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摸着蘋果Vision Pro過河的,居然是這家中國公司

作者:最話FunTalk
先摸着蘋果Vision Pro過河的,居然是這家中國公司
你會買Vision Pro嗎?

文/何伊然

編輯/劉宇翔

釋出半年後,資深果粉翹首以盼的蘋果Vision Pro終于要上市了。

當地時間1月19日,起售價為3499美元的蘋果Vision Pro正式開啟預購,首批産品将于2月2日在美國發售。蘋果CEO庫克表示:“Vision Pro革命性且神奇的使用者界面将重新定義我們聯系、創造和探索的方式。”在社交賬号,他更是充滿激情地言稱:“這将開啟空間計算時代。”

開售18分鐘後,美國官網顯示庫存售罄;開售2小時後,發貨日期就排到了3月。“蘋果首款頭顯預售火爆”的新聞立刻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顯著版面,一些評論人士甚至驚呼“VR迎來了‘iPhone時刻’”。

這超出了此前蘋果悲觀的預期。因為高昂的售價,此前媒體一緻質疑,可能是受此影響。根據供應鍊消息,蘋果在2023年中就大幅調減了頭顯裝置訂單,從100萬台下降至40萬台,同時推遲了推出低價版本的計劃。2023年底,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蘋果Vision Pro初期備貨僅為6—8萬台。

如此之少的供應量,蘋果隻需要靠着全球資深科技發燒友的支援就可以營造出一機難求的場面。

市場上Vision Pro的加價也是以水漲船高,國内黃牛代購價一度更是高達9萬元,雖然現在價格有所回落,但代購價依舊在 33888-46666 元之間。

這一情景有點像2012 年 4 月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上市時,當時那款AR(增強現實)眼鏡的定價為1500美元(約合人民币9300元),而代購價在12000-20000元。以及之後微軟推出的面向商用機構的HoloLens眼鏡,定價27388 元,但市場價能賣到4.28萬元。

花大價錢買這些産品的一般是科技發燒友。如果錢不夠,也可以選擇華強北的“低替”。在華強北能找到外觀類似Vision Pro的頭顯産品,“特價1999”,隻是除了用來看看電影,“其他什麼也幹不了。”

01

華強北暫時山寨不了

Vision Pro并不是AR/VR 的先行者,甚至可以說是姗姗來遲。

IDC 預計, 2023 年全球 AR/VR 頭顯出貨量為 850 萬台,作為行業絕對領先者的Meta占據了 50.2% 的市場佔有率,超過430萬台。以此作為比較标準,Vision Pro的産量規模顯示出蘋果在2024年期許的市場佔有率也隻是個位數,這完全不能與蘋果在手機行業的地位相比。

但顯然,蘋果的打法還是很蘋果的,即以突破性的創新拿出領先于市場的産品,占據最高端市場。

Vision Pro搭載了桌面級的Apple M2晶片以及R1晶片,配備高通透Micro-OLED顯示屏,畫面像素為2300萬,内置1個LiDAR(雷射雷達)、2顆深度相機、2組傳感器,可追蹤使用者的眼球動作,可拍攝深度照片和3D視訊,6個麥克風,使用者可以使用手勢、眼睛或者語音操作控制,搭載visionOS,不但可以看視訊,還可以上網、社交乃至遊戲,是一台強大的移動智能終端。

Vision Pro可以說是集合了蘋果在軟硬體上的所有實力。蘋果将Apple Vision Pro定位為“空間計算裝置”,不是單純的虛拟現實(VR),也不是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這在市場上是沒有同等戰力的競争對手的。

即使強如谷歌、微軟在一定時期内也難以複制Vision Pro,首先是缺乏蘋果 M2 這樣高性能低功耗的晶片,隻能依賴高通的骁龍産品。就更不用說華強北的“山寨機”作坊們。

