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遭到群眾反對,但他下令鑄造的袁大頭卻能得到認可。
1915年,袁世凱向全國宣布将恢複帝制,遭到全國上下的一緻反對,就連他的最為信任的部下,都不支援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的稱帝美夢僅僅兩個多月就破碎,自己也一病不起,不久離開了人世,袁世凱的所有影響力都随之消散。
但在袁世凱主持發行的袁大頭卻能一直在社會上流通,甚至成為百姓所真正認可的貨币。
那麼本就是袁世凱擴大影響力的袁大頭,為什麼沒有随着袁世凱的離世而消失呢?袁大頭為何又能在民間受到如此大的歡迎呢?
01
在大陸在清末的時候,民間一直流通真金白銀,但由于列強的入侵,在大陸大量攫取财富,清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大大減弱。
一些封疆大吏或者割據軍閥,為了維持自己的軍費,不僅濫發貨币,甚至用各種手段,聚集财富,國内百姓苦不堪言。
整個清王朝後期,全國财政都是一團亂麻,孫中山在革命前期就有了改革币制的想法,甚至在出任大總統後,立馬提出要收回鑄币權。
為了整頓全國财政,孫中山特意聯系的一個人——陶德琨,此人不僅是孫中山的好朋友,而且袁大頭和新中國建立後的發行的第二版人民币,都是出自他手。
在孫中山拉起反清大旗的時候,陶德琨就加入其中,孫中山很愛惜他的才能,畢竟他在美國主學的就是經濟貨币學。
但是孫中山當大總統的時候,陶德琨還在湖北工作,孫中山二話沒說,立馬把陶德琨叫到南京去,留在财政部任職。
當時陶德琨提議用孫中山的頭像,鑄造一批開國紀念币,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受到人們的歡迎。
後來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陶德琨被迫前往北京給袁世凱辦事,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力主推進币制改革,結束清末以來的經濟亂象。
其實袁世凱還有一層更深的打算,就是利用币制改革,為自己的軍費找到來源,但對于民間來說,币制統一對百姓也十分有利。
于是袁世凱找來了陶德琨,表示了自己統一币制的想法,陶德琨對袁世凱并不感冒,一來他奪了好朋友孫中山的勝利果實,二來袁世凱稱帝野心日漸明朗。
但袁世凱的币制改革确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于是這一次陶德琨放下成見,幫助袁世凱穩定國内的經濟問題。
經過數月的籌備,袁世凱組成了币制委員會,确立了繼續采用銀本位的币制方案,進而規範全國的經濟狀況。
期間,袁世凱再次找到了陶德琨,陶德琨還以為是經濟上出了問題,結果一問才知道,是袁世凱想要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銀元上。
在當時一些人主張印孫中山的頭像,這讓袁世凱深深不安,為了他的稱帝霸業,銀元上最好是他袁世凱的畫像。
陶德琨不想在争論印誰頭像上浪費時間,直接答應了袁世凱的請求,于是印有袁世凱的銀元就這樣出現在了市面上。
那麼這種貨币又是如何流通起來的呢?
02
清末民初時,全國各地貨币混亂,袁大頭卻能從經濟上統一全國。
這一時期本就是各大勢力争權的時期,為什麼袁世凱支援發行的袁大頭能讓各大勢力都選擇接受呢?
