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小定:“五毛心”小傳(純文學欄目)

(小說)

“五毛心”小傳

高小定

富谷縣有個五毛心,族姓蘇,官名叫什麼知道的人很少,是不是排行老五也不清楚,名字到底叫“毛心”還是“毛星”或是“毛興”說法不一。筆者選擇叫五毛心原因是“毛心”這個叫法更符合富谷縣人溺愛小孩時常常心疼地昵稱“毛心心”的習慣。

富谷縣城依山傍水,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彎沿城向西而過。從前黃河水大,為了預防水患,縣城的有錢人家大都住在地勢較高的山腰上。

蘇家是富谷縣城的大戶人家,據《富谷縣志》記載:該縣“蘇氏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浙江遷來,居縣城,清代共出過進士3人,舉貢甚多,後人口繁盛,散居四鄉。”相傳,舊府州城西關的新富谷縣城關有近半數的店鋪字号宅院都屬于蘇家!

高小定:“五毛心”小傳(純文學欄目)

富谷縣城半山腰上有個叫“打鐘圪旦”的地方,早年那裡挂着一口大鐵鐘,是官家為居民報時用的。白天每到整點時分,會有專人敲響大鐘,鳴鐘報時,是幾點鐘敲幾下,鐘聲洪亮而不震耳,不大的富谷縣全城的人都能聽到。這口大鐘曾經是這個小縣城居民男人出工出攤收工收攤;女人早上起床、傍晚點燈、燒火做飯、拾掇家務等居民起居時間的總指揮。這口鐘的功能一直發揮到上世紀60年代,被新有了的高音喇叭廣播所取代。

五毛心家就住“打鐘圪旦”附近一個一進兩開的“全城魁”大宅院裡。由于沒有具名标志,這個院子的名字有多種說法,有說叫“全城魁”,有說叫“全城奎”,甚至還有人說叫“權成魁”的等等。在這些名字中,多數人選擇認可“全城魁”這個叫法。原因至少有三:魁,有第一的意思。一、五毛心家那個一進兩開的大宅院,在縣城很難再找到第二家;二、正如縣志所記載,蘇氏曾經是富谷縣城最有名的大戶亦是最有名望的家族,至今保留在五毛心家大門牌匾木刻浮雕上“輔國雄才”四個大字可以佐證。另外還有一說,據富谷縣城上了年紀的人相傳,五毛心的生母非常漂亮,當時在周邊縣城無女子敢于相比,在富谷縣更是有全城“花魁”之譽!是以,人們更有可能把五毛心蘇家宅院稱作“全城魁”大院。

高小定:“五毛心”小傳(純文學欄目)

從建築風格上看,“全城魁”屬于清末民初産物,關于這個宅院的其它傳說很多,“全城魁”的主人——五毛心的爺爺、父親具體什麼時候去世、如何去世的,現在富谷縣城上了年紀的人也很難說清楚了。相傳的最多的是大院主人五毛心母親如何漂亮,如何持家,如何教育五毛心為人處世等一些零碎的故事。解放初,“全城魁”被充公,除了東院正面西角一間橫拱式窯洞留給五毛心居住外,其餘全部分給了人民群衆。

按年齡推斷五毛心屬于民國時代生人。從富谷縣城老年人嘴裡流傳的五毛心家的轶事很多,流傳最廣的是“五毛心賣蒸馍”、“五毛心‘讨吃’”和“五毛心不動神力”以及“死了一次埋葬兩回”等故事。

“五毛心賣蒸馍”,說的是五毛心年輕時候迫于生計做生意不失名門望族不屑于小民市儈的事情。

父親去世(也有說逃亡)後,一家的生計由母親主持,雖然家裡還是有一些銀兩的,但是母親考慮到總不能坐吃山空,大小得做點生意家裡能有點收入。五毛心母親不僅人漂亮且做得一手好茶飯,尤其做得一手好蒸馍。于是想,自己做蒸馍讓兒子去街上買,是多是少能添點進項。

早年的富谷縣城居民也不過萬數人,城區主要由“官井圪旦”(顧名思義此處有一處官家的井水供居民飲用)與“打鐘圪旦”(前篇作過介紹)兩個山梁及山下的河川地組成。以一條官井溝(前橋溝)為界,以西叫前街,以東叫後街,商鋪買賣大都分布在前街與後街的黃河川畔上街道上,後街居多,曾經有名的挂牌商号有“義和店”、“大成德”、“吉祥店”、“月裕成”,以及“德厚成”、“禮義成”、““永和元”、“瑞生祥”和後來的“錢一恒”等等。

