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幻對科學傳播的作用,嚴重被低估了

作者:浙江科普

提到科幻,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部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故事讓我們深深折服。如果仔細回味一下,包括“量子隧穿”“蟲洞”“基因工程”“曲速引擎”“時間旅行”“暗物質”這些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科學名詞,有沒有引起我們的關注或者思考呢?

科幻對科學傳播的作用,嚴重被低估了

圖源:電影《星際穿越》劇照

我們欣賞或者觀看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它傳達了多少科學,而是它基于科學所展開的瑰麗想象。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科幻作品确實發揮了科普的功能。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老師在一次活動中曾提到,科幻是科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支很重要的“側翼部隊”。雖然“科幻不以傳遞知識為主要職責,但科幻作品中确确實實‘浸透’了知識。這樣就可以用‘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給大家,特别是給少年兒童傳播知識。”

衆多專家學者都十分看重科幻對于青少年群體的作用,比如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 兒童應該盡早閱讀科幻作品,在9歲或10歲,不能晚于11歲。” “現代航天之父”、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在談論《在兩顆行星上》時也說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年輕時是如何滿懷好奇和興奮,如饑似渴地讀完了這本小說。”之是以如此強調,其原因在于科幻可以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好奇心,并且培養創造性。也有研究顯示,好奇心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成才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

不過倘若我們僅僅将科幻作品之于科普的意義局限在青少年群體的身上,那麼這可能是對科幻作品的一種“貶損”。

科幻作家吳岩老師認為,“脫域”之後的科幻視為一種想象力的文學,一種創意的文學,一種能助力民族崛起的文學,一種能與世界進行溝通的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科幻也應該是一種重要教育手段,它融合了藝術、人文和科學,應該是面向所有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一種教育手段。美國科幻作家布拉德伯裡說,科幻小說是世界曆史上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因為它的思想史,是我們的文明自己孕育的曆史……科幻小說是我們做過的一切事情的核心,而那些取笑科幻作家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借由此,我們需要反思以及強調科幻作品在科普中的作用和價值。但我們如果用對待科普文本的做法來看待科幻作品,是有些欠妥的。

科幻對科學傳播的作用,嚴重被低估了

實體學家楊振甯說,如果你能将許多複雜的現象簡化概括為一些方程式的話,那的确是一種美。對衆多普通公衆來說,科學之美恰恰就禁锢在方程式之中,而要讓人們窺見科學之美,科幻作品則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和途徑。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也認為,“科學之美同傳統的文學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科學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窺她的一線光芒。而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展現在大衆面前。”因而我們可以通過科幻作品所展現出來的“美感”過渡到去欣賞科學之美和科技之美,提升審美的情趣,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科技可以讓生活更美好。

從更廣義的角度上來說,某些科幻作品映射出了當代社會的一些問題,它可以讓人們更内省地看待自我本我他我和超我,看待人類和宇宙的關系,更理性地談論和了解科學技術的運作方式,這實際上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公衆了解和參與科學。

科幻作品也為窺探未來打開了一扇窗,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提升科學家的認知,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供線索,為指導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這實際上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科普,也有助于推動科普向“價值引領”轉變。

對于科幻作品中提到的科學名詞,有些觀衆會因為好奇或者想了解更多而會主動搜尋相關的科學内容進行拓展性學習,進而發揮了科普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可能有人看完科幻作品之後會帶着挑剔的眼光去甄别其中的科學性錯誤或者說“硬傷”,實際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其他閱聽人去深入了解這些科學内容的欲望,這可能也是一種反向科普。

借用科普作家汪潔的話來說,“科幻是基于科學土壤生長出來的一朵奇異之花,它兼具科學的養分和大膽的想象,正是普通人感受科學力量的一個絕佳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普通人用更宏大的視野來看待我們的世界和宇宙,來了解科學技術與人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幻的作用無可替代。”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曾經寫到,“在21世紀,科幻小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文學種類,塑造了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氣候變化等的看法。我們需要好的科學……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價值絕對遠超刊登在《科學》或《自然》雜志上的論文。”

當然,這不是要否定科學研究的價值,而是想強調,在推動科學研究的同時,也不要忽視科幻給科學研究和科普工作所帶來的意義和價值。

科幻對科學傳播的作用,嚴重被低估了

來源 | 科協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