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西交大校友,“死磕”工業移動機器人

作者:粉巷财經

編者按:

科創賽道正成為城市競争靶點。

陝西高校林立,科研成果全國領先,人才儲備與輸出穩居前列,秉持衆多禀賦優勢,陝西科創力加速釋放,賦能企業韌性發展,産業競争優勢日趨顯著,區域競争力不斷凸顯。

與此同時,陝西頂層設計重視,推進科技産業和實體經濟,并為資本市場儲備科創種子。

2022年8月,陝西省接續啟動第二個推進企業上市“三年行動計劃”,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持續創新完善政務服務舉措,力促優質企業加速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挂牌。而科創企業的上市将反哺産業和實體,優化創新驅動效能,形成良性循環。

每日經濟新聞·粉巷财經曆來關注科創發展,緻力打造一流科創報道欄目,在陝西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推出“科創星球”第三季,深度對話企業創始人/董事長等高管。

以專業财經視角,洞悉企業核心優勢,解碼成長邏輯,展現真實科創成色,為市場和投資者提供價值資訊的同時,推介本土優質科創企業,吸引全國乃至全球視野,聚焦陝西科創熱土。

90後西交大校友,“死磕”工業移動機器人

2023年,機器人行業熱度與競争并存。

市場對機器人的認知從觀望變為共識,并在資本的熱情中持續升溫,各類玩家持續入場,行業競争進一步加劇,有的廠商甚至為了訂單低價換量,對于諸多機器人企業來講,這是一場短期内無法拒絕的“内卷”。

縱有利用技術打破桎梏的意志,但依舊需要時間驗證。

對于西安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艾智合”)創始人張朝輝來講,2023年其實也是收獲之年:在現象級科幻電影中“刷臉”;疊代排程系統,最高可支援千台機器人統一調配和管理;當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營收和訂單連年翻倍,順利開拓海外市場,融資也不像往年那麼緊迫,說明其産品、技術得到客戶的認可,能夠實作自身造血循環。

創業七年,雖然過程跌宕起伏,但總體還是正回報大于負回報。面對未來加劇的行業競争,張朝輝也坦言,會花更大的力氣,在做好自身業務的基礎上,幫助上遊實作整合更新,并推動下遊客戶更快實作數字化或者智能化的轉型疊代。

看好機器人産業化

創立優艾智合的故事,還要從在西安交通大學求學時期講起。

張朝輝出生于1992年,本碩博期間在西安交大一直研究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領域,對機器人充滿熱忱,喜愛鑽研技術。讀博期間,張朝輝所在實驗組研究的課題是移動機器人的自主定位和導航,怎麼實作移動機器人落地,成了張朝輝一直思考的問題。

“既然很熱愛這件事情,并且在研究這方面學有所長,也很看好機器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産業化的可能性,那麼出來的時候就做了移動機器人的産業化落地。”2017年,張朝輝帶領同實驗室裡的4位同學組建了優艾智合,受到了導師梅雪松教授的大力支援,并出任公司首席科學家,提供技術支援。

與創業的笃定相反的是,彼時行業正處于一種微妙的拉鋸狀态:服務機器人概念受到市場熱捧後,落地下來仍是一個噱頭,市場熱度逐漸冷卻。

張朝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實話當時并不算好時機,整個行業可以用如履薄冰來形容,但我們幾個創始人反而覺得,這個時間挺好的。因為本身機器人其實是要一步一個腳印,是一個要做很長時間的事業。隻有行業冷下來,大家才能更好地去關注技術,關注産業落地。”

與賽道熱度遇冷同時面臨的,還有市場化模糊的界限和并不确定的布局方向。“我們對這個事情有一個開放式的看法,是以基于公司的業務去尋找機器人落地的場景。”

90後西交大校友,“死磕”工業移動機器人

創立兩年時間内,優艾智合完成了對米其林輪胎巡檢、海關違禁品巡檢兩大客戶場景的順利傳遞,給沉寂許久的機器人賽道撕開了一道口子。

後面的故事順理成章,短短幾年時間,優艾智合深耕半導體、3C等精密電子制造行業,已成為工業移動機器人行業頭部選手。

因為技術出身,優艾智合研發團隊的技術基底是非常紮實的,在高精度、高穩定性以及柔性排程等層面研發出了比較有行業競争力的産品。除此之外,優艾智合也用了五六年的時間不斷地在做延伸和拓展,從最早機器人單機的性能,到後邊做群體多機的排程和管理,再往上做業務管理系統,都是循序漸進的。

同時,技術派創始人能深刻了解技術的本質,是以更能準确地洞察到業務長期發展趨勢,并能用企業以往的核心優勢來比對當下的戰略及成長方向,找到未來發展中的核心增長點。

“我們對市場的判斷還算是相對準确,主要是深耕于半導體行業、新能源等項目的下遊行業,很多同行都把機器人做成了工具去服務于各行各業,但我們不這樣認為,隻有深耕于行業,讓機器人真正變成一種值得信賴的新興生産力,才能夠赢得市場的深度競争。”

根植當下工業場景

在賽道熱度普遍遇冷的情況下,創業項目拿到錢并不容易,優艾智合拿到的第一筆融資便是創始團隊母校的投資基金。

2017年和2018年,優艾智合連續完成種子輪與天使輪融資,随着公司項目産業化落地,2020年開始發生在優艾智合身上的投資事件,可謂是“星光熠熠”。

2019至2020年,優艾智合完成了Pre-A輪、A輪和A+輪三輪融資,引來藍馳創投、真格基金等衆多明星資本加持,且不乏老股東的參與,很顯然,新老股東均對優艾智合未來發展前景和成長價值表現出極高的認可。

