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裡記載,“骨正筋柔,氣血自流”。骨骼健康對于壽命來說太關鍵了,但是人的骨骼在45歲以後往往都面臨兩個問題:骨太松和骨太硬,這其實都屬于骨不正的情況。
通過觀察腿的形狀,可以看出骨正與否,将自己的雙腿和雙腳并攏,觀察自己的膝蓋、腳踝處是否有縫。一般縫隙越寬,說明骨質問題可能越嚴重。
1 骨太硬
骨骼上有很多血液流經的小孔,說明骨骼中也有血管經過。是以隻有達到骨正筋柔,氣血才能通暢。
20歲的時候,正常人的骨頭非常結實,骨關節間隙也很寬。随着年齡的增長,骨間隙越來越小,說明骨頭越來越硬,軟骨也磨損了,有些人走路還能聽到骨頭摩擦發出聲音。
時間長了,就容易導緻滑膜炎、增生疼痛或者變成O型腿,對日常活動造成不便。
2 骨太松
正常的骨頭骨質是非常密實的,而發生疏松的骨頭又脆又空洞,是以很容易導緻骨折的發生。
如果出現了骨不正,可以通過讓筋變柔來代償部分骨的功能,具體要怎樣柔筋呢?骨不正,同時還有酸脹的感覺,說明正處于慢性骨病緩解期,可以通過補腎來養骨。
補腎養骨方
【食材】熟地、肉桂、山藥、枸杞子、杜仲、骨碎補各10g。
【做法】加入3碗清水泡10~20分鐘,然後武火煮開,最後換成文火繼續煮15分鐘即可。
【提示】飲用前需咨詢醫師。
如果骨不正已經引起了疼痛、腫脹,可以用消腫泡腳方——桃紅四物湯來緩解。
桃紅四物湯
【食材】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各10g。
【做法】用涼水泡10分鐘,武火煮開後再文火煮15分鐘,連藥渣一起泡腳即可。
【提示】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注意水溫不宜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