高仿 iPhone 搭載的是魔改安卓系統,手機産業鍊相對更為成熟,市場上的确有購買高仿 iPhone 的客戶,但這次,山寨廠除了要面對高聳的技術壁壘,還要面對客戶微妙的心理。正如華強北檔口的老闆對媒體所言,“高仿的蘋果手機、蘋果表你還能戴出去’炫一下’、’裝一下’,我這高仿的蘋果表也隻賣100多元,這個頭顯你隻能在家裡坐沙發上玩,别人也看不到,自然買的人也少。”

市場小,山寨廠自然沒動力“魔改”,畢竟開模也是要錢的,就更不用說缺乏成熟的軟硬體供應鍊。

事實上,Vision Pro高昂的成本連蘋果都覺得吃力。業内分析人士認為,蘋果Vision Pro的零件開發制造成本十分昂貴,盡管産品定價高,但也沒有什麼盈利空間,大機率還是賠本賺吆喝。有投資機構在調研報告中直接稱,Vision Pro對蘋果股價的提振效應“微不足道”。郭明錤也認為,Vision系列産品眼下無法成為交易主題。

某種程度上,Vision Pro在當下更多是一款面向未來的實驗品,現在還不足以成為大衆級的電子消費産品,更像是蘋果在探索并調整長期規劃。

蘋果一直被視作是軟硬體整合能力最強的公司,在全球注冊開發者總數近 3700 萬。而Vision Pro是蘋果自2015年釋出Apple Watch以來第一個新産品類别,也是蘋果第一個在庫克任期内開發的新計算平台。

傳統的XR應用開發難以相容2D和3D内容,極大地增加了開發成本與難度,而蘋果打通了Vision Pro和iOS之間的開發接口,讓2D和3D可以互相相容,還設計了一套标準的UI架構和更符合蘋果使用者操作直覺的互動方式。

Vision Pro的閱聽人是資深科技發燒友,其中多數還是應用開發者,以及商業使用者。負責該項目的蘋果副總裁羅克韋爾就将醫療保健、教育訓練和教育列為Apple Vision Pro的關鍵領域。

某種程度上,開發者們自此之後就有了一款iOS官方指定的XR開發裝置,有助于拉動XR應用的數量,促成XR開發者生态形成氣候。從這個角度看,裝置被命名為Pro也能了解了。

蘋果想要給市場展示的是自身對長期發展的掌控力,要讓頭顯裝置從家庭娛樂的範疇跳出來,擴大到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之中,向着各個領域進行輻射。隻要Vision Pro在生産端可以成為一款普遍使用的基礎性工具,蘋果目前目的就實作了。

庫克是一個非常謹慎且在意能否抓住恰當時機的人,占領消費端是蘋果下一階段才要考慮的問題。

02

蘋果 VS 微軟

雖然一開始市場規模并不大,但蘋果還是需要Vision Pro。

無論庫克表現得多麼胸有成竹,外界确實急需一些好消息來提振對蘋果信心。

新年伊始,憑借在雲和生成式AI業務上的強勁表現,微軟相繼在1月12日和1月20日以2.89萬億和2.963萬億美元市值兩度超越蘋果,登頂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寶座。

自2011年iPhone颠覆消費電子市場,蘋果長期就是全球市值第一名的公司,隻有微軟勉強能夠向其發起沖擊。每次蘋果被微軟反超,就會引起市場對其發展的擔憂。

“微軟處于一個更有利的位置。蘋果還在努力尋找下一個突破點。”

2023年,微軟股價累計上漲近60%。作為OpenAI的大股東,微軟在自己的業務版圖裡全面引入人工智能,在AI領域的準确布局提振了資本市場對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可以說,微軟才是2023年最出風頭的公司。

相比較之下,過去一年的蘋果顯得平平無奇,隻是在按部就班地落實計劃之中的任務。在主打産品上,iPhone15系列繼續“擠牙膏”式的提升性能,消費者的換機意願并不強烈,以至于蘋果不得不“違背祖訓”大幅降價促銷。在新品上,外界等待多年的蘋果汽車遲遲不見蹤影。

