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十種模式”

作者:共同富裕鄉村振興

近年來,山西省晉城市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作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堅持系統謀劃、全域推進,唱地方戲、打産業牌、謀特色路,探索實施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十種模式”。

  支部領辦模式。鼓勵村集體依托可支配的資源、資産、資金,由黨組織領辦創辦土地、農業生産經營服務、文旅康養、農産品精深加工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将黨支部政治引領、合作社産業組織、群衆能動作用等要素有效融合,發展适度規模經營或提供集約化服務。

  沁水縣嘉峰鎮18個村黨支部全部領辦集體經濟合作社,鎮一級整合成立股份制公司,按照農業、服務、文旅三大闆塊,全鎮域統籌規劃營運。2021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5000餘萬元,平均每村278萬元,百萬元以上的村占到83%。

  聯建共富模式。創新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産業聯建、城鄉聯建“四聯并進”模式,探索跨區域建立黨建聯盟或黨建共同體,實作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陽城縣皇城村聯合周邊郭峪、大橋、史山、溝底4個村,五村一體組建聯合黨委,充分發揮皇城相府龍頭作用,整合優質旅遊資源,拓展持續發展空間,一體推動煤炭深加工、旅遊、制藥、制酒、地産等産業闆塊叢集發展,實作五個村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各村集體收入均超200萬元。

  産業鍊條模式。聚焦全市生豬、家禽、肉羊、蜂業、蔬菜、中藥材六大特優産業和蠶桑、黃梨、甘薯三大特色産業,推動農産品精深加工,延長産業鍊增值收益。

  晉城市作為全省生豬生産優勢區,針對生豬産業市場化程度高、産業鍊相對完整的特點,實施總投資20億元的生豬擴能轉型項目,着力打造“飼料加工—核心育種—生豬養殖—屠宰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産業鍊,實作全市生豬年出欄200萬頭、綜合産值200億元。

  土地盤活模式。對村集體閑置廠房、土地、基礎設施等集體資産,摸清總量,明晰産權,通過承包、轉租、拍賣、資産置換等方式提高閑置資産使用率,增加村集體收入。

  高平市溝北村借勢農村“四塊地”改革,喚醒明清古宅、舊村窯洞等沉睡資源,建立立設“尋夢小鎮”主題樂園,通過“黨員群衆出房參與、村集體出地管理、社會資本出錢經營”的方式,投資8000餘萬元,完成舊村房屋修繕、整村夜景裝點、3D牆體彩繪、戶外拓展基地和向日葵、薰衣草花海景點建設,将一個沒落的“空心村”打造成遊客争相打卡的“網紅村”。2021年,“尋夢小鎮”綜合收入1300餘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70.4萬元,村民人均增收2.5萬元。

  能人帶動模式。持續實施“群雁矩陣”工程,健全完善農村幹部“選、儲、育、管、用”全周期培養機制,大力選拔懂發展善經營、能夠帶領群衆共同富裕的優秀人員到村任職,讓幹事創業“尖刀力量”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最大增量”。

  陵川縣營盤村黨支部書記李正科,曾任山西省萬森衆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2021年返村任職後,依托營盤村地處王莽嶺核心區的優勢,個人籌資620萬元,将村閑置宅基地和集體房屋建成高端民宿酒店,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20萬元。

  服務創收模式。依托工業園區的企業集聚效應,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成立各類服務實體,以勞務承包的方式承接建築施工、家政服務、企業後勤、基礎設施建設等業務,吸納農民就業并從中獲得收益。

  沁水縣嘉峰鎮煤層氣抽采企業密集,每年需地方供水45.2萬立方米。鎮黨委統籌指導各村與煤層氣勘探公司簽署供水協定,按“統一标準、統一排程、統一結算”的方式集中供水。以承擔全鎮30%氣井用水的潘河村為例,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按60元/立方米的統一價格向抽采氣井供水,20元作為營運成本,發包給供水的村民和小微企業;40元作為村集體收入,用于環境整治、裝置維護等,每年可使村集體增收100萬元。

  文化輸出模式。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産活化利用,叫響叫亮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旅品牌,以文化軟實力拉動村級集體經濟增長。

  澤州縣司徒村依托“老山西民俗印象基地,新晉城美食旅遊地标”文旅品牌影響力,将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鐵花”進行商業包裝,打造“千年鐵魂”文化品牌,輸出到湖南、江蘇等地,策劃營運《千年鐵魂·湖南人》《千年鐵魂·江蘇情》等實景劇項目,品牌輸出和建設營運收入1.2億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500萬元。

  古堡活化模式。實施百裡沁河生态經濟帶工程,聚焦沿線15萬間明清古建築、117座古城堡等文旅資源,統籌推進生态修複治理、古堡活化利用、交通網絡提升、産業優化更新,打造區域新的增長極。

  陽城縣中莊村利用太行古堡群開發契機,将有1500年曆史的布政李府古建築群整體開發,采取“産權不變、長期租賃”的方式,集中開發明清風格民宿,配套當地傳統美食“八八宴”,引領“住古院、品古宴、遊古村”新時尚。2021年,布政李府接待遊客近5萬人,通過門票、餐飲、住宿、停車等收入,村集體增收80萬元。

  企地合作模式。充分發揮煤炭、煤層氣企業周邊村的區位、交通和人口優勢,聚焦企業産業和生活需求,統籌整合企村資源,找準企地合作共赢的發展路徑,建構共建共享、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

  高平市釜山村将自身發展需求和長平煤礦資金優勢高效對接,合作建設以“智慧産業—農耕體驗—教育科普”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産業園,實施生态采摘、主題公園、水上樂園等項目,每年可帶動村集體增收140萬元。

  特色小鎮模式。突出全國康養産業發展大會永久會址和全省農林文旅康産業融合發展試點市“兩張名片”,以“特色小鎮”“百村百院”工程為項目支撐,整市選取129個村落和108個明清院落,建設“睡眠”“國學”“愛情”“蜂蜜”“騎行”等68個康養特色小鎮,打造莊園、雲錦、水墨、古韻四個系列特色院落,做到“一村一主題、一院一特色”,形成“點線面”結合、全域康養的新型經濟業态。

  陵川縣丈河村依托太行一号旅遊公路,通過校地合作“12大基地”建設,共創智庫示範基地,高标準打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法式風情康養小鎮,實作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帶動周邊8個脫貧村集體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

來源:新華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