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最新釋出: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簡介和基本要求

作者:再建巴别塔

本文來源于公衆号:小強傳播

中文名稱: 新聞傳播學

英文名稱: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編寫成員: 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

一級學科簡介

(一)學科概況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傳播現象的學科。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新聞學分别在德國和美國的大學作為一門學科講授。傳播學作為一個學科,則首先出現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後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大陸新聞學科建立的起點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傳播學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1997年,大陸新聞學和傳播學組合成一個一級學科,稱為“新聞傳播學”。

在資訊全球化和傳播技術急遽發展背景下,新聞傳播滲透到生活幾乎所有方面,深刻影響着人們對外部的感覺,改變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因而,本學科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伴随着大量傳播新現象、新問題的出現,新聞傳播學原有的内涵、外延,以及學科建設面臨較大的調整;同時,新聞傳播教育的培養目标、方式方法也面臨着适應新形勢的調整。

根據現有迹象判斷,本學科未來的發展将呈現以下主要趨勢:第一,重新了解和認識新聞、傳播、媒介等概念及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由此将導緻整個學科發生新的多方面的變化;第二,在人才培養和專業設定上,将不再以媒介作為劃分的唯一依據,而是以傳播内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作為依據重新規劃專業類别,改造原有人才培養體系,以适應媒體融合或多媒體傳播的需要;第三,以全球傳播的視野,全面深入研究中國新聞傳播的曆史、實踐、體制與觀念,提出一些既适合中國本土傳播特點,又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與傳播理論概念和假設,将是未來五到十年學術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學科内涵

1.研究對象

本學科以人類社會新聞與資訊傳播活動為對象,從不同次元研究不同形态、類型的新聞和資訊傳播活動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在性質上,兼跨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本學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大衆傳媒的新聞傳播活動展開的,近些年研究視野和範圍大大擴充,網絡傳播、媒介文化、數字新聞、智能傳播、資訊和文化産業等各個方面,已成為本學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2.理論體系

本學科的理論大緻可分為三部分:第一,作為人的存在的傳播與交往,包括交往與人的本性,交往溝通與人的主體性,傳播、交往與人的日常存在等等;第二,作為關系的交往和傳播,比如傳播手段變遷與社會關系的呈現,傳播和交往政治及其關系,人們的生存空間與傳播,傳播與經濟、貿易的關系等等;第三,側重于傳播對于社會的功能,或者側重于資訊生産和傳播過程,包括内容、手段、制作、生産機制、政策制度以及閱聽人、效果等;或者視新聞傳播為社會文化現象,着力于叙述結構、符号及其表達,揭示其意義價值、現實建構與權力關系。

3.知識基礎與研究方法

本學科的知識基礎包含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兩個部分。人文-曆史-哲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相容并包。

(三)學科範圍

本學科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科,與政治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學、資訊資源管理、心理學等衆多學科互有交叉。本學科主要包括以下7個二級學科:新聞學、傳播學、輿論學、廣播電視與融媒體、智能傳播、國際傳播、廣告與傳媒經濟。

1.新聞學

新聞學是以新聞傳播現象和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該學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新聞觀、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實務、新聞倫理與法規等。新聞觀着重建構新聞發展觀念,特别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新聞史着重考察新聞傳播活動産生、發展的曆史過程及其演變規律。新聞理論着重闡發與新聞活動相關的概念、範疇和基本原理,解釋新聞業的運作機理及其與社會各方面的互動關系,具有基礎性和指導性。新聞實務着重研究從事新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業務技能和操作方法。新聞倫理與法規研究着重探讨新聞活動相關的道德倫理原則、标準和評價,以及政策、法規、制度等規治内容及其适用。

新聞學聚焦新聞活動的文本、傳播、媒介、觀念、價值、制度、技術、倫理和法規等新聞實踐的全要素、全過程,其核心關切在于:新聞傳播作為一種以體系化的資訊傳播為取向的實踐活動,如何通過影響人的個體發展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建構,促進人與社會的良性發展以及新聞傳播體系自身的進化;如何通過新聞資訊生産、分發、接收、回報及相關技術、管道和平台體系建設,促進國家、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

2.傳播學

一般認為,傳播學是以人類資訊溝通現象為研究對象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作為一個學科,傳播學出現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後被推廣至世界各地,于20世紀80年代引進中國。傳播學主要關注人類的資訊交流行為,關注人的資訊交流行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關注傳播媒介對于人類傳播行為的影響,關注傳播技術對于人的傳播行為、社會建構的作用。

本學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第一,傳播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傳播與人的交往、傳播制度、傳媒生産、閱聽人、傳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包含媒介生産與政治經濟權力、媒介文本的意義呈現、作為傳播文化的傳播技術、跨文化傳播等;第三,傳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傳播觀念史、傳播文化史和社會史等;第四,傳播實務研究,主要包括傳播實踐領域實務操作、一線經驗、營運管理等;諸如,涉及政治傳播、組織傳播、環境傳播、戰略傳播、城市傳播、健康傳播、科學傳播等領域的傳播實務研究;第五,傳播技術研究,主要關注傳播技術對人類傳播行為的影響,包括對傳播實踐、媒介生産、社會建構的影響等。