2023年11月,庫克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蘋果正大力投資生成式人工智能。有統計顯示,蘋果收購了20 多家人工智能技術公司,一直在擴大AI人才招聘力度。客觀來說,蘋果iOS、Siri、實時語音信箱等功能都是AI在消費端應用的具體展現,可是遲遲不見新品,“舊瓶裝舊酒”遠不能滿足市場對全球第一的期待。

從财報來看,iPhone仍是蘋果的絕對支柱。第三方資料顯示,2023年蘋果在高端智能手機(600美元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從75%降至71%,三星市場佔有率從16%升至17%,華為回升至5%。

特别是中國市場,華為搶先釋出的Mate 60更是直接讓iPhone15的市場表現不如人意。iPhone15上市以來,從沒有出現搶購場面,反倒頻頻因為“價格跳水”登上媒體。

可以說,頭顯裝置是蘋果在2023年唯一讓業界感到驚喜的産品。即便是以專業人士為主要閱聽人,但是它在消費者端的表現也不能夠太過拉跨,繼續挫敗外界對蘋果的信心。

有美國媒體認為,Vision Pro是蘋果近年來最嚴峻的營銷挑戰。

據報道,蘋果為Vision Pro準備了長達25分鐘的史上最複雜示範流程。店員需要先掃描顧客的面部來挑選最适合的配件尺寸,随後讓顧客校準裝置,然後才能開啟正式示範。

可以想象,除了本身就很感興趣的消費者,普通路人很留出充足的時間來體驗頭顯裝置。這意味着蘋果店員得找到目标使用者做到精準營銷,不能像往常那樣在窗明幾淨的店裡看着使用者自主試用樣機。

而根據零售店員工的實際體驗,頭顯裝置佩戴半小時就感到疲憊,即便選擇雙頭帶佩戴,仍不足以緩解長時間佩戴的不适感。

多家企業已經在開發提升Vision Pro佩戴舒适度的配件,蘋果自己也在加緊配套産品的開發。樹立起一塊嶄新的招牌必須得穩住首批使用者的口碑。對于長期坐辦公室的開發者而言,每天看電腦螢幕已經讓頸椎苦不堪言。如果頭顯裝置又加劇了負擔,不僅在客觀上限制了使用者使用時長,甚至可能引發退貨潮。

以上種種,讓蘋果店裡的一線店員看着Vision Pro感到了直線攀升的營銷壓力。

這些顧慮都反應在了股價上,Vision Pro發售後,蘋果股價有所上漲,但并未大幅上漲。市場或許在等待終端使用者對Vision Pro的評價。

微軟的HoloLens眼鏡曾斬獲美國軍方訂單,總合同規模高達218.8億美元,将在10年内為美國陸軍生産12萬套HoloLens。但在去年,美國國會将陸軍要求的第一期 4 億美元采購資金減少到僅 4000 萬美元,用于改進該系統,美國陸軍另外還額外提供了 1.25 億美元用于繼續開發。

微軟在HoloLens眼鏡項目上走得磕磕絆絆,技術更為複雜的Vision Pro也很難說一定就會一帆風順。

除了HoloLens,微軟還有Open AI這張牌,而蘋果在 AI 上的牌并不多。

03

智能頭顯戰事已起?

其實,不但蘋果需要新的計算産品來證明其依然有創新能力,市場也在期待新智能終端來拉動銷量。

随着智能手機換機頻率逐年下滑,全球消費電子的頹勢可能仍将持續較長時間,如果不能帶來颠覆性的新體驗,隻靠現有的品類産品,更多是穩住基本盤,很難再擴大規模。

此前,由于Meta占據着AR/VR行業主導地位,頭顯裝置和元宇宙概念深度綁定。但在生成式AI爆火後,應用場景狹窄的元宇宙已經淪為了昨日黃花。

眼下,外界對蘋果的期待就是把MR/VR/AR裝置從沉浸式遊戲體驗和虛拟空間社交的桎梏之中走出來,把頭顯轉為AI應用落地載體,使用場景泛化至辦公、生活等領域,蘋果又将這樣的期待交到了iOS開發者的手中。

