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作者:花家地鑒古觀今

#精品長文創作季#

古代絲綢之路是連接配接亞歐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配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産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衆所接受,并正式運用。作為絲綢之路的見證者,絲綢之路上的錢币一直伴随着古絲綢之路的興衰不離不棄。

西域諸國篇

新疆位于歐亞大陸中部是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彙之地,吸收着中西方文明的精華,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一些西域地方政權或王國鑄造的錢币充分展現了這種特點。

于阗(tian)古國

漢佉二體錢,是西域古國于阗打制并發行的錢币。

這種貨币有意思的地方是,外形受西方影響采用圓形無孔的造型,正面中心是一匹馬或一峰駱駝的圖像,馬或駱駝的周圍是一圈佉盧文字母。

背面則是漢文篆字“重廿四铢銅錢”、“六铢錢”等。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古龜茲國

龜茲國(拼音qiū‘cí,梵語Kucina)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龜茲五铢錢,是古龜茲國仿照魏晉南北朝五铢錢制成的地方錢币。龜茲五铢錢以紅銅為主,也有黃銅制的,漢文和龜茲文合璧,在新疆發現共計1萬餘枚。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高昌王國

高昌吉利錢。多為麴氏高昌王國所鑄,在吐魯番有大量出土,外圓方孔,大而厚重,制作精良,正面鑄有“高昌吉利”字樣。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西洲回鹘

回鹘(拼音:huí hú;維吾爾文:Uighur/Uigur)又作回纥,是中國的少數民族部落,維吾爾族的祖先。西州回鹘錢。即西州回鹘建國初期仿“開元通寶”形制鑄造的錢币,約在(世紀末8至9)世紀初流通使用。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喀喇汗王朝

10世紀以後,新疆境内先後建立喀喇汗王朝,又稱黑汗朝、西遼政權。元明時期,新疆又有察合台汗國。在歐亞大陸上,阿拉伯帝國盛極一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中亞、西亞諸國。喀喇汗王朝接受了伊斯蘭教。其後新疆地方錢币上開始出現阿拉伯文。

喀喇汗朝錢約為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鑄造,阿拉伯文銘文,采用希臘打壓法制成。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喀喇汗朝錢在新疆境内共發現22000多枚,南疆地區的阿圖什、和田、喀什都不斷有新的發現。其中,在阿圖什,1980年就出土了130公斤,18000枚左右。可見這種貨币的流通量是很大的。

西方諸國篇

東西方往來貿易促進了國家間貨币的流通。通過絲綢之路流入中國境内的外國貨币主要有拜占庭金币、波斯銀币和阿拉伯錢币。

安息國

安息系古代伊朗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6年),因其開創者為阿薩息斯,中國史書稱安息,又名帕提亞王朝,公元前247年從塞琉古王朝中獨立而出,疆域包括整個伊朗高原,226年為波斯的薩珊王朝所滅。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公元105-147年安息沃洛加西斯三世銀币

波斯薩珊王朝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薩珊王朝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在入唐後已經進入了衰微時期,很快就為新興的阿拉伯帝國所滅,末代王子王孫逃至長安。

薩珊王朝打制的金銀币長期流通于絲綢之路上的廣大地區,一度作為國際貨币在西域部分地區通用,東至于長安,西至于地中海沿岸,均有大量的薩珊錢币出土。著名的西安何家村窖藏中即出土有為數不少的薩珊王朝銀币。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薩珊王朝庫思老二世銀币 公元590——628年

薩珊王朝錢币與早期波斯傳統錢币不同,打制的錢币大而薄,對此後的阿拉伯、蒙古等國錢币形制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

薩珊式錢币正面為國王頭像,背面為祆教祭壇,祭壇兩邊有祆教祭祀持劍侍立。錢币上用巴列維文打制出國王名稱、贊語、年代與造币廠的資訊。

阿拉伯帝國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公元661年,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即大陸史書上的“白衣大食”,與當時唐王朝往來頻繁。

阿拉伯在對外征服之初,錢币采用薩珊制式,隻是在錢币正面打制上阿拉伯文,以示差別。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阿拉伯國家仿制薩珊庫思老二世銀币 王像正面下部的邊緣上打制有阿拉伯文字 公元653——670

公元696年,倭馬亞王朝第五任哈裡發馬利克實行經濟改革,由中央打制發行新的伊斯蘭式錢币。

由于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錢币上不再采用人物形象,而是隻用阿拉伯文作為裝飾。這種錢币制式後來影響到了所有的伊斯蘭國家。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倭馬亞王朝 希沙姆銀币

錢币正中為三行古蘭經文,周圈銘文為打制地點及年份。

其後的阿巴斯王朝也沿襲了這種币制,隻是在錢币背面加上了哈裡發的名字。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阿巴斯王朝 穆格台迪爾金币

其後的薩曼王朝、塞爾柱王朝、花拉子模汗國、蒙古帝國等都沿襲了這一币制。

拜占庭帝國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其錢币制式直接承襲羅馬錢币,也是在絲綢之路上影響很大的一種貨币。

西安出土過為數不少的東羅馬金币,即是此類貨币在絲路上流通的有力證明。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拜占庭帝國 莫裡斯銅币 公元582——602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拜占庭帝國 君士坦丁二世銅币 公元641——668

正面為手持十字架的國王半身像或全身像,背面為拉丁字母。

統治絲綢之路地區各王朝發行的錢币有一顯著特點,即通常是将他們的國王或神的肖像印鑄在錢币上。

貴霜帝國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貴霜帝國(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亞的古代盛國,在其鼎盛時期(105年—25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

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百萬士兵二十多萬,被認為是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并列。

貴霜王朝鼎立在亞歐闆塊交接處,處于絲綢之路要道。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往來貿易不僅帶來了商品市場的繁榮,更帶來了先進的文明。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上面幾枚錢币中,刻印着貴霜人信奉的6種神祗,有佛教佛陀、印度教濕婆還有希臘神話人物,文字則為希臘文。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古印度貴霜王朝閻膏珍國王第納爾金币

貴霜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從羅馬帝國賺得了大量的黃金,是以,大量錢币均采用黃金打制而成。大量的羅馬金币流入東方,引起羅馬帝國的通貨不足,史料記載羅馬帝國每年在對外貿易上付給貴霜王朝的金币達5000萬枚,流入中國的則高達1億枚。

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币

一枚枚制作精美的古代貨币,生動的記錄了璀璨的絲路文明。了解它們背後的曆史與文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視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