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作者:濱周到

眼下,陽信縣商店鎮道王村王景嶺、王愛榮老兩口與家人正忙得熱火朝天,他們懷着喜悅的心情,忙着編織燈籠,忙着迎新年。他們一家人分工明确,用傳統手工燈籠編織出濃濃的年味。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每年的秋收結束後,地裡沒了農活,王景嶺、王愛榮老兩口就開始做準備,先去購買符合标準的蘆葦,回家把“像筷子般粗壯結實”的蘆葦一根根挑揀出來,掐頭去尾晾幹,再經過破蔑、浸泡、起底、編織、整形、裁紙、畫圖、糊紙等多道工序,就能完成整個燈籠的制作,他們并通過銷售燈籠增加經濟收入。王愛榮說:“耩完裡麥子,俺兩口子就編燈籠,編多的時候能編三千、四千個,編少的時候就編一千多個,掙個三千元兩千元的就當個零花錢。”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編織燈籠這個手藝,還是王愛榮在娘家學會帶來的,這麼多年來,王景嶺和孩子們也隻是學會了一些簡單的工序,像破蔑、浸泡、整形等,而一些難活、細活、巧活,像起底、裁紙、畫圖等,還是由老伴王愛榮負責。比如在燈籠紙上畫圖,這是個技術活,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圖畫都是由王愛榮用顔色和毛筆,一筆一畫完成的。“俺買的廣告色,又買上顔色,兌好裡顔色,用毛筆畫上的。”王愛榮指着燈籠上的圖畫自豪地說。

商店鎮:蘆葦燈籠編織出濃濃年味

喜歡手工燈籠的人不少,但大多都是老人們做,年輕人做的少,做個燈籠十幾道工序,年輕人怕麻煩。随着社會的發展,許多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打工,仍然堅持制作這種民間傳統燈籠的藝人已經越來越少。王景嶺和老伴都已經70多歲,他們的兒女雖然都學會了編織燈籠,但他們不靠這個生活,平時也不做,隻是在忙的時候幫把手,這項手藝的傳承是個大問題,王景嶺對此很是擔憂,他說:“俺兩口子編這個燈籠,編裡有四、五十年了,多少不說每年賺個零花錢,以後這個手藝,除裡俺這輩再沒有幹的了,恐怕這個要失傳了,希望廣大愛好者繼續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

(記者 姚行彬 通訊員 董穎穎 趙文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