3.輿論學

一般認為,輿論即公衆的意見,是公衆針對特定事件、議題和時勢形成的公開表達的意見集合。輿論反映社會心理,影響公共決策,形塑社會曆史發展的意見氣候,參與政治和社會建構。輿論現象古已有之,大衆傳媒時代進一步增強了輿論的力量。伴随資訊時代和網絡社會的到來,輿論的形成、演進和影響機制變得更加複雜,成為事關社會發展、治國理政和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

輿論學是新聞學、傳播學的重要分支領域,同時對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開放,是學科交叉的産物。輿論學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第一,輿論學基本原理;第二,輿論實踐,如輿論的主體、客體、内容、管道等構成要素,輿論的發生與演進機制,輿論的效能與影響;第三,輿論史,如輿論發展史、輿論觀念史或思想史、輿論制度史等;第四,輿論與治理的關系,如輿論自身的發展與治理問題,輿論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關系。鑒于輿論在中國式現代化程序中的重要性、獨特性和複雜性,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積極建構中國輿論學自主知識體系,培育輿論學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

4.廣播電視與融媒體

廣播和電視是人類進入電子媒介時代的标志性産物,是數字時代的基礎性傳播符号載體,是智能融合傳播時代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程序中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媒介力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播電視研究已經形成獨特的研究問題、範疇、概念、體系和理論,形成了涵蓋廣播電視曆史、理論、實務等較為齊備的知識系統,成為新聞傳播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随着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音像傳播為主要特征的廣播電視與以文字圖檔傳播為主要特征的報刊均朝着融媒體的方向發展,融媒體研究遂成為新聞傳播學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本研究領域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方向:第一,廣播電視研究,主要聚焦于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的新發展、新路徑、新趨勢,在推動建構現代化全媒體傳播過程中,着眼于現代廣電公共服務、國際傳播與産業發展,增強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以“未來電視”發展重要戰略為引領,圍繞體驗沉浸化、應用全景化、功能智慧化與服務協同化等主要方面展開研究,為推動深化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建構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援和可靠的人才保障;第二,融媒體研究,服務國家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紮根媒介研究、數字文化學、網絡傳播學等前沿理論領域,聚焦資訊傳播技術與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的理論共建與實踐範式,探尋廣播、電視和報紙、新媒體的融合創新發展規律,以跨學科的方法推進新型融媒生态、産業模式、多屏平台、内容生産、閱聽人形态與媒介素養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以培養面向未來、創新多元,能服務智能融媒體、跨媒介營運等領域研究與實務工作的高端學術型人才為任。

5.智能傳播

智能傳播是指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人類社會交往中的新型傳播方式。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智能傳播是新興的、富有生命力的文理工交叉的學術研究領域,重點關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在人類傳播過程中的應用及其社會、政治、法律和倫理諸方面的後果。較之于傳統的傳播學研究,智能傳播研究在方法上擁有自身特色,傾向于采用大資料挖掘、機器學習、情感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具有顯著計算特征的智能資料分析方法,帶有明顯的跨學科色彩。

本學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第一,智能新聞業研究,主要關注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實踐的塑造,目前研究強調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内容生産、分發、消費等環節的應用和影響;第二,智能商業傳播研究,主要關注智能技術在廣告、營銷、公共關系等領域的應用及其效果;第三,人機傳播研究,主要關注具有一定自主性和意向性的智能機器的傳播特性及其與人類的互動、協同和共生;第四,智能傳播的倫理與治理研究,主要關注智能傳播活動産生的算法權力、風險、倫理、責任及治理等議題。

6.國際傳播

以政府、組織、個人之間的跨國資訊交流溝通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傳播學分支領域,尤以民族-國家格局内通過傳媒超越國家界限的資訊傳播為研究重點。國際傳播的研究發展緣起于現代通信技術驅動的跨國傳播,以及美國社會科學家對戰争宣傳的關注,20世紀30年代成為一個跨學科的學術研究領域。改革開放特别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傳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語境下的國際傳播更多的指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傳播研究主要分為三個研究方向:第一,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主要通過比較傳播學、現代化與發展傳播學、批判理論,研究國際傳播秩序的形成與變化,以及各傳播主體的國際傳播規則、模式、管道等,反思國際傳播中的權力關系;第二,國際傳播能力、國際傳播效能與國際傳播關系研究,包括宣傳與勸服技巧,國際資訊流,傳播技術對全球經濟、外交政策和國家主權的影響等;第三,不同傳播主體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關注不同文化主體如何在文化的多樣性和互動性中實作對話與合作。

7.廣告與傳媒經濟

廣告是由可識别的出資人通過傳媒進行的有關特定資訊的傳播活動。對該傳播活動的研究形成了新聞傳播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傳媒經濟是關于各類傳媒的經濟屬性、傳媒的産品形态、傳媒生态和傳媒産業運作規律的專門知識體系,形成了新聞傳播學的另一個研究領域。從曆史發展來看,傳媒經濟與廣告活動有着密切聯系,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孿生關系,故而在學理上兩個研究領域多有交叉。兩個研究領域共同的學科基礎是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

