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修行和賺錢之間,是否存在“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選擇?

昨天中午跟朋友吃飯,他是個旅行部落客。他說自己有段時間停更了,每次吃東西,還是腦海裡還是會自由自主地想文案,覺得這頓不拍可惜,休息停更,也沒法好好吃飯。

我說自己以前做酒店試睡員時也是,無論舟車勞頓有多累,一到酒店就得留心床墊衛浴品牌,人員服務,餐飲配套,出去玩還得盤算酒店地理位置如何,到周邊景點和機場火車站是否便利這些。

當我有天意識到,這份兼職破壞了我的沉浸式旅行體驗時,我就選擇不做了,甯願自己花錢住酒店。

朋友是無神論,自媒體這份工作對他的影響,對他而言還不算太糟。我是一個佛教徒,這對于我的今生的修行來說,是毀滅性的。

佛陀在開悟後,手捧蓮花,感受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人看着佛陀,渾身散發着金光,上前詢問佛陀,悟到了什麼?

佛陀沒有講經說法,而是讓大家圍坐在一起,吃橘子。

佛陀說:“你們平時把橘子剝來吃,怎樣才吃得專注?那就是當你吃橘子時,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吃橘子。你可以徹底感受到橘子的香和甜。當你剝橘子,你知道自己在剝它的皮;當你把一瓣橘子剝下來放進口裡,你知道你正在把一瓣橘子剝下來放入口裡。芭娜給我的橘子有九辦,當我每吃一辦,我都察覺着它是如何難得和美好。是以對我來說,橘子是真實的。如果橘子是真實的,吃它的人,便也是真實的。”

“怎樣是不專注地吃橘子呢?當你吃橘子時,你并不知道你在吃橘子,你沒有去感受橘子的香和甜。當你剝橘子皮時,你并不知道你在剝它的皮;你把一辦撕下來放入口中,你不知道自己正在把一瓣橘子放入口中;當你嗅到橘子的芳香和嘗到橘子的美味,你也不知道你在嗅它的香或嘗它的味。這樣吃橘子,你不會欣賞到它可貴和美好。當你沒有察覺到自己在吃橘子,那橘子便不是真的了。如果橘子不是真的,那吃橘子的人就不是真實的了。”

“—個修習專念的人可以從橘子裡,看到别人都看不到的東西。一個留心察覺的人,可以看到那棵橘樹,和滋養橘子的陽光和雨水。用心感受細節,我們可以看到一萬樣導緻橘子産生的東西,然後感謝它們。”

佛陀的這番話語,就是開悟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點。

一個是時刻都在覺察,做自己的觀察者。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說什麼,以及這樣做,這樣說,意味着什麼。

一個是活在當下,專注眼前,不念過往,不懼将來,全身心的投入當下。時間本不存在,進入心流狀态,忘記時間帶來的恐懼,把心定下來,才能用真實的自我,看到世間的真實,領域探索到生命的本質,實相,與智慧。

做不到第一點,對于修行來說,就是處于“無明”狀态,而這個詞彙,常常用來形容“衆生。”

很多時候,絕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他們的行為,受到本能驅動,随波逐流,趨利避害,并且,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并不是自己“心”的理性選擇。

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剝橘子吃橘子”,他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會審視自己,為何這麼做,為何這樣說,是出于善意,還是出于虛榮,是出于正義,還是卑劣驅使。當人能覺察自己,批判自己,行動上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

當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出于理性選擇,每一步都走的踏實,不給自己埋下隐患,内心深處對從前無愧于心,對未來沒有恐懼,那麼,就能很容易享受當下,安住于當下。

我一直在訓練,除了“冥想”時刻,其他時間也能處于“心流”狀态。

但是,真的很難,我需要金錢來維持物質生活,我需要賺錢,我需要發朋友圈分享我的生活保持互動,需要為賣水果土特産拍素材發廣告……這些事都讓我無法全心全意投入當下,體驗當下,感受當下。甚至有的内容,我明知道傳遞出去的是虛榮,炫耀,還是會以這種方式繼續傳遞。

因為存款花越少,賺的入不敷出,我想過很多次轉型做視訊,但内心深處總有股抵觸情緒,害怕生活本身,因時刻舉着相機,而被破壞。

寫作,對我來說是真正熱愛的事,寫之前,需要我在生活中,用心感受,觀察細節。在寫的時候,也能訓練我的思維和大腦。不寫的時候,我也不會強迫自己更新,享受生活本身,不會受到它的影響。

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寫作賺的錢,對于維持我的生活而言,确實是杯水車薪,難以為繼。

如果一定要賺錢,并且自媒體的賺錢方式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我的修行,我希望在賺錢的途徑上,有正向的,是積累福報的。

目前所賣的有機水果,隻是其中之一,銷量因為經濟下行一直起不來,但每賣出去一份,我都很高興,又有一小片土地,遵循天道的種植出的果實産出,被人認可了。

但是有時,我也會想,水果禮盒包裝這些,也是為了迎合消費主義時代的消費者心理,盡可能精美厚重,但是這種外包裝的資源消耗,對地球而言,卻是負擔。

修行者總是想的太多,很難做事。還沒做之前,就已經在審視“意義”了,于是還是覺得,減少個人消耗,退出社會競争,不為賺錢的事所負累,躺平才是最好的。

個人努力賺錢,本質上是為社會積累多餘的财富。上天有好生之德,其實不努力賺錢,一天工作幾小時賺的錢,就夠人們一日三餐,夜宿六尺,之是以覺得不夠,覺得沒有安全感,都是想要更多的欲望在驅使,消費主義在誘惑,以及對他人和未來的恐懼心理。

活到現在,我終于明白為何說“小隐于山,大隐于世”,想要在人世間,既賺錢又修行,賺錢手段還要不利用人性的惡與愚蠢,賺錢目的與開啟人性的善與智慧,真的比登天還難[what]

在修行和賺錢之間,是否存在“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選擇?

感謝贊賞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