目前,蘋果的預期年銷量都不到100萬台,這意味裝置的使用人數大機率也隻能停留在百萬級。

業内人士表示,MR裝置每一次調整更新都意味着在算力、視場角、分辨率、重新整理率、控制方式、輸入輸出方式等多個次元進行更新,這意味相關軟體的開發和更新難度也幾何指數提升。開發者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從使用者這邊很難獲得滿足預期的回報,隻能指望蘋果拿出更直接的激勵措施,否則MR生态建立速度着實讓人懷疑。

從消費習慣來看,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把消費者塑造成習慣于碎片化接受資訊,快速更新已有資訊,越來越不适應完全沉浸地專注于一件事情。

在使用手機的時候,使用者可以兼顧很多事情。而MR頭顯裝置主打的是沉浸式體驗,在使用中使用者幾乎不能兼顧其他行動,必須給出連續大量的時間和高度的注意力,還得擁有一個不會被随便打擾的實體空間。

這意味着使用者得改變智能手機培養起來的電子産品使用習慣,MR裝置使用起來所需要的無形成本遠遠高于智能手機。

某種程度上,似乎MR領域的每個相關方都還沒有找到最适合的虛拟現實結合思路。

但思路決定出路,消費級智能終端市場萎靡的狀态,所有廠商都隻能寄希望于頭部廠商趟出個新市場,鼓搗出新驚喜。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項目失敗後,微軟HoloLens一度成為可穿戴裝置的希望,而現在“全村的希望”是Vision Pro。

即使Vision Pro售價高昂,即使首批使用者是發燒友,即使初期的用途更可能是商業場景,但如果開發者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越來越低,萬一哪天有了“殺手級”應用,消費者市場一下子打開了呢?

可能到那時,才是華強北乃至國内正經廠商跟進的時候。

現在市場上最接近Vision Pro的産品,是Meta在2023年9月底釋出的全新一代VR産品Quest 3,采用全新骁龍XR2 Gen2處理器,配備雙目4K+超清畫質,配有4顆追蹤攝像頭和1顆深度傳感器,使其能夠掃描周圍的環境,并由3DCG構成的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融合在一起,和Vision Pro類似,提高了視訊直通效果。

當時Meta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在釋出會宣稱這是“全球首款主流混合現實頭顯”。

現在Vision Pro來了,Meta的Quest 3有了直接競争對手。其實,不止Meta、蘋果,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失敗後沉寂已久的智能眼鏡市場在今年似乎重燃戰火。

今年CES2024 展會上,大陸廠商創維數字推出了Pancake2 MR終端裝置,它采用單目4K分辨率的Mrico-OLED顯示屏,前置兩顆1600萬的RGB攝像頭,與蘋果Vision Pro采用的VST技術路線一緻,主處理晶片是骁龍XR2 Gen2。

三星也計劃在今年推出“Galaxy Glass”混合現實頭顯,Galaxy Glass将搭載高通處理器,而作業系統将與谷歌合作建立。

創維Pancake2、Quest 3都搭載高通骁龍XR2 Gen2晶片,而三星、高通和谷歌之間的合作更是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即Galaxy Glass可能是Android對Vision Pro的回應。

在手機市場上,現在是蘋果 A 系列晶片+iOS系統 VS 高通骁龍晶片+谷歌Android系統兩強相争,Vision Pro的推出,無論暫時銷量如何,都會刺激到高通、谷歌也加碼跟進。

這些底層技術廠商加大投入取得突破,讓智能眼鏡真正走進消費級市場,才有小米、vivo、OPPO、創維等下遊廠商完善和推出類似産品的機會,華強北的山寨廠商也能從中受益,推出“低替”産品。

Vision Pro就像是蘋果對着消費市場廣闊的大海撒下的誘餌,泛起漣漪吸引更多競争對手一起加入,共同推動技術突破,并把市場做大。

這次,恐怕國内廠商也還是先觀察,看到可行後再投入跟進的政策。畢竟,技術需要持續、堅定投入,不能機會主義,這是實力尚弱小的國内廠商所缺失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