廣告與傳媒經濟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第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廣告的傳播特性、功能、類别、程式,廣告發展的曆史與變化趨勢等;第二,廣告運作與管理,研究廣告主、廣告公司、媒介的廣告運作與廣告經營機制,以及社會對廣告傳播的管理與控制等;第三,品牌傳播,研究圍繞品牌建設而進行的廣告策劃與創意、設計與制作以及媒體運用的方式和方法等;第四,傳媒經濟理論,研究傳媒經濟的本質,傳媒産品的性質與産制方式、傳媒的消費結構、行為與績效、媒體市場與政府規制等;第五,傳媒經濟實務,研究傳媒組織的決策、戰略及其他經營管理問題。

(四)培養目标

1.碩士學位

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寬闊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全面、紮實的專業知識,經過規範的學術訓練,成為熟悉新聞傳播實踐、具備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獨立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專業人才。具體包括:第一,對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有比較系統的閱讀和掌握;第二,對于新聞傳播的知識有較為系統的掌握和透徹了解,能夠創造性地從事新聞實踐工作;第三,對于本專業、本領域的研究進展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四,掌握學術方法論的基礎知識,能夠根據具體選題采用适當的研究方法;第五,對于學術、學術研究、學術規範有深刻了解,恪守學術道德;第六,思維嚴謹,邏輯嚴密,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2.博士學位

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厚實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新聞傳播的曆史和現狀,掌握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在某一專業領域或研究方向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具備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人才。具體包括:第一,在已有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基礎上,對于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重要理論、核心概念及其曆史脈絡,有透徹了解和把握;第二,有敏銳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夠判斷問題的價值,跟蹤學術前沿,進行理論和知識創新;第三,對某一研究領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獨特了解,能夠做出創新性知識貢獻;第四,有學術研究的感悟力,了解學術研究的真谛,掌握其門徑,具備開拓新領域的能力;第五,忠誠學術,淡泊名利,治學嚴謹,勤勉進取。

(五)相關學科

社會學、心理學、文學、法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政治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學、資訊資源管理。

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一)獲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新聞傳播學碩士生的學習應包括三個層面的内容:

1.人類一般資訊傳播的基本原理。

2.社會資訊傳播中的一類——職業新聞傳播活動的原理和表達(制作)技術。

3.其他各種社會資訊傳播(諸如廣告、公共關系、各種數字化傳播途徑和平台)活動的原理和表達(制作)技術。

各類社會資訊傳播的原理建立在一般傳播學理的基礎之上,而一般資訊傳播的基本學理,為各種職業和非職業的資訊傳播提供了認識自身特點的更為廣闊的知識基礎,是本學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碩士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體系。

資訊傳播滲透到人類社會的一切事務和活動領域,因而新聞傳播學碩士生掌握的基本知識,需要在一定深度基礎上适當要求知識的廣度,凡與資訊傳播相關的學科知識,都需要知悉。這方面主要涉及邏輯學、語言學、人類學、文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法學、政治學、曆史學、大衆經濟學等領域的知識以及自然科學常識。

學科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本學科碩士生要有比較紮實的新聞傳播史、一般傳播學理論、新聞理論、公共關系理論、廣告理論、數字傳播理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學科專業技術知識方面,本學科碩士生要具備:關于事實、娛樂、評論等的叙事知識與技巧;關于叙述材料的編輯(制作)、廣告設計、公關策劃等涉及資訊傳播的創意知識。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學科碩士生要能夠掌握一般的實證研究(量化分析、質化分析)方法和人文-曆史-哲學的研究方法;同時,具備較為紮實的現代漢語修辭知識和認知邏輯知識。

(二)獲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學術素養

本學科的碩士生在學術素養方面應做到:

第一,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精神,對學術研究有一定的興趣,求真務實,善于全面思考問題,具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

第二,具備參與學術研究的初步理論積澱和科研訓練。

第三,具備在第一時間運用新聞傳播學學理對新發生的事件、問題、現象做出合理且有說服力解釋的能力。

2.學術道德

本學科的碩士生在學術道德方面應做到:

第一,具有學術獨立意識,持有公共立場和公益之心。

第二,遵循學術規範,合理運用他人研究成果,不抄襲;尊重他人隐私權和名譽權,不在論文中诽謗或侮辱他人;規範引證。

第三,在各種學術交往中不做違法違紀的事情。

(三)獲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擷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具備較為廣泛的知識儲備。

第二,除了具備通過傳統管道擷取知識的能力外,還需具備通過數字媒體的各種途徑,有效、快速查閱資料的能力;能夠知曉如何全面、有效地找資料、找專家,知道哪些路徑較為簡便且收效更好、更快。