“打鐘圪旦”最東至名叫“馬道崖”,“馬道崖”下邊有一條馬家溝與府州老城西門相隔。“打鐘圪旦”東至“馬道崖”一帶稱為富谷縣西關。馬家溝也有一小橋,按照黃河前後走勢人們也叫它後橋溝。“官井圪旦”與“打鐘圪旦”兩山梁中間山溝叫“官井溝”,此溝也有一座橋,是以也叫“前橋溝”。

當年,緊靠官井溝(前橋溝)的前街有個叫“前橋圪蔔”(也有說叫“前橋圪坨”)地方,解放後人們習慣叫它“市場圪蔔”。是富谷縣城集貿交易中心。逢一逢六為集市日,籴米粜米、豬羊牛肉、牲口交易、籽種農具、幹貨小吃,都集中在這裡。每逢過集,這個“市場圪蔔”,成了縣城最熱鬧的地方,城裡鄉下趕集的人群熙來攘往,摩肩接踵。

這年夏日的一天,正逢集日,美貌勤快的五毛心母親蒸好饅頭,裝進了幹淨的籃子裡,讓兒子到“市場圪蔔”去買。五毛心推诿不過,拎着饅頭來到了“市場圪蔔”,看到熙熙攘攘人群,心裡不免一下子發憷起來:一是人頭攢動場面不适應,二是那七嘴八舌的讨價還價讓他感到很是糊塗。有人說其實生性懶惰且怕算不清賬,也有人說是丢不起名門望族的“氣節”。于是,五毛心提上饅頭籃子扭頭轉身離開了“市場圪蔔”,想找個清淨靜的地方躲躲,想了半天,緩緩走進了人煙稀少的官井溝(前橋溝)。

早先的官井溝(前橋溝)常年有股小流水,是山梁官井裡流下來的餘水,經過一個上邊是座小廟磚拱廊橋,廊橋位于官井溝上段,下面有橋洞,雖然官井溝(前橋溝)從富谷縣城中而過,但是,這裡潮濕陰冷,人迹罕至,平時不說人影連個落鳥也看不到。

來到了廊橋下面橋洞裡,一股涼風迎面而來,比起外面夏日炎炎,五毛心感覺好是清淨,好是惬意!好是爽快!

五毛心選了個較幹淨地塊,放下籃子,揭開了母親遮蓋在饅頭上的藍花布,摸了摸滲出點汗水的腦門子,按照母親的囑咐聲音吆喝起來:“蒸馍——哎!”;“蒸馍——哎!”隻是聲音遠遠沒有母親要求的那麼響亮!接下來五毛心先是埋怨“市場圪蔔”熙熙攘攘,于是便自言自語地說道:“那是些甚地方,人煙吵鬧的!”接着繼續叫賣道:“蒸馍——哎!”然後,自言自語地重複起了母親給自己壯膽的話:“做買賣嘛,将本求利哩!……這又不丢人!蒸馍——哎!”

至于五毛心最後在這人迹罕至的官井溝(前橋溝)裡能不能賣掉了饅頭,可想而知且是後話了。不過,在這炎熱的夏天,這一天在廊橋下面橋洞裡吹着涼風的五毛心度過的時光肯定是很舒心的……

母親去世後,無依無靠無業無藝的五毛心淪落為“吃百家飯”的人,也就是隻能靠讨吃要飯過日子了。

五毛心讨吃故事很多,流傳甚廣的是五毛心讨吃時候頗有“風骨”的表現。舊時的乞讨者絕對不會像當今那種“職業乞丐”們那麼豪橫,讨吃要飯畢竟是個低三下四營生。但是,無論賣蒸馍還是讨吃,五毛心始終保持了一個富家子弟的“氣節”,雖然不敢違反“職業道德”強讨強要,卻也從來不卑不亢不會低聲下氣或者央求乞讨。

比如,誰家一旦有娶媳婦嫁閨女、擡埋老人辦各種紅白事務,五毛心會充當聞訊必到的“客人”,再者有時心情欠佳懶得到遠處去乞讨五毛心會就近向鄰裡家戶要口飯吃。每每出門乞讨,五毛心一般是不聲不響站在辦事務或者被讨要人家的門口,等着對方主動給點飯吃。由于吃上了“百家飯”加上名貴家族的背景,那時的五毛心基本算是富谷縣的“名人”了!多數情況下,所到之處,對方都會自動給些吃的。有時候,對方忙或者沒有注意到他的到來,讓五毛心多等了些時間,他一般是會不動聲色的,如果等得太久了,被“怠慢”了的五毛心會像是有威脅意味地低聲對乞讨對象說道:“給?還是不給呀?不給走了!”如果對方繼續“怠慢”,五毛心便會很有尊嚴地“不卑不亢”真的走了!走的時候嘴裡會憤憤且喃喃道地上一兩句:“這是啥人家呀?!”

