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有盛馔,必變色而作。”人家請吃飯,如果看見宴席豐盛,上了“硬菜”,一定變色而起,以緻其敬。這個我們要注意,人家請客,上什麼菜,是花了心思,什麼規格,代表對你的尊重,你不要覺得這是小事。你沒反應,對方的心意就沒收到效果,你反應很大,對方就很滿意。
162、《呂氏春秋》說:“君子猶鳥也,駭則舉。”古人還有“三揖而進,一辭而退”的說法。人家請你,一定要請三次,确認不是客套話,是真要請我,我才去。人家要我走呢,一次就夠,趕緊走,最好不要等人家提出來,“色斯舉矣”,看人臉色難看,趕緊自己先走。
163、白玉上面有斑點,還可以把它磨掉。說話如果說錯了,就沒法挽回了。言語易傷人,也易招禍,要特别特别小心謹慎。
164、孔子看到弟子就非常快樂,為什麼快樂呢?君子有三種快樂,稱王于天下都不算,一是父母健在,兄弟齊全,家庭平安;二是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心地坦然;三是得到天下的英才來教育他,教書育人。孔子此時之樂,就是孟子所言君子三樂之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65、改變自己的修養、氣質、性格,是學習進步的根本,比具體學習什麼知識更加重要。人最開始的時候,脫穎而出,靠能力,靠才幹,但是,路要走得長,越往後,越靠修養。
166、“踐迹”這個詞,很重要!就是踩着老師的腳印,亦步亦趨,一點不偏離地跟着走。任何學問都一樣,經常有人自以為有什麼新的理論發現。其實,他所研究的地方,前人早已經耕耘過無數遍,他自己讀書少罷了。在一些涉及個人技藝、手藝的地方,更是這樣,要蓋房子,唱京戲,跑一百米,你必須跟着師父說的一招一式照着做,如果差一點,那肯定是你錯!
所謂止于至善,世間所有的事,正确答案隻有一個。
167、你覺得别人幹得不好的事,你并不在其位,并沒有深入研究過。你若有興趣,就深
入研究,真正有認識,有解決辦法,則為豫養,時刻準備着,有能力、有機會時,你就可以行動,可以貢獻。如果一知半解,輕率議論,你說的東西也沒有價值、沒有分量,不僅不能真正有貢獻,反而禍從口出,為自己招禍。
168、直言,怕不怕得罪人呢?不怕。三個理由:
一、直言是價值觀,是态度,是責任,無所謂得罪不得罪人。
二、不要試圖讨好所有人,直言才能赢得真正的朋友。
三、時間會證明一切,選擇性說話,隻能糊弄得一時的親近。直言的真情,能赢得時間的考驗。
169、《禮記》說:“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
财。”父母在,不能對朋友以命相許,因為我不可死在父母前面,我死了,誰來替我盡孝呢?生命的來源,是父母給的,生命的用途,孝敬父母是重要部分。是以,再好的朋友,他也不能要求我為他冒生命危險。子路後來是在衛國政變中,為救主而死,而且當時他自己并不在危險中,也明知救不了,慷慨赴死去救。老師教他再多學問,也改不了他的性格。
170、父兄在,命不能給朋友,錢财也不能自作主張給出去。朋友有通财之義,所謂好得穿一條褲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但是,若父兄在,不能專通财之恩,不能你說給錢就給錢,你說借錢就借錢,因為你有孝養父母的責任。
171、《禮記》對大臣有規矩:“為人臣之禮,不顯谏,三谏而不聽,則逃之。”往重了說,不跟着君王幹壞事。往輕了說,君王不聽我的,我也沒發揮什麼作用,不能在這白吃飯。但是,也不會為了“救天下黎民百姓”,跟君王死磕,因為死磕會白搭了我的性命,既不能解決問題,又背棄了家庭,無人替我事奉父母。君王作惡怎麼辦?等他自己惡貫滿盈。或者,他就算得了善終,他的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下一代再說。
172、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仁,則滿世界都是仁,我心中有愛,則全世界充滿愛。就像後來王陽明說的,走到大街上,看見滿大街走的,都是聖人!因為你自己有一顆聖人的仁心。
是以,“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全在自己,跟别人沒關系。不要說現在社會怎麼禮崩樂壞,首先你自己去愛她!
17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不要動。
這就是自修心法了,我把它稱為“源頭自修法”,從源頭上控制自己。視、聽、言、動,四條,就是克己功夫。不看,不聽,不說,不動,把它們統統擋在外面,擋在入口外,不要它進來影響我、動搖我。
174、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了四條:
第一條,“出門如見大賓”。出了門,就像所見所有人都是尊貴的客人,保持熱情和尊敬。第二條,“使民如承大祭”。你是上司,要役使人民做事,這,要如承大祭,就像要舉辦重大的祭祀一樣,十分恭敬,祭祀中,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要注意保護安全,愛惜民力,一定把安全放在第一,品質放在第二,進度放在第三。那是對人民有敬。第三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儒家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第四條,“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邦”,是仕于諸侯之邦;“在家”,是在卿大夫之家。就是在工作機關,沒有怨言;在家裡,也沒有怨言。
17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還是憂啊!又去跟子夏說:人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啊!兄弟們死的死,逃的逃,全都失散了。子夏寬慰他說:我聽說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是人能強求的,應該接受上天安排。心病還須心藥醫,接受!是最好的心藥。如果你遇到大災大難、大苦大病,各種不服不忿,先來一粒“速效接受膠囊”,接受命運,也接受自己。我們總是有貪欲,沒得到就不接受。或者有貪欲,又不接受自己有貪欲。這就糾結了。
176、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凡事都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靠自己的修養去教化天下,讓人家模仿我,而不是指手畫腳要别人怎麼做。這一點要特别強調,凡是要求别人怎樣怎樣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聲不吭,自己先做到示範,先打個樣闆的,才是儒家。
177、子貢問政,問老師,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老師回答說,關鍵就三條:足食,足兵,對人民講信義。子貢接着問,如果遇到危機,這三條不能都做到,先放棄哪一條呢?老師說,去掉兵。子貢再追問,如果危機更大,剩下兩條也不能都做到,再放棄哪一條呢?老師說,去掉食。唯有信義,甯死不可放棄。
178、儒家總說恢複周禮,恢複周禮,周禮到底有個啥,兩千多年絮絮叨叨要恢複周禮?那是有道理的,因為周禮核心就兩條,一是富民政策,二是和諧社會。
179、所謂“翻臉不認人”,我們對别人,往往沒什麼認識判斷,和他好的時候覺得他是世間最美的天使,和他翻臉的時候恨不得把他說成十惡不赦的魔鬼。沒有認識,隻有自己的情緒好惡。突破自己的好惡,是德性的關鍵。
180、說人壞話,就是把人往壞處推;說人好話,
就是把人往好處拉。咱們不說人壞話;别人說我壞話呢,我也不計較。這就是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順,不受别人的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