第三,具備基本的學術判斷能力,面對具體的研究話題,能夠借鑒他人的思路和研究架構,知道采用哪些方法進行研究。

2.科學研究能力

第一,能夠大體判斷本學科著述的品質高下。

第二,選擇作為論據的已有成果适當。

第三,能夠通過科學的論證,自圓其說地證明或證僞某個觀點,論證方法符合邏輯,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第四,應用研究方面,能夠提出可操作的、有一定學術理論支撐的措施或建議,不使用套話空話。

3.實踐能力

第一,能夠在資訊傳播機構中作為骨幹成員擔當工作任務。

第二,能夠參與資訊傳播機構的資訊産品策劃、創意和制作工作。

4.學術交流能力

第一,知悉本學科國内的研究動态和研究熱點,初步掌握本學科在國際層面的學術研究動态。

第二,能夠較為熟練使用一種外語與國外學者進行一般交流,能夠閱讀本學科一般性的外文文獻,參與學術會議的讨論。

第三,具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做到論述簡潔扼要,具有内在邏輯。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規範性要求

第一,論文選題要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應用價值,理論前提可靠。

第二,論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則上不能以全中國、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國、全世界)作為選題的起點。

第三,論文必須有關于選題的文獻檢索,檢索要追溯到選題的起點文獻;要有對選題涉及的代表性學術專著和專論的評價。在此基礎上,論述標明選題的學術意義。

第四,論文必須以本學科和相鄰學科的相關學術理論作為論證自己觀點的理論支撐,且在文中展現出運用了自己所選擇的學術理論。論據要可靠、充分、前後一緻。不能無論據地主觀得出結論或不證自明。不能把教科書關于某一理論的介紹文字直接作為學術理論的論據;不能以經驗總結、工作報告和随筆雜感替代學術論述;不能以文藝作品作為論據來證明或證僞真實社會中的傳播現象。

第五,論文的核心學術概念要明确、嚴謹、有效,原則上隻能來自學科内公認的學術論著對概念的闡釋,不能将生活中的大白話充當學術概念。除了國文考證,不能将普通字典、詞典、網絡百科的解釋作為學術研究的論據。

第六,選擇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實證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學-曆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為标準,來選擇适當的研究方法。

第七,除了少數涉及中國古代的選題,論文必須有适量的外文參考文獻,且文中要展現确實參考了某些外文文獻。

第八,引文和注釋要符合學術寫作要求的規定,引證全面,不斷章取義和歪曲引用。

2.品質要求

第一,選題或問題的提出,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的發展有所啟示;或通過科學論證而獲得的新認識、新結論,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發展有所啟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研究方法,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發展有所啟示。

第二,論文的論證部分能夠成為論文的主體。隻叙述問題或情況,提不出問題,沒有核心觀點,沒有論證成分的文章(教材章節、上司報告、宣傳文章、工作總結、新聞通訊等),不能視為合格的學位論文。

第三,論文的基本理論依據或前提可靠,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符合規範,研究的資料、論據客觀、可靠、前後一緻。

博士學位基本要求

(一)獲本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及結構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本學科的博士生應該具備比較廣博而厚實的知識儲備,大緻包括下述三方面的内容:

1.具有相應的人文社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具體是指作為新聞傳播學之學科基礎并且關涉人類資訊(尤其是新聞資訊)傳播研究的所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其中主要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曆史學、文學、法學、政治學、管理學、大衆經濟學、倫理學、國際關系。

2.具有厚實的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知識。具體是指掌握新聞傳播學科領域的新聞學、傳播學等分支學科的核心概念、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國際國内研究前沿動态,深入了解新聞傳播實務領域的相關知識和國内外媒介發展狀況,形成關于該學科較為系統、完備的知識體系。

3.具有必需的現代傳媒實踐的基本知識。具體是指對于新聞傳播現實變化有相當的敏感性,十分了解現代傳媒技術的一般原理及發展趨勢,對于傳播科技給傳媒業帶來的影響有充分的認識和判斷。

(二)獲本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學術素養

學術素養是每位博士生擷取博士學位所必備的核心素質。主要表現為:

第一,尊崇“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的精神,具有求真務實的學術品格,以潛心研究創造知識為目的。

第二,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了解本領域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前沿,能夠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并具有自主創新意識。

第三,了解不同的研究取向,掌握各類研究方法,遵守研究規範,能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選擇并運用不同的研究路徑和方法。

第四,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有一定的參與大型科研課題的研究經驗,有能力獨立開展并完成科研課題研究。

2.學術道德

遵守學術道德是專業科研人員所必需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應該做到:

第一,遵守學術的社會規範,不洩露國家機密,不危害國家利益;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搞人身攻擊,不侮辱或诽謗他人,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權和名譽權等。

第二,尊重知識産權,不抄襲,不剽竊,嚴格遵從學術研究規範。

第三,堅守學術誠信,不杜撰,不誇大其詞;不溢美,不隐諱;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第四,堅持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持有公共立場、公益之心和貢獻人類的自覺意識,威武不屈,富貴不淫。

(三)獲本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擷取知識能力

新聞傳播學研究人類資訊(包括新聞類資訊)傳播的各種現象,是一門要求基礎理論與社會應用密切結合的學科,因而,該學科的博士生不僅要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還要能夠敏銳、便捷而高效率地擷取各種新知識。為此,應該做到:

