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于ScienceNewsExplores。
“上次我不跟你說嗎?就它家的那事兒?”
“咋了咋了!有後續了!”
“太炸裂了家人們!它後來去質問那隻公的!然後(鼾聲如雷)”
“然後咋了啊!你不會是睡(鼾聲如雷)”
帽帶企鵝
稍微look一眼,你就知道帽帶企鵝(Pygoscelis antarcticus)為啥叫這個家常的名字。這些吵鬧的家夥可能是數量最多的企鵝種類,目前它們全球數量差不多有1600萬隻,主要分布在南極半島和南大西洋島嶼。
可惜數量多也同樣不好過,帽帶企鵝要焦慮的破事種類雖然不及脆弱人類的萬分之一,但承擔的壓力卻更甚,畢竟直接關乎生存的。築巢時,駐家的企鵝必須看管好它們的蛋,警惕賊鷗等掠食者的捕食,它們還得留意其他帽帶企鵝,因為有些素質很低的家夥會試圖竊取别鵝的巢穴材料;與此同時,留守企鵝的伴侶則要進行持續數天的外出覓食之旅,期間不但要保證捕到充足的食物,還得確定自己不成為食物。
覓食的伴侶回來後,夫婦倆就會交換角色,繼續各自開始心力交瘁的鵝生。
在這種環境下,你怎麼還能睡得着?你一睡就被别鵝迎頭趕上!但不可能真不睡覺吧?困難總比辦法多。為此帽帶企鵝進化了非常離譜的睡眠模式,離譜到看标題我都會被人認為是營銷号的程度。
監控企鵝睡覺
南韓極地研究所的生物學家李元尚正在研究動物的栖息地如何影響它們的行為。他注意到在南極洲喬治王島上築巢的帽帶企鵝的睡眠行為有些奇怪,它們似乎總是在打瞌睡,很突然的那種,就像是拉屎的時候,外賣來了,趕緊夾斷去拿的那種突然。
聯想到有些海鳥會在長途飛行偷偷睡覺的行為,他很想了解帽帶企鵝會不會也有啥奇怪的睡眠習慣。于是他聯合裡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保羅-安托萬·利布雷爾上司的團隊在喬治王島的一個栖息地的 14 隻帽帶企鵝身上安裝了睡眠記錄器和GPS,這個睡眠記錄器可以記錄大腦和頸部肌肉的電活動,以此來檢測它們的睡眠情況。
通過記錄,研究團隊發現帽帶企鵝的打瞌睡本領已經登峰造極!
這些小胖企鵝每天要睡着數千次甚至上萬次,但每次隻睡幾秒鐘。 有時,帽帶企鵝會先讓一半的大腦睡覺,一半則保持清醒,這個操作倒是不新鮮了,就是所謂的“單半球慢性睡眠”,這種技術廣泛應用于不少的鳥類及哺乳動物中,比如海豚就是這麼幹,防止自己被淹死的。
所有這些小睡加起來,每天可以為它們每個半腦提供了超過11個小時的睡眠!令人羨慕的優質睡眠時長!
“你睡得真好”
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傑羅姆·M·西格爾(Jerome Siegel)表示:很多動物也有奇怪的睡眠模式,通常是在需要保持警惕的時候。虎鲸和海豚媽媽在分娩後可以保持清醒一個月,而不會出現任何不良影響;北象海豹每天隻打盹兩個小時就足夠了。
但像帽帶企鵝這樣的抽象程度實在是少見。
研究團隊認為,帽帶企鵝的睡眠模式可能是為了平衡大腦的休息需求和養育子女的需求。畢竟掠食性動物在企鵝栖息地不斷巡邏;企鵝群也總會發生各種亂七八糟的騷亂,與此同時,又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那咋整?帽帶企鵝就天才的想到了,那就把睡覺時間切割開嘛!這種事情大家都做得到的吧?
研究團隊監控的14隻企鵝的各項功能都很良好,能夠能夠生存并撫養幼崽。目前尚不清楚企鵝的睡眠模式在繁殖季節後是否會發生變化,也不清楚它們是如何實作的,這些資訊要解鎖還太早了,下次再來吧~希望研究者繼續傾聽~感受~思考~
李元尚表示,不同物種的睡眠似乎存在很大差異。他說,通過研究動物如何獲得睡眠,研究人員可以了解睡眠如何進化以使大腦得到所需的休息。這對人類來說也很有幫忙,畢竟弱雞的人類如果持續睡眠不足是會影響認知功能的,甚至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