不過,五毛心也有因讨吃而蒙羞的經曆。據說,五毛心曾經成家并娶妻生子。後來,由于家業衰落加上五毛心無能無力養家,妻子便攜子改嫁到了城外的一鄉下人家。有一次五毛心被人唆使到鄉下一家辦喜事的人家要飯,原來辦事務的人正是他改嫁的妻子給自己兒子辦喜事!這次五毛心沒有“理直氣壯”說那些“不給走了!”或者“算啥人家呀?!”之類的話,而是有些惱羞成怒地扭頭疾步走了……

五毛心現在活着的話,應該有100歲左右了。現在富谷縣城裡上點年紀的人都見過五毛心并且領教過他“不貪财物”、“不屑勞作”的“個性”。

時間大概是上世紀70年代初一個冬天,縣城有一路人甲,家住在富谷縣城當時的二道街(現在的“一小路”)縣獸醫站院子裡(原基督教會院)。當時的富谷縣二道街口對面是縣農具廠鍛工工廠中的房間也就是個“鐵匠鋪”。這天五毛心路過“鐵匠鋪”想讨要點燒爐用的煤炭回家燒火取暖,路人甲出于好奇攆上名人五毛心看,那時,五毛心四十大幾五十來歲,個頭不是很高中等身材,雖然上了年紀,但近距離看上去,外表依然膚色白皙、眉清目秀。論長相,說五毛心是個漂亮标緻男人一點也不過分。

五毛心說明來意。“鐵匠鋪”打鐵的師傅們都認識五毛心,非常慷慨地指着爐邊沒有破碎的塊炭堆讓他扛一大塊回去。按常理,五毛心應該不遺餘力地搬一塊最大的據為己有,然而,他猶豫再三也不肯動手,那樣子顯然是心裡懶得出力扛炭塊,嘴上說道:“那麼大塊炭,哪能拿動哩?”最後,竟然在炭堆裡挑一塊不到碗口大小的煤塊,夾在胳膊肘裡要走了!路人甲不解地問五毛心為什麼不搬一塊大炭扛上呢?五毛心甚至有點憤懑的回答道:“塊炭那麼沉咋能拿得動?我又沒有動了神力哩!”五毛心的回話逗得路人甲和鐵匠師傅們一陣哄笑……

據說,五毛心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去世的,關于他的死流傳着一個“死了一次埋了兩回”的故事。

五毛心生前無依無靠,按當時的政策應該屬于城市的“五保戶”。五毛心去世後,是公家用一口普通棺木下了葬。

據說,後來,改造修繕财主人家五毛心生前住的那一小孔窯洞時,一說是在火炕中,一說是在牆壁裡,意外地挖出了一些銀兩來!如何處理這些銀兩?也許是占有這些财物不得安心的緣故,或者是發現銀兩的人與社會輿論一緻認為這些銀錢應該歸屬房主五毛心。最後,一說是銀兩的發現者,一說是公家,決定雇人用這些錢财買口好棺材重新安葬一次五毛心,算是重新“厚葬”了!于是,就有了五毛心“死了一次埋了兩回”的故事。

高小定:“五毛心”小傳(純文學欄目)

五毛心去世好多年了,現在,富谷縣城年輕人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縣城曾經有過五毛心這樣一個人。不過,在上了年紀的人依然保持一些他們對五毛心的認知。

譬如:五毛心是一個富家子弟,富家子弟懶惰的習性造就了五毛心養尊處優的所謂“不庸俗,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人生态度,不能夠變得勤勞一些,自強一些,一生淪為乞丐,自在情理之中。

譬如:五毛心雖然是富家子弟,一生無依無靠無業無藝無能且因懶惰為乞丐,不過,他一生也無争無鬥無非無歹乃至無言無害且人平和不豪橫不做壞事,最終“死了一次埋了兩回”!也算“因果”且獲得善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