第一,懂得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途徑擷取各種文獻資料。

第二,正确使用各類網絡科研資料庫系統和搜尋引擎,掌握豐富的中外研究文獻。

第三,深入社會實踐,對資訊傳播活動和大衆傳媒、“自傳媒”運作狀況始終保持敏銳觀察,有能力通過專項調研了解各方面的最新情況。

第四,有能力通過參與各類國際國内學術會議掌握研究動态和研究焦點、熱點。

第五,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第六,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較強的外文文獻閱讀能力,能夠掌握國際學術研究傳統和研究前沿。

2.學術鑒别能力

博士生應當持有公正的學術立場、學術價值取向,并具備敏銳的學術判斷力,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積累,結合文獻研究,對本研究領域内的研究問題、研究程式和研究方法予以合理取舍,同時能夠對本領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獨立評價。

3.科學研究能力

科研能力是博士生培養的終極目标。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應當能夠提出具有理論價值或實踐指導意義的研究問題,并且有能力運用恰當的思辨或實證研究方法,對先前預設的理論假設予以證明或證僞,得出經得起曆史檢驗的學術結論。研究成果或者能夠填補此前研究的空白,或者能夠矯正或深化對相關問題的探讨;或者具有理論創新價值,或者能夠有效地指導傳播實踐活動。

4.學術創新能力

博士生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創新能力,能夠增進知識的生産和積累。就新聞傳播學科而言,學術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新聞傳播領域事實、資料和文獻資料等方面的新發現;第二,對于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有新的運用或修訂;第三,新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假設的提出和證明。

5.學術交流能力

鑒于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資訊的傳遞和溝通,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所要求的不限于科學研究和學術創新能力,還要具備熟練地表達自己的學術思想、清晰地展示自己學術成果的能力。而且,在學術或知識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還必須具備運用外語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6.其他能力

不同于一般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是以,除了上述五種能力之外,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應熟悉新聞傳播生産和操作的流程,對于新聞傳播實踐的變化具有敏銳的感受力,使理論和傳播實踐經驗互相參照,進而有效地夯實并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選題與綜述的要求

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具有理論視野,緻力于解決重要問題,能夠展示新的思維或研究空間,具有一定的學術創新或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為較高層次的學術成果,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要有相當的學術積累,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好充分的文獻搜集和研究,了解原有研究的基本面貌、成果及其理論脈絡,并在此基礎上,為自己的問題提出及其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礎。

2.規範性要求

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必須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具體包括:

第一,引文規範。首先要求所引文獻的經典、權威。譬如,論文中的核心概念,不能以字典、詞典為依據,而要援引權威學術論著的界定和闡釋。不能引用經驗總結、政治報告或随筆雜感等非學術成果作為論據。其次,必須嚴格區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前者要原文照錄并标注引号,後者則要在相應注釋中以“參見”方式标明。力戒斷章取義、為我所用的“摘引”、出于非學術目的的“贅引”、有意無意的“漏引”及編寫式的“濫引”。

第二,注釋規範。同引文規範密切相關的是注釋規範。首先,注釋資訊必須完整、準确,原則上使用原典,以便給後續研究者查閱相關文獻帶來便利。其次,不能僞引僞注,即将轉引标注為直接引用,将來自譯著的引文标注為來自原著。

第三,方法規範。必須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基礎,了解其産生的特定語境,了解其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不能沒有根據地把局部輕率地推及整體。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問題正确選擇研究方法,規範地運用研究方法,科學處理研究方法和經驗性材料之間的關系。

第四,語言規範。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力戒行政思維,避免使用宣傳話語、文學話語以及其他非學術語言的表述。準确使用詞彙,不追求話語的時髦。

3.成果創新性要求

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所具有的創新性,分别展現在論文的理論創新、材料創新、方法創新三個方面:

在理論上,要能夠提出新的(或修正)新聞傳播學觀點或理論假設,而不能是學科内一般常識的概括。

在材料上,必須重視恰當和科學地搜集途徑和方法,能夠發現并提供新的事實材料或文獻資料,或者能夠對原有的材料做出新的解讀,呈現新的意義。

在方法上,要能夠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問題,綜合運用、靈活掌握,對于方法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必須謹慎,并做足夠的考量和必要而又合适的修正,以便更為有效地證明或證僞有關論域所預設的學術理論和觀點。

中文名稱: 新聞與傳播

英文名稱: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編寫成員: 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指導委員會

專業學位類别簡介

(一)專業學位類别概況

新興媒介技術為人類傳播活動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管道,是研究所學生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适應新形勢下國家與時代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融合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設定方案》,2011年首次設立了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同年,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等部門的指導下,成立了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進入高品質、大規模、高層次、多類别、優布局的大發展時期。