往後幾年裡,突破應用落地瓶頸期的機器人行業獲得了空前的關注,無數産業資本下海,與投資人一起搶奪優質機器人創業企業。

在一級市場,工業移動機器人是最吸金的領域之一。

彼時作為細分頭部的優艾智合在20多個領域實作了智能更新解決方案落地閉環,并在電廠、電子半導體等行業細分領域保持市場第一的優勢,收獲了資本的大量關注,于2021年完成了B系列融資。

一時間,行業泡沫與熱度齊飛,但優艾智合并未被流量紅利沖昏頭腦,反而在機緣巧合下參與了《流浪地球2》的拍攝。整個影片中,共有14款共計16台機器人“演員”來自優艾智合,成為支撐電影科幻宇宙的重要力量之一。

90後西交大校友,“死磕”工業移動機器人

影片上映後口碑和讨論度持續飙升,包括優艾智合機器人在内的一些硬核“黑科技”引起不小的關注度。通過電影進一步傳達的,是機器人已經在日常生活不太常見的場景發揮着重要作用。

如在現實工業場景中,優艾智合巡檢機器人完成室外升壓站全天候自主巡檢,将人力從高危複雜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巡檢效率和精度獲得大幅提升;中海油某海上采油平台主配電間裡,優艾智合智能巡檢操作機器人ARIS-HSR實作高壓配電櫃無人化全自動巡檢操作,成為海上平台配電系統智能安全“衛士”。

電影所呈現的機器人世界也與優艾智合創立初衷同頻不謀而合:YOUIBOT,即建立在科學理論、科學邏輯的基礎上,同時根植于當下工業場景和科技發展實際,未來社會是一個機器人與人互相協作生産分工,和諧共生的社會關系。

在張朝輝看來,過硬的産品品質、核心技術壁壘及落地能力,才是資本湧入的核心原因。而投資機構一方面通過資金支援企業,包括研發的持續投入、業務的長期發展等,另一方面也将一些企業管理經驗和行業資源進行嫁接。

值得關注的是,研發層面,優艾智合還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牽頭啟動“面向多機協作的半導體制造智能工廠物流排程和優化軟體開發”項目,為國家解決一些科技空白。

縱深賽道

目前優艾智合的機器人産品,半導體、锂電、3C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一方面用在智能工廠,在工業物流領域去做場内的物料流通;另一個領域主要面向的是能源行業巡檢運維。

這兩大業務線,是優艾智合在行業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并且會不斷縱深擴充的領域。憑借在先進制造場内物流的突破表現,2023年7月,優艾智合當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短期内整個公司的政策還是進一步的深耕行業,現在做的幾個行業應該能夠支撐公司短周期的快速增長,隻有把目前各行業做好做深,是對我們下遊行業的基本尊重。同時也希望能夠做出最佳實踐:機器人更注重智能化、精細化,不求盲目擴大規模。”

如何将行業縱深?張朝輝也向記者舉了個例子,優艾智合在2017年年底實作了整個解決方案的基本完善;2020年左右形成新的更加子產品化和标準的解決方案;2023年釋出了智能叢集排程系統YOUIFleet5.0,實際就是從一到多的排程系統的縱深研發。

上述釋出的智能叢集排程系統YOUIFleet5.0,能夠通過移動機器人的叢集式排程管理,以及異構移動機器人的互動協作,實作大規模移動機器人在工廠内的全域柔性排程,保障移動機器人叢集作業的穩定安全,使整場的移動機器人搬運效能達到最優,同時随廠内環境及産線調整動态更新,讓物料流轉更加穩定、柔性、高效。

“最高能夠支援到千台機器人在同一個區域的集訓排程和管理,在整個行業都是轉折性的突破。”張朝輝向記者透露。

一般情況下,優艾智合會花費大量時間去調研行業需求的判斷可行性,在這個過程中預判自身技術能力和産品方向能不能滿足行業需求,接下來再去圍繞它去設計解決方案。适應成功之後才會做大規模的鋪設。

90後西交大校友,“死磕”工業移動機器人

如果遇上新的場景,會存在一些行業解決方案的變化和調整,但最開始優艾智合會将現有的解決方案和産品已經做到标準化和規模化落地,覆寫大部分的市場需求,同時很快根據客戶實際場景,搭建出适合這個行業解決方案的應用。

張朝輝亦表示,“當大家看到産品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已經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做了前期所有的工作。也得益于公司員工一半以上都是研發人員,我們的主要精力和投入都在産品研發上。”

基于在先進制造領域的豐富積累,優艾智合的産品也在國内外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22年和2023年兩年,優艾智合均實作訂單與傳遞翻倍,在半導體、電廠等領域始終保持市場第一的優勢。同時成為衆多國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夥伴,國内市場覆寫26個省市,産品出口日本、南韓、新加坡、西班牙、德國等30多個國家。到2025年,優艾智合海外業務占比提升至總營收的30%以上。

即便成績相當不錯,但創業7年以來,張朝輝始終保持着高度危機感,尤其是近兩年,工業機器人“内卷”嚴重,這種危機感亦在加重。

“長期觀察的話,整個市場還是非常廣闊的,我們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意味着這個賽道的玩家會越來越多,接下來的行業競争可能是更加的組合化,有難度的一個過程。但我們會花更大的力氣,不僅是做好自己,還要幫助我們上遊廠商實作整合更新,真正推動下遊客戶更快實作數字化或者智能化的轉型疊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