珠寶的魅力
印度河谷文明的居民因周邊豐富的礦藏而早早地有了選擇各種寶石和半寶石的可能性。
帶銘文公牛平印 公元前2500-前1900年 印度河谷文明-成熟期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在文明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總是伴随着小珠串、小印章、小雕像和各種專門工具的發現。
化石桶珠 印度河谷文明早期 公元前3300-前2600年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這些珠寶的制作材料包括各種顔色的玉髓瑪瑙、石榴石、青金石、黃金、白銀、青銅合金、石頭、陶瓷、貝殼、骨頭和象牙,甚至是人工燒制的費昂斯。
蝕花瑪瑙的誕生
印度河谷文明是蝕花瑪瑙工藝的發源地,尤其是哈拉巴,它被認為是蝕花瑪瑙珠和其他珠子的制作中心。
蝕花紅玉髓桶珠 印度河谷文明 公元前2600-前1900年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哈拉巴的工匠就開始了對蝕花瑪瑙工藝的實踐。
三色蝕花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典型的蝕花瑪瑙是紅底白花,也有黑底白花的管狀珠子和帶黑底白色眼圈圖案的珠子。
工藝與發展
這一時期的蝕花裝飾圖案偏好眼圈紋飾、折線和平行線圈,與後來鐵器時代興起的蝕花瑪瑙珠的裝飾風格不同。
蝕花瑪瑙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通過對印度河谷文明遺址出土的大量珠子和毛坯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早在哈拉巴時期,珠子工匠就已經能夠優化原材料,根據材料的特性事先加熱處理,使其顔色更紅、更豔麗。
眼紋蝕花紅玉髓珠 印度河谷文明 公元前2600-前1900年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不同種類的礦石,如瑪瑙、玉髓和碧玉,都在制作珠子之前進行加熱處理以提升材料的色彩和質地。
蝕花瑪瑙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而一些石材,如石灰岩和砂岩,以及石英、天河石、蛇紋石、青金石、石榴石等,由于無法在加熱過程中獲得優化效果,是以直接進行加工。
蝕花紅玉髓桶珠 印度河谷文明 公元前2600-前1900年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制作珠子涉及分片、切槽、鋸段、細啄和研磨等多個步驟,通常打孔和抛光是在珠子制作完成後才進行的。
蝕花紅玉髓闆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對于蝕花瑪瑙珠,裝飾工藝是最後的一步,通過這一工藝添加特定的圖案。
蝕花珠的複興
蝕花瑪瑙在公元前2600年首次出現,随着印度河谷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衰退而一度消失了将近千年。
眼紋蝕花紅玉髓珠 印度河谷文明 公元前2600-前1900年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然而,在公元前500年前後,随着鐵器時代的繁榮,蝕花瑪瑙的技術重新興起,這一複興涵蓋了從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到東南亞,包括克什米爾地區、西藏、南迦巴瓦山以及東南亞的廣闊地域。
角形三色蝕花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在這個區域内,蝕花瑪瑙技術多樣化,各地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工藝類型。
結語
印度河谷文明的蝕花瑪瑙珠揭示了這一古代文明的傑出工藝技能和獨特文化。
眼紋蝕花紅玉髓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蝕花瑪瑙的曆史承載了時光的記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經曆了繁榮與式微,然後在更晚的曆史時期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
蝕花紅玉髓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這些珠子反映了古代印度河谷文明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蝕花紅玉髓珠 印度河谷文明 域見藝術博物館藏
無論是工藝技術還是圖案設計,它們都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影響了印度次大陸及周邊地區數千年的珠寶制作。
了解更多世界古代文化與珠飾藝術,請關注【域見藝術博物館】
參考文獻:
朱曉麗.第一章東印度河谷的蝕花瑪瑙.《喜馬拉雅天珠》.廣西美術出版社.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