過去十年,全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工作發展迅速。截至2022年,全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機關共216個,相較于2010年,增加了168個。專業學位授權機關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部分授權機關根據自身需要和特色增設新媒體方向、國際新聞傳播方向、健康傳播方向等。部分院校新聞與傳播專業取消了學術學位研究所學生招生,隻招收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發展順應國家和行業發展需要,加快推進改革步伐,在培養方案制定、基地建設、案例庫建設、教材建設以及學位論文要求等方面,與時俱進,推進改革,使之契合時代需要。2020年8月,教指委組織修訂了《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确專業學位培養目标:緻力于培養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創新型、應用型、融合型人才,為專業學位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在基地建設方面,從“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所學生聯合培養基地”、“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所學生示範性培養基地”三個層次開展建設,通過評選優秀聯合培養基地,形成品牌示範效應,促進産學研互動;在案例庫建設方面,積極推進與中國專業學位案例中心共建合作;同時,通過定期組織舉辦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形式,推進案例庫建設,促進案例教學的優化、創新;在教材建設方面,授權相關新聞傳播院校組織編寫五門核心課程;在學位論文要求方面,教指委組織研究制定《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實踐成果)基本要求》,對論文選題、内容以及形式等進行規範,細化調查報告、案例研究、專業作品等多元化形式的學位論文要求。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抓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滿足行業發展需要,建立健全适應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标任務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機制,在媒體融合、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網絡強國建設、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實施、地方區域發展等領域,為國家和行業輸入更多高層次、應用型、融合型人才。以應用知識和能力提高為重點,注重培養學生從事新聞工作的實踐能力,特别是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和方法的創新型、應用型、融合型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畢業生就業範圍廣泛,就業層次多元,涵蓋各類主流媒體、各級黨委政府宣傳部門、企事業機關、機構媒體、網際網路平台等領域,其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受到用人機關的廣泛好評。

(二)專業學位類别内涵

1.人才培養方向

按照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部署要求,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緻力于培養全媒人才,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援。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類别涉及主要人才培養方向:新聞實務、傳播實務、傳媒營運、視聽傳播、國際新聞傳播等,辦學機關可根據業界人才需求和自身學科條件設定具體專業方向。

新聞實務方向,主要涉及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相關領域,也包括強調内容或技術特征的方向領域,如數字新聞、融合新聞、财經新聞等領域。

傳播實務方向,主要涉及廣告、公關、品牌、營銷等相關領域,也強調内容或技術特征的方向領域,如新媒體傳播、公共傳播、大資料傳播、計算傳播、智能傳播、數字營銷傳播等領域。

傳媒營運方向,主要涉及傳媒組織營運、産業管理等相關領域,也強調行業或業務特征的方向領域,如新媒體營運、傳媒産品設計、文化産業管理、傳媒經營管理等領域。

視聽傳播方向,主要涉及廣播、電視、電影、音視訊等相關領域,也強調内容或技術特征的方向領域,如影視傳播、視聽新媒體傳播等領域。

國際新聞傳播方向,主要涉及國際新聞、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等相關領域,也包括強調特定語種或國别對象特征的國際新聞傳播實踐領域。

2.學科條件

辦學機關應具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或達到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學位授權點的基本要求,取得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學位授權點資格。

3.産教融合、聯合培養、實踐基地要求

重視産教融合,鼓勵辦學機關與業界開展多種形式産教融合共建合作。辦學機關應有一定比例專任教師具備業界實踐經曆;注重邀請業界專家擔任專任教師參與學生指導。重視課程體系的實踐導向,結合新聞傳播業界實踐及時更新課程内容;注重邀請業界專家走進課堂,開展實踐講座、課程講授或實訓指導;注重學生走出校園參加業界調研、實習實踐。

加強與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信等新聞傳播機構、管理部門以及科研機構聯合培養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積極探索政産學研協同培育高素質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專業實踐作為培養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培養方案中對其形式和管理作出明确規定。辦學機關要統籌管理專業實踐,業界機關參與聯合指導。

重視專業實踐基地建設。辦學機關應與具有高水準專業能力的新聞傳播機構簽訂專業實踐基地合作協定,保障學生在讀期間獲得高品質的專業實踐機會和實踐指導。

(三)專業學位類别服務面向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面向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機構培養具有紮實的全媒體采編業務能力與行業洞察力的新聞生産與營運管理人才;面向黨政宣傳部門培養具有較高政治素養、複合知識結構的行業管理人才、政策研究人才;面向各類企業組織的宣傳推廣、廣告營銷、公共關系、咨詢策劃等業務,培養具有創新創意思維、深度分析能力、策劃咨詢能力、整合傳播能力、市場營運能力的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與市場研究人才;面向新媒體産業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與新媒體開發運用能力,在新媒體内容制作與營運方面具有前瞻視野、靈活思維、勇于開拓的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面向大陸國際傳播機構培養具有良好的外語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及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複合型、創新型國際傳播人才。

(四)培養目标

緻力于培養堅持政治素質和專業素養并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備、執行能力和創新精神結合,培養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創新型、應用型、融合型人才。