我們可以從當時釋出的政令來看,第一點就是把鑄币權收回國有,地方上不得再私自鑄造貨币。
如果單論這一點,許多軍閥還是不會願意交出鑄币權力的,但在當時,袁世凱有着全國最為精銳的軍隊,多數軍閥都是他的下屬,是以這一點地方上不得不遵守。
還有,為了盡早結束市面上流通的貨币,政府規定在一定時間内,隻要是拿舊币來換,就能得到同等價值的袁大頭,但過了這個時間就隻能進行折算了。
這一點無疑是讓那些私自鑄造的舊币得到了合法的承認,一時間,全國百姓都拿着舊币找到銀行兌換銀元,一時間多數大城市的舊币就消失不見。
還有就是對于銀元的含量進行規定,所鑄造的銀元為了減少磨損,往裡面加入了一成的銅,讓銀元不再容易毀壞。
而這也是銀元得以流通的重要原因,甚至到現在,這些銀元都能儲存得很好,比紙币更加耐用。
正面則是袁世凱的頭像,背面印上嘉禾紋飾,袁大頭的名字也是這樣又來,在政府的統一安排下進行銀元的鑄造。
袁世凱為了赢得民聲,甚至下令鑄币廠不得偷工減料,但凡檢測不合格,就要融毀重新鑄造。
盡管袁世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但嚴格的監管制度,讓袁大頭的價值很穩定,一經問世就深得人民群衆的喜愛。
後來,為了紀念孫中山,陶德琨主持下發了一些印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币,結果在市面時常被人認為是假币。
盡管是銀元,也有群衆選擇不接受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沒辦法,這些銀元在少量鑄造後,就停止發行,繼而繼續發行袁大頭。
後來袁世凱登基稱帝,全國上下共同讨伐袁世凱,主動廢除各種袁世凱不合理第二位政策,不過人民群衆并未是以而取消袁大頭,因為袁大頭已經被群眾所接受。
袁世凱到死也沒想到,能讓他繼續被人們所熟知的,竟是他主張鑄造的銀元。
到了五四運動時,全國上下掀起反帝國主義風波,社會上大力抵制外國銀元,上海的公會直接表示,今後隻接受袁大頭,不認可外國的銀币,無疑再次推動了銀元在中國的流通。
甚至在新中國的建立後,大陸西南地區仍在鑄造銀元,而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
03
1951年,新中國已經成立了兩年,西南一帶竟還在鑄造袁大頭。
這時,新中國已經建立了兩年之久,為何在西南一帶,大陸還在鑄造袁大頭呢?這背後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自從袁大頭發行以來,大陸的經濟環境得到了少有的安穩發展,但在國際上,經濟環境确實一直在變。
先是各國放棄銀本位,美國出台法案,讓美國國内白銀價格上漲,美國這一做法起初是隻想收攏國内的銀兩。
結果在美國一擡價,直接導緻中國的銀價低于美國,美國的資本家嗅到商機,大肆從大陸收購白銀,運到美國,造成大陸大量白銀外流。
群眾也害怕自己遭受到動亂,紛紛把換兌白銀,民國政府一時間陷入白銀危機,為了擺脫這個危機。
國民政府決定進行币制改革,發行法币收攏國内的白銀,防止白銀的外流,短時間内對國家的經濟有着一定的穩定作用。
但這也為日後蔣介石掠奪财富埋下了基礎,此外,銀元依舊可以在社會上流通,由于銀元不會貶值,反而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極為穩定的狀态。
到了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就悍然發動内戰,龐大的軍費開支早已讓蔣介石的苦不堪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蔣介石隻得加法鈔票,導緻紙币大幅貶值,陷入惡性循環。
蔣介石的做法遭到了民間一緻反對,在1948年蔣介石敗退前夕,不得已又重新下令恢複銀本位,全國各地再次開始鑄造袁大頭。
到了1949年,我軍向全國各地進軍,這些百姓對我黨認識不夠,對于黨中央發行的紙币不信任。
他們害怕我黨發行的紙币跟蔣介石的金圓券一樣,最後變得不值錢,于是在這些地方,百姓甯可要袁大頭,也不使用我黨發行的紙币。
我黨也知道百姓也需要适應時間,并沒有強制推行紙币的發行,而是繼續在沈陽鑄廠繼續制造袁大頭,在新解放的地區進行流通。
當時由于國民黨早已停止的鑄造袁大頭,我黨不僅到處網羅之前的老勞工,更是在倉庫中,找到了三十多年沒有使用的模具。
進行維修後投入使用,其形象還是使用的袁世凱頭像,以便于新解放區人民群衆的認可。
1951年,為了日後解放軍進入西藏,成都鑄币廠鑄造了一批在西藏廣為流通的袁大頭,為的就是保護當地百姓的利益,讓他們能有一個過渡期。
此後袁大頭正式停止印發,根據統計袁大頭在大陸印發大概有七億多枚,如果算上其他版本的銀元,大概在十一億枚左右。
當時為袁世凱鑄造袁大頭的陶德琨并沒有跟着蔣介石去往台灣省,他在南京解放後,深感蔣介石對國民經濟的破壞,主動幫助我黨固定經濟環境。
在1954年,陶德琨用自己多年的經濟知識,寫了改進人民币的辦法,采用小面額的建議得到了毛主席的贊揚。
并且在他的努力下,設計了第二版人民币,得到了周總理的認可,毛主席一高興,直接獎勵陶德琨三百萬元,折合新版人民币三百,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1955年,第二版人民币在中央的推行下,在全國各地流通,一些使用銀元的地區,也徹底放棄使用,這些袁大頭則是變成了收藏品。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