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應當具有從事新聞傳播事業應有的政治素質、人文情懷、道德品質、團隊協作意識;具備優秀的批判思維和良好的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熟練掌握并運用新聞與傳播的基本理論知識,重點掌握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跨學科發展能力;具備優秀的新聞傳播的判斷力、實踐力與管理能力,具備參與行業産業轉型更新和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能力;熟谙新聞傳播的基本政策,堅守基本的專業倫理。主要包括以下諸項要求:

(一)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政治素質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聞職業道德,擔當社會主義新聞職業的責任和使命。

深入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新聞傳播實踐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把筆端和鏡頭多聚焦人民群衆,多報道和傳播人民群衆的奮鬥故事和火熱生活,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

2.專業素養

心系“國之大者”,将國家情懷和專業理想結合,培養“四向四做”新聞工作者,增強“四力”,加強媒體深度融合時代專業能力培養。

具有開闊的專業視野,掌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能正确運用專業工具和方法,具備勝任新聞與傳播職業的專業技能。

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能系統、全面思考問題并結合實際合了解決問題。

具備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能夠準确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程序的内涵;具備較強的職業敏感性,能及時、準确運用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理論知識對新發生的現象、事件、問題作出合理、有說服力的解釋。

具備必要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具備應對、妥善處理多種突發危機事件的能力。

3.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

堅持新聞真實性和客觀報道的基本原則。從事新聞傳播實踐活動須實地采訪、現場觀察,對新聞事實反複求證、多方核實,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調查研究,把握全局全貌,洞察規律本質,確定新聞報道全面客觀公正。

堅持守正創新的實踐要求,保持思想的敏銳度和開放度,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順應全媒體發展要求,展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4.學術道德

遵守學術道德。講求學術誠信,養成學術道德的自覺性;嚴禁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行為;對學術腐敗保持“零容忍”态度;合理使用和引用他人成果,禁止提供虛假學術資訊,禁止剽竊、抄襲、侵占、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尊重他人隐私權和名譽權,在學術研究中不诽謗或侮辱他人。

遵循學術規範。嚴格恪守各種學術研究準則,注意科學研究的嚴肅性,做到引證規範、标注合适;對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做出明确而又準确的表述;鼓勵學術創新,維護學術自由。

遵紀守法。不做違法違紀之事,要有底線思維;勇于制止他人違法違紀行為。

敬畏真理,熱愛學術。樹立追求學術的理想;勇于探索真理,敢于追究事實的本質和真相;正确對待研究成果的學術榮譽;勇于承擔學術責任和學術義務。

(二)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1.基礎知識

具有開闊的專業視野,具備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掌握文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曆史學、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常識。掌握與資訊傳播相關的各類學科知識,具有較為豐富的中國國情、社會文化、行業、政策方面的知識。

2.專業知識

應具備以下專業知識(可按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1)學科專業知識。牢固掌握新聞理論、新聞傳播史論、傳播學理論、公共關系理論、視聽傳播理論、廣告理論、出版理論、數字傳播理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熟悉新聞傳播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熟練掌握采、寫、編、評、攝及廣告設計、公關策劃與執行等實務知識與技術。

(2)研究分析方法。能夠掌握正常質化分析的方法,以及調查統計、資料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

(3)專業領域知識。能較為全面、系統掌握法律、财經、大資料、或相關專業領域知識,有助于提升所涉及行業領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4)管理溝通知識。熟練掌握媒介經營與管理、溝通表達、公衆禮儀等相關知識與技能。

(5)新聞傳播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能夠較好地掌握新聞傳播實踐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

(三)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應接受的實踐訓練

可接受以下實踐訓練(可按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1.全媒體新聞生産實務訓練,開展面向全媒體的新聞内容生産,包括掌握消息、評論、通訊、專題和融媒體新聞(或融合新聞)等的采、寫、編、評、攝專題等的實踐業務;掌握新聞稿件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釋出,熟悉産制融合報道;掌握視聽産品的設計與制作;掌握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的策劃與組織;掌握資料挖掘、資料新聞與可視化制作,善于開展内容豐富、技術先進、形式新穎的應用創新。通過這些實踐,使學生擁有應對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新意識、産制能力和報道技巧。

2.創意設計與傳播實務訓練,開展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意内容生産與傳播,包括掌握創新思維的技巧和藝術傳播的規律,掌握創意内容的表達和設計制作,掌握創意産品的開發和流通。通過這些實踐,使學生兼具藝術素養、策劃意識、制作技能和傳播能力。

3.媒介傳播與推廣實務訓練,開展新媒體環境下的營運實踐,包括資本營運、品牌營運、戰略營運、産品營運及精準營銷等,參加市場調研、資料分析、營銷決策、媒介推廣、廣告宣傳、公關執行、管道拓展等實踐訓練,使學生掌握使用者調研能力、營運策劃能力和傳播推廣能力。

4.媒介經營與管理實踐訓練,開展面向新媒體的戰略決策、企業經營與管理、團隊上司能力等方面的實踐訓練,使學生了解和把握相關行業政策,掌握媒介經營管理的規律與方法,具備應對媒介市場和駕馭媒介市場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四)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獲本專業學位類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1.知識擷取能力。具備寬闊的專業視野,具有跨學科、跨界學習能力;熟悉新聞與傳播專業國内外的發展動态及研究熱點,具備熟練使用多種文獻檢索工具快速查索資料與選題查新的能力;能夠熟練閱讀國外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外文期刊及相關文獻;具備設計、建構自己知識架構與學習方案的能力,能夠使用數字媒體、電子資訊資源及其他便捷管道開展自我學習與“充電”的能力;具備知識識别、判斷及個人知識管理的能力;掌握有效學習方法,開展跨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學習,能整合多源異構的知識資源并形成自身知識結構。

2.研究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具備發現問題、提出假設的能力,能夠敏銳發現新聞傳播實踐中有價值的熱點問題及研究選題,具備從問題中提煉研究命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專業研究能力,能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有新意的研究選題;具有良好的專業文獻分析能力;具有較好的專業調研能力、嚴謹的邏輯思考與系統分析能力,能夠合理地選擇研究方法、設計研究思路;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對研究問題進行論證,合理地證明或證僞某個觀點,論證方法符合邏輯和專業規範;能夠提出具有可行性、并有理論支撐的對策建議,并有所創新。

3.專業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新聞傳播專業實踐能力,能夠運用圖檔、文字、音頻、視訊等多種媒介形式和表現方式表達事實、觀點和呈現創意的能力;既有寬口徑的複合專業實踐能力,同時能在某些領域或某些方面擁有較好的專業特長;掌握數字化專業實踐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跨媒介叙事能力和資料分析、表達、呈現能力;對新聞輿論有良好的專業判斷、分析以及實踐能力;與新聞傳播業界有良好的互動溝通能力,且能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較為熟練使用一種外語進行業務交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帶領一個團隊高效地從事新聞傳播活動,能夠有效地整合、協調各種資源服務于新聞傳播活動。

(五)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論文作為本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論文的撰寫,培養該專業研究所學生綜合運用新聞傳播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方法,訓練獨立調查、研究、撰述、制作以及設計的能力,培養研究所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意識。

1.選題要求

(1)選題應着眼于行業、專業範圍的前沿、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應具有較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應用價值,應滿足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證僞性的原則。

(2)選題範圍可涉及新聞實務、廣播影視、網絡新媒體、廣告、傳媒經營管理、文化産業、國際傳播、新聞倫理與法規等領域,注重專業性。

(3)選題應展現問題意識,關注新聞傳播實踐中的重要問題、現象及發展趨向,從複雜的現象中發現“真問題”。選題立場正确,研究問題大小适中,忌空泛,且有可行性。

(4)選題應當進行查新,對相關研究、文獻資料進行檢索、梳理和綜述,撰寫開題報告,并進行專家論證。專家組原則上應當由學界和業界人士共同組成。

2.學位論文形式和規範要求

(1)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碩士研究所學生本人獨立完成。可選擇專題研究、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專業作品創作論文形式。

(2)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做到選題與資料規範、引用與注釋規範、成果呈現規範、學術批評規範、學術評價規範。學位論文文字正确,語言通順,資料可靠,表述清晰,引述準确,格式嚴謹,參考文獻列舉恰當,圖、表、公式、機關等符合規範要求,力避剽竊、擡高、貶低、曲解或淡化他人學術觀點。

(3)學位論文的書寫格式一般應依次包括下述幾部分:中英文标題、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獨立完成與誠信聲明、目錄、選題的依據與意義、相關研究的國内外文獻綜述、正文部分、結論、注釋、參考文獻、必要的附錄(數學證明、原始資料、發表論文等)、作者緻謝、論文原創性聲明和授權使用說明。

(4)論文的核心概念界定要嚴謹、明确,引用的概念隻能來自學科内公認的學術論著;不能把普通字典、詞典的解釋作為學術研究的論據。

(5)論文參考文獻應與論文的内容相關,應當是真正對論文的寫作起到支援作用的文獻,原則上,這些文獻要能在論文中得以展現;必須要有适量的外文參考文獻(一般至少三分之一)。

(6)引文和注釋要符合規定的寫作要求,引證全面,不斷章取義和歪曲引用。

3.學位論文水準要求

(1)學位論文應當在充分掌握本選題相關研究成果及原始材料的基礎上,有一定深度與價值的見解。論文要能有一定的創新性,或通過科學的論證而獲得的新認識或新結論,或分析角度、研究方法能夠對本專業有所啟示。

(2)學位論文的基本理論依據或前提要可靠,必須以科學、公認的理論或真實、客觀的事實為支撐。論據要充分、前後一緻,不能無論據地主觀得出結論或不證自明,不能把随筆雜感、經驗總結、工作報告作為學術理論,不能把文藝作品作為論據來證明或證僞真實社會中的傳播現象。

(3)學位論文的論證部分是論文的主體與核心,要科學、系統、合理、自洽,不能隻叙述問題或情況而沒有核心觀點或論證;不能把教材章節、上司報告、宣傳文章、工作總結、新聞通訊等作為論文核心主體内容。

(4)學位論文應能反映出作者對該研究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研究方法有較好的掌握,同